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数星星

发布时间: 2010-04-11 02:28:23 作者:

 数星星


基本信息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页码:14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9787543471177
条形码:978754347117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儿童
丛书名:启发精选纽伯瑞大奖少年小说
外文书名:Number the Stars

内容简介 《数星星》内容简介:什么是勇敢?这个问题让年仅10岁的安妮在心中想了又想,总是再不明白。但自从纳粹占领丹麦之后,安妮小时候熟悉的很多事物就从生活中消失了。每个街道转角总是有站岗的德国士兵……直到纳粹在丹麦展开追捕犹太人的行动时,当安妮必须挺身出来保护她的犹太朋友时,她才第一次通过自己的行动,深深体会了保持勇气的艰难……《数星星》是美国中学生必读的佳作,不论从文学、历史还是励志等角度,这都是一本值得任何年龄层的读者细细品味的作品。
作者简介 洛伊丝劳里,1937年3月出生于夏威夷,父亲在军中担任牙医,他们一家人也随着军队迁移世界各地。二次大战期间,她住在外祖父母位于宾州的老家,十一岁到上高中之前,则在日本度过。后来她进布朗大学就读,但只修完两年课程便结婚了,直到生完四个孩子后才重拾学业,从南缅因大学毕业。
洛伊丝劳里的写作生涯起步较晚,四十岁时才尝试完成小时候的梦想——当一名作家。结果却一鸣惊人,如今她不但是世界知名的作家,还获得两次纽伯瑞金牌奖的肯定。除了写作儿童小说、短篇故事,她也撰写评论、专业的论文。
她的写作素材非常广泛,风格多样,有生活幽默小说《阿纳斯塔西亚克鲁布尼克》(Anastasia Krupnik)、谈战争与屠杀的《数星星》(Number the Stars)、描写未来乌托邦社会的《记忆传授人》(The Giver),此外还有涉及收养、精神疾病、癌症等议题的二十多本著作,堪称是一位多才、多变的作家。
媒体推荐 这个故事真正要表现的是一种悲天悯人的胸怀。在这个世界上经常有可怕的事情发生,这些事情都是我们应该关心的,但是因为人类的不了解,和无法把这些事情融合到我们的良知里去,以致有时会忽略了这些事情的严重性。
  ——儿童文学评论家 张剑鸣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勇气的故事。不谙世事的丹麦女孩安妮在纳粹横行的岁月里,出于善良本心做出了最勇敢的举动;而她的父母、舅舅和无数普通的丹麦人民,更是自觉主动地团结起来,挽救了许多犹太人的生命。这都说明,任何时候,爱永远是值得人敢于迎难而上的伟大力量。
  ——儿童文学工作者 南方
编辑推荐 《数星星》荣获多项大奖:1990年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金牌奖、中国台湾《联合报读书人》版年度最佳童书、中国台湾“好书大家读”活动推荐好书、中国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启蒙假期推荐书。
纽伯瑞大奖简介:
纽伯瑞儿童文学奖是由美国图书馆协会于1922年为纪念“儿童文学之父”纽伯瑞而创设的奖项。“纽伯瑞奖”每年颁发一次,评选对象为上一年度出版的全球优秀英语儿童文学作品,金奖一名、银奖一名或数名。评选重视的是文本,插图、美术设计和纸张质量都是次要的标准。这一奖项设立八十多年来,获奖作品的水准已为世人所瞩目,对美国以及世界的儿童文学有着极大的影响。
由于这个奖项对文本的重视,凡获得纽伯瑞奖的图书,皆被列入青少年必读之书目,一直是全球少年儿童学习阅读、写作的最佳参考范本。
纽伯瑞奖少年小说主题包罗万象,有谈死亡与恐惧的,有谈少男少女情感的,有谈种族问题的,有谈动物与自然的,有谈探险与奇遇的,有谈亲情与友情的。作品既有写实风格的,也有充满奇幻色彩的,但都是从少年儿童的视角出发,内容都紧紧地围绕着青少年的启蒙与成长,对跨世纪的少年儿童在现代社会中的智力、情感、个性与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
目录
01 跑什么?
02 那个骑马走过的人是谁?
03 席尔斯太太到哪儿去了?
04 漫长的一夜
05 黑头发的是谁?
06 是不是钓鱼的好天气?
07 海滨的房子
08 大姑婆
09 为什么说谎?
10 让我们打开棺材
11 彼德,我们是不是很快见面?
12 妈妈在哪儿?
13 快跑!拼命跑!
14 幽暗的小路
15 我们的狗闻到了肉香
16 我只告诉你一点点
17 两年以后
18 后记
……
序言 我向文学献辞
梅子涵
世界上有不少的文学家。他们写书给我们看。
他们写诗、写小说、写童话,让我们过上了文学的生活。
那真是一些才华横溢的人,多么能够想象和讲述!
他们编出吃惊的故事。他们说啊说啊总能说出吃惊的感情。
他们成功地写了一个人,无数的人就知道了这个人,这个人就成为世界的人。
他们智慧地表达了一种思想,这个思想就成了灯光,我举过头晃动,你也映照,大家都提在手里照来照去了。
他们写出一个个句子,连成一个个段落,语言、文字就这么变为了完美的一篇、完整一本。在文学里面,我们能读到语言、文字为自己兴奋的表情,它们为自己的妙不可言吃惊!
文学的阅读、文学的生活就这样让我们平常的日子里能有喜悦掠过,能有诗意荡开,能有些渴望,能有很多想不起来的爱……
我们开始讲究情调了,注意斯文,注意轻轻地呼吸。
看见了天空的颜色,看见了风筝。
看见黑夜平淡地接在白天的后面,可是活着是不能马马虎虎的。
看见人是活在人格里的,人格都是有一个方向的,文学里的好人也是我们的友人,因为我们喜欢他们的方向;文学里的坏人也是我们的仇敌,因为我们憎恶他们的方向。
看见梦幻不是空洞的浪漫,梦幻是可以让生活成为童话的。
文学的阅读、文学的生活,让人不舍得离开。
它们成了一个人日常生活外的另一种生活,因而也成了日常生活里的一种生活。
我们就这样既是在文学的外面。也是在文学的里面;我们想念着文学的里面,也响应着文学的外面;我们说着文学里面的故事给文学外面的人听,文学里面的快乐和感动就成为文学外面的日子的部分。
这样活着,珍贵的生命多了丰富,感觉的位置也不是在低处了。
我们在高处站立。
我们看望得很远。
文学就是这么好的一种东西。
所以文学是必须搁在童年面前的;童年必须经常地在文学中。
这不是一件需要举行启动仪式的事。
它越是最简单地开始,越是能最真实地进行。它越是不隆重地被捧在手里了,它就越是在真的接近隆重。
这么说的时候,我就又想起那本法国小说里的少年,他十四岁,叫扬内茨,是波兰人。波兰被纳粹德国占领了,他住在父亲为他挖的三米深四米宽的洞里,洞在森林里,他的父亲已经战死。不远处的公路上有德国人的巡逻车和子弹,可是他却从洞里走出来走到另外一个洞里去。那里聚集着二十几个游击队员,很多都是年轻的大学生。他们有的是走了十几公里的危险道路而来,他们挤在这洞里,聆听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就是音乐。他们聆听肖邦的钢琴曲,它正从一张唱片里放出来。然后聆听一个人朗读童话,童话的名字叫《山丘小故事》,是英国的吉卜林为孩子们写的。
在这个藏身躲命的洞里,音乐和童话是如此隆重!
年少的孩子、游击队员和年轻的大学生们如此隆重。
因为他们小的时候,这样的聆听和阅读是日常的,所有的盼望都来自记忆。有了体面的习惯的人,甚至会在艰难的呻吟里把隆重安排好。这个十四岁的少年和那些游击队员们,后来解放了祖国。
我把这一些话搁在我们的这一套完美的儿童文学书籍的前面。
这是我对文学的献辞。
我对阅读的献辞。
我对童年的献辞。
我对纽伯瑞的献辞。
这位叫纽伯瑞的英国人,是人类最早的为儿童写书、设计书、出版书的人。他是一个让儿童的阅读快乐着荡漾起来的人。他的生命、他的实业和事业、他的人格名声、他身后的一切,也都在童书和童年的快乐里荡漾。这个杰出的人,在这个非常有重量的儿童文学奖里,一直灿烂了!这么多年来,当那些手里拿着选票的人,把它投给一本书的时候,心里都会珍重地掂量掂量,它会影响灿烂吗?
纽伯瑞奖,盛放进它的奖里的一本本给孩子们的书,于是也就灿烂了。很多年都灿烂。我们把这些灿烂捧到手里吧。
文摘 01 跑什么?
“艾琳,我们来赛跑,”安妮调整一下厚厚的皮书包,使书包稳稳地贴在背上,然后看一看她的朋友说,“你准备好了没有?”
艾琳做了一个痛苦的表情:“不要。”她说完,笑了,“我怎么能跑得过你?我的腿没有你的长。我们能不能像文明人一样,走路回家?”艾琳十岁,短小健壮,而安妮却又瘦又高。
“星期五要比赛,我们得练习练习才行。我上个星期五得了第二,这次一定要得第一名,所以我天天都在练习。艾琳,帮静忙嘛!”她一面说,一面向街头看,前面就是哥本哈根市街区的一个拐角。
艾琳犹豫了一下,然后点点头,把装着书的登山背包背正,说:“好吧,我就舍命陪君子。”
“各就各位,跑!”安妮喊了一声,两个人就从那条住宅区的人行道上一同跑起来。安妮金黄色的长发在背后飘扬,艾琳的两条黑色辫子也在肩头跳跃。
“等等我!”小克丽丝在后面追着叫,但是两个大女孩儿根本不理她。
安妮不久就远远超过艾琳,虽然她的一只鞋带开了,她仍然沿着这条叫奥斯特的街道跑下去。奥斯特街是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东北区的一条街。在她家附近,街上有好多小店和咖啡室。她笑着跑过一个提黑网袋的老妇人。有一个推婴儿车的年轻母亲看见安妮跑过来,急忙让路。前面就是街拐角儿了。
安妮快要跑到路口的时候,喘着气抬头望了一下,她的笑声忽然停住,她的心跳也停了一拍。
“站住!”随着声音一个德国兵在街的转弯处出现。
这句德国话对安妮来说,又吓人又熟悉。自从德国人占领了丹麦以后,她时常听见,但这却是第一次听见德国兵对她叫。
后面的艾琳早已慢下来,最后也停了下来,只有后面的小克丽丝还在往前赶。因为她生气这两个人不等她所以嘟着嘴。
安妮抬头一看,前面有两个德国兵,两顶钢盔,两双冷峻的眼睛对着她。四只光亮高直的皮靴坚定地插在行人道上,挡住她回家的路。
他们手中抓着两支长枪。她看看长枪,然后又向命令她站住的德国兵看。
“小孩儿,跑什么?“德国兵粗冷的声音问她。他的丹麦话说得很不好。安妮有些看不起他们。他们占领丹麦已经三年了,但是他们的丹麦话还说得那么别扭。
“我在和朋友赛跑。”安妮小心地回答,“我们学校星期五有比赛,我们想要练练,所以……”她的声音停顿下来——她记起了父母的嘱咐,尽量少对德国兵说话。
她向后瞄了一眼,艾琳在两米以外早就停了下来。克丽丝仍在生气,慢慢往前走。旁边商店门口有一个女士正静静站着向这边看。
个子较高的那个
……
读书人网 >儿童/青少年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