
基本信息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页码:30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12109150X/9787121091506
条形码:978712109150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高等学校计算机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网络数据库技术(第2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网络数据库的基本概念、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的安装、管理、应用、数据维护的方法以及网络数据库设计和应用系统开发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第2版)》共分12章,主要包括:数据库系统的概念,关系数据库基本理论,网络数据库技术,SQL语言基础,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查询分析器的使用与T-SQL高级查询,SQL Server的视图、索引、游标、事务、存储过程与触发器,SQL Server的安全性管理,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ASP/ADO网络数据库技术和基于C/S模式的应用系统开发实例等。《网络数据库技术(第2版)》为教师提供习题解答和实验指导书。
《网络数据库技术(第2版)》重点突出了技术应用性,章后附有大量的习题和实训练习。《网络数据库技术(第2版)》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或专科生)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数据库管理员参考使用。
编辑推荐 《网络数据库技术(第2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1章 数据库系统概述
1.1 计算机数据处理
1.1.1 数据及数据处理
1.1.2 数据处理的三个发展阶段
1.1.3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1.2 数据模型
1.2.1 信息的三个世界
1.2.2 概念模型
1.2.3 逻辑模型
1.3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1.3.1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1.3.2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
1.3.3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1.4 数据库设计
1.4.1 需求分析
1.4.2 概念结构设计
1.4.3 逻辑结构设计
1.4.4 物理结构设计
1.4.5 数据库实施
1.4.6 数据库运行与维护
习题1
第2章 关系数据库基本理论
2.1 关系模型的概念
2.1.1 关系的数学定义
2.1.2 关系操作
2.1.3 关系的完整性
2.2 关系代数
2.2.1 传统的集合运算
2.2.2 专门的关系运算
2.3 关系模型的规范化
2.3.1 函数依赖
2.3.2 范式
2.3.3 E-R模型向关系数据库转换
2.4 关系数据库系统的查询优化
2.4.1 关系系统
2.4.2 全关系型系统的基本准则
2.4.3 查询优化的准则
2.5 常用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2.5.1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
2.5.2 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
2.5.3 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
2.5.4 DB2数据库管理系统
2.5.5 Sybase系列
习题2
第3章 网络数据库技术概论
3.1 网络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3.1.1 网络数据库
3.1.2 SQL Server 2000的系统结构
3.1.3 SQL Server 2000的新特性
3.2 SQL Server 2000的安装
3.2.1 SQL Server 2000系统要求
3.2.2 设置Windows服务账户
3.2.3 SQL Server 2000的安装过程
3.3 SQL Server服务器管理
3.3.1 启动和停止SQL Server
3.3.2 SQL Server服务器组的管理
3.3.3 连接与注册服务器
3.3.4 配置SQL Server服务器
3.4 Web数据库技术概述
3.4.1 CGI技术
3.4.2 Web API技术
3.4.3 ODBC技术
3.4.4 JDBC技术
3.4.5 ASP技术
3.5 IIS简介
3.5.1 IIS的特性
3.5.2 IIS的Web服务器
3.5.3 IIS的FTP服务器
3.5.4 IIS的SMTP服务器
习题3
实训1
第4章 SQL语言基础
4.1 SQL语言的基本概念
4.1.1 标准SQL语言及其特点
4.1.2 T-SQL语言
4.1.3 T-SQL语言的语法结构
4.1.4 数据类型
4.1.5 运算符与表达式
4.2 流程控制语言
4.3 函数
习题4
实训2
第5章 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
5.1 数据库的创建
5.1.1 数据库的存储结构
5.1.2 系统数据库
5.1.3 估算数据库的空间需求
5.1.4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创建数据库
5.1.5 使用向导创建数据库
5.2 数据库的管理
5.2.1 数据库属性的查看与修改
5.2.2 设置数据库的选项
5.2.3 删除数据库
5.3 表的创建
5.3.1 设计表的结构
5.3.2 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创建表
5.4 表结构的修改
5.5 表的数据操作
5.6 删除表
5.7 数据库的完整性设计
5.7.1 数据完整性实施方法
5.7.2 约束
5.7.3 使用默认值
5.7.4 规则
5.7.5 使用标识列
5.8 创建数据库关系图
习题5
实训3
第6章 数据库查询
6.1 使用SELECT语句进行简单查询
6.2 T-SQL高级查询
6.2.1 多表查询
6.2.2 分组查询
6.2.3 统计查询
6.2.4 嵌套查询
6.3 存储查询结果
6.3.1 将查询结果存储到新表中
6.3.2 将查询结果添加到已有表中
6.3.3 对查询结果进行修改
习题6
实训4
第7章 视图、索引、游标及事务
7.1 视图
7.1.1 视图概述
7.1.2 创建视图
7.1.3 视图信息的查看和修改
7.1.4 视图数据的更新
7.1.5 删除视图
7.2 索引
7.2.1 索引的分类
7.2.2 创建索引
7.2.3 创建索引视图
7.2.4 删除索引
7.3 游标
7.3.1 游标概述
7.3.2 游标的定义及使用过程
7.3.3 使用游标修改数据
7.4 事务的使用
7.4.1 事务概述
7.4.2 事务处理语句
7.4.3 分布式事务
习题7
实训5
第8章 存储过程和触发器
8.1 存储过程概述
8.2 存储过程的设计与执行创建存储过程
8.2.1 使用企业管理器创建存储过程
8.2.2 使用“创建存储过程向导”创建存储过程
8.2.3 使用T-SQL创建存储过程
8.3 存储过程调用
8.3.1 创建执行存储过程
8.3.2 查看存储过程
8.3.3 删除存储过程
8.3.4 修改和重命名存储过程
8.4 创建触发器
8.4.1 使用企业管理器创建触发器
8.4.2 使用CREATE TRIGGER创建触发器
8.5 触发器的管理与应用
8.5.1 查看触发器
8.5.2 修改和重命名触发器
8.5.3 删除触发器
习题8
实训6
第9章 SQL SERVER的安全性管理
9.1 SQL Server的安全性机制
9.2 SQL Server的登录模式
9.2.1 登录认证模式概述
9.2.2 SQL Server认证模式的设置与管理
9.3 SQL Server用户标识和鉴别
9.3.1 数据库用户概述
9.3.2 管理数据库用户
9.4 角色与权限
9.4.1 角色
9.4.2 权限
9.5 数据库的并发控制
9.5.1 并发事务
9.5.2 封锁
9.5.3 不加锁的并发控制
习题9
实训7
第10章 备份与恢复
10.1 数据备份概述
10.2 数据库备份策略
10.2.1 备份策略
10.2.2 恢复策略
10.3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的实施
10.3.1 备份设备
10.3.2 数据库备份
10.3.3 数据库恢复
10.3.4 备份和恢复系统数据库
10.4 数据库表数据的导入导出
10.4.1 数据转换服务概述
10.4.2 数据转换服务的导入/导出向导
习题10
实训8
第11章 ASP/ADO网络数据库技术
11.1 Web环境操作SQL Server数据库
11.2 ASP/ADO技术概述
11.2.1 ASP技术概述
11.2.2 ADO技术概述
11.2.3 IIS/Web服务器的配置
11.3 ASP的内建对象
11.3.1 Response对象
11.3.2 Request对象
11.3.3 Server对象
11.3.4 Session对象
11.3.5 Application对象
11.4 使用ASP/ADO操作SQL Server 数据库
11.4.1 ADO数据库接口简介
11.4.2 在ASP中使用ADO对象访问数据库
11.5 通过ODBC访问数据库
11.5.1 ODBC的作用
11.5.2 DSN数据源的创建
11.5.3 利用ODBC访问数据库
11.6 对数据库中数据的基本操作
11.6.1 通过视图查询数据库中的数据
11.6.2 利用表单向数据表添加数据
11.6.3 数据更新修改
11.6.4 数据删除
第12章 基于C/S模式的应用系统开发
12.1 数据库设计和实施
12.1.1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12.1.2 概念结构设计
12.1.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12.1.4 创建“数据库创建”脚本文件并建库
12.1.5 创建“表创建”脚本文件并创建表
12.1.6 使用视图和存储过程实现一些查询和操作要求
12.1.7 使用触发器、规则等加入完整性控制机制
12.1.8 制定数据库备份和恢复策略
12.2 系统设计
12.2.1 系统功能及处理流程
12.2.2 创建工程、添加模块
12.2.3 创建数据源
12.2.4 设计系统主界面
12.2.5 设计系统登录模块
12.2.6 设计各功能模块
小结
实训9
参考文献
……
序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系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作为其核心和基础的数据库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发展和应用,数据库系统的建设规模、信息量的大小和使用频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20世纪90年代以来,Internet日益普及,Web成为最流行、最大的网络系统,并以惊人的速度继续发展。Web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结合,产生了网络数据库这一新兴的数据库应用领域。在高等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中,网络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课程。
本书第1版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之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系列教材"中的一本,第2版重点突出了技术应用性。
相比于第1版,本书第2版修订了第1、5、6、7、8、9、11章的相关内容,主要修订思路如下:
调整章节结构,以更加适应案例化教学。
增加实例,围绕贯穿全书的综合性实例给出实例。
整理、完善章后习题和实验题。
同时,本书第2版增加了第12章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实例,用于加强技术应用。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第1章数据库系统概述,第2章关系数据库基本理论,第3章网络数据库技术概论,第4章SQL语言基础,第5章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第6章数据库查询,第7章视图、索引、游标及事务,第8章存储过程与触发器,第9章SQLServer的安全性管理,第10章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第11章ASP/ADO网络数据库技术,第12章基于C/S模式的应用系统开发。
为了配合教学,本书在每章后附有大量的习题和实训练习,以巩固学习效果。
另外,我们编写了配套的实验指导书,提供给使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
本书由逯燕玲修订编写了第1至8章,由戴红修订编写了第9章、第10章和第12章,由李志明编写了第11章,全书由逯燕玲统稿。在本书的编写和修订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指导委员会和北京联合大学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限于作者的水平和学识,书中难免会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指正。
文摘 插图:

内模式也称为存储模式,是数据在数据库系统内部的表示或底层描述,即对数据库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一个数据库只能有一个内模式,描述记录的存储方式是顺序存储、链式存储还是按Hash方式存储,说明按照什么方式组织索引、数据是否压缩、是否加密等。数据库系统提供内模式描述语言(内模式DDL)来描述数据库的物理存储。
数据库模式是数据库的核心和关键,外模式通常是模式的子集.数据按外模式的描述提供用户,按内模式的描述存储在硬盘上,而模式介于外、内模式之间,既不涉及外部的访问,也不涉及内部的存储,从而起到隔离作用,有利于保持数据的独立性。内模式依赖于全局逻辑结构,但可以独立于具体的存储设备。
映像是一种对应规则,说明映像双方如何进行转换。
(1)外模式/模式映像
作用:把描述局部逻辑结构的外模式与描述全局逻辑结构的模式联系起来。
当模式改变时,只要对外模式/模式映像做相应的改变,使外模式保持不变,则以外模式为依据的应用程序不受影响,从而保证了数据与程序之间的逻辑独立性,也就是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2)模式/内模式映像
作用:把描述全局逻辑结构的模式与描述物理结构的内模式联系起来。
当内模式改变时,如存储设备或存储方式有所改变,只要模式/内模式映像做相应的改变,使模式保持不变,则应用程序就不受影响,从而保证了数据与程序之间的物理独立性。1.4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指在给定的应用环境中,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并利用现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过程,使之能够有效地收集、存储、操作和管理数据,满足应用环境中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
数据库设计是一项涉及多种科学技术的庞大的工程项目,所以数据库设计也被称为数据库工程,属于软件工程的范畴,可以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步骤进行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与维护。
1.4.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关于用户数据和业务的采集分析过程,直接关系到数据库及其应用程序的质量。需求分析的任务是通过详细调查现实世界要处理的对象(组织、部门、企业等),充分了解原系统(手工系统或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概况,明确用户的各种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系统的功能。新系统必须充分考虑今后可能的扩充和改变,不能仅仅按当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