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码:42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
ISBN:7122025497/9787122025494
条形码:978712202549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涵盖了现有全部109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分导读篇、精读篇、泛读篇三个部分。导读篇概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全貌;精读篇选择古都名城、地方文化中心名城、传统工商业名城、民族地区名城、近现代名城、山水风光名城六种不同类型名城的典型代表31座,对其历史文化内容与特色进行详细论述;泛读篇对其余78座名城的特色进行简明扼要的论述。正文中穿插快速阅读篇,包括20篇近年有关名城的文化背景、名城保护内容的短文,以增强读者对名城特色的认识和提高名城保护意识。本书不仅满足一般读者了解名城的需求,同时也可作为从事导游、旅游管理、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相关人员参考。
目录
导读篇
一、民族文化的凝聚与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公布与审定标准
快速阅读历史文化名城的审批程序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镇(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与国外相关概念的比较
二、异彩纷呈的画卷——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
快速阅读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先生对历史文化名城类型的划分
三、“危急存亡之秋”——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危机
快速阅读城市个性特色危机
四、“留住我们的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快速阅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法规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国际文献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
五、品读名城——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
精读篇
第一章天下兴亡看古都
第一节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咸阳
一、十三朝古都
二、周秦汉唐的故城
三、超级历史博物馆
快速阅读关于“大遗址”保护的《西安宣言》
第二节天下之中——洛阳
一、河山拱戴——“天下之中”的优越位置
二、五都荟洛——历史最悠久的都城
三、河图洛书——独树一帜的河洛文化
四、名胜大观——名扬四海的古迹之林
第三节今古京华——北京
一、京城的由来
二、皇城、皇家园林、皇家陵寝
三、文化与宗教
快速阅读中国的古都和大古都
都址的选择和迁移
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第二章地域文化之源
第一节孔圣阙里——曲阜
一、鲁国故都
二、礼仪之邦
三、圣域贤关
快速阅读全球首次联合祭孔
第二节火凤翔舞——荆州
一、文化中心——荆楚文化发祥地
二、军事重镇——三国纷争聚焦点
三、藩府郡治——长江中游一都会
第三节吴风越韵——苏州、绍兴
一、吴越故都
二、繁华商会
三、人文渊薮
四、桥都水乡
快速阅读苏州古典园林
苏州的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
第四节锦绣蓉城——成都
一、优美的自然风光
二、悠久的城市历史
三、发达的文化教育
四、繁荣的手工商业
五、众多的名胜古迹
六、闲适的生活情趣
第五节海滨邹鲁——潮州
一、海滨邹鲁,人文荟萃
二、岭海名邦,文物众多
三、潮州文化,特色浓郁
第三章工商汇聚之所
第一节陶瓷之都——景德镇
一、因瓷设市
二、陶瓷文化
第二节运河都会——扬州
一、绿杨城郭
二、运河都会
三、艺术渊薮
四、学术名邦
快速阅读杨州古运河保护堪称典范,古运河申报世界遗产
第三节梯航万国——泉州
一、一冬无雪温陵城
二、梯航万国刺桐港
三、世界宗教博物馆
四、闽中桥梁甲天下
第四节丝路重镇——武威、张掖、敦煌
一、地理环境与物产
二、建置沿革与兴衰
三、文物胜迹与文化
第五节汇通天下——平遥
一、沿革概览
二、平遥古城
三、名寺古庙
四、工艺特产
快速阅读晋商与票号
第四章民族文化的展台
第一节草原青城——呼和浩特
一、青城溯源
二、召庙探胜
三、青冢寻幽
四、敖包问俗
第二节关外京阙——沈阳
一、“天眷盛京”
二、关外皇宫和皇陵
三、民族节庆
第三节文献名邦——大理
一、苍山洱海与“风花雪月”
二、南诏、大理国故地和文献名邦
三、缤纷的民间传说和民族文化
第四节雪域佛国——拉萨
一、壮丽山河
二、千年古城
三、宗教胜迹与民族习俗
第五节西夏故都——银川
一、塞上江南
二、城建沿革与西夏文化
三、回族首府
第六节南疆古城——喀什
一、地理与物产
二、历史沿革与重大事件
三、文化特点与古迹名胜
第五章百年中国的缩影
第一节东方明珠——上海
一、沧海桑田
二、开埠通商
三、沪上访古
四、近现代史迹
快速阅读近代海派文化
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第二节北方商港——天津
一、京畿重镇
二、北方商港
三、近现代重大事件与文化教育
四、民间艺术和特产
第三节山城雾都——重庆
一、江州山城雾都
二、巴渝故地
三、陪都遗迹
第四节革命圣地——延安
一、军事要塞
二、革命圣地
三、黄土风情
第六章画幅长留天地间
第一节人间天堂——杭州
一、东南形胜
二、三吴都会
三、风雅钱塘
快速阅读西湖博览会今昔
第二节山水甲天下——桂林
一、山水胜景与山水文化
二、广西首府与藩王文化
三、近现代桂林与抗战文化
四、民族风情与地方文化
第三节巴陵故郡——岳阳
一、巴陵故郡
二、山川形胜
三、文采风流
第四节古堰青城——都江堰
一、满城水色半城山
二、拜水都江堰
三、问道青城山
泛读篇
一、紫塞明珠——承德
二、燕南要塞——保定
三、河朔雄镇——正定
四、成语典故之乡——邯郸
五、长城第一关——山海关
六、北魏故都——大同
七、晋北雄关——代县
八、晋商故里——祁县
九、“七十二行城”——新绛
十、北国江城——吉林
十一、高句丽王城——集安
十二、冰雪名城——哈尔滨
十三、龙蟠虎踞——南京
十四、山林城市——镇江
十五、湖山胜境——常熟
十六、楚风汉韵——徐州
十七、运河要邑——淮安
十八、太湖佳处——无锡
十九、明州古港——宁波
二十、东南阙里——衢州
二十一、台州古城——临海
二十二、东南“小邹鲁”——金华
二十三、江淮楚都——寿县
二十四、“三曹桑梓”——亳州
二十五、徽商故里——歙县
二十六、吴楚分疆第一州——安庆
二十七、皖南名邑——绩溪
二十八、八闽首府——福州
二十九、闽南名城——漳州
三十、客家首府——长汀
三十一、英雄城市——南昌
三十二、江南宋城——赣州
三十三、历下泉城——济南
三十四、孟子故里——邹城
三十五、江北水城——聊城
三十六、海上名港——青岛
三十七、齐国故都——临淄
三十八、“四海皆安”——泰安
三十九、“商城”——郑州
四十、楚豫雄藩——南阳
四十一、殷商旧都——安阳
四十二、黎阳古邑——浚县
四十三、中华龙乡——濮阳
四十四、商汤之都——商丘
四十五、七朝都会——开封
四十六、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
四十七、隆中旧地——襄樊
四十八、祥瑞钟聚——钟祥
四十九、神农故里——随州
五十、湘楚名城——长沙
五十一、湘西边城——凤凰
五十二、岭南商都——广州
五十三、南国陶城——佛山
五十四、世界客都——梅州
五十五、古端名郡——肇庆
五十六、天南重地——雷州
五十七、水绕壶城——柳州
五十八、琼台福地——海口
五十九、井盐之都——自贡
六十、大佛之乡——乐山
六十一、阆苑仙境——阆中
六十二、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
六十三、中华酒都——泸州
六十四、革命历史名城——遵义
六十五、黔东古城——镇远
六十六、春城——昆明
六十七、纳西古城——丽江
六十八、滇南邹鲁——建水
六十九、南诏故都——巍山
七十、后藏首府——日喀则
七十一、抗英英雄城——江孜
七十二、塞外驼城——榆林
七十三、文史之乡——韩城
七十四、大汉之源——汉中
七十五、羲皇故里——天水
七十六、金色谷地——同仁
七十七、“火洲”——吐鲁番
七十八、八卦城——特克斯
参考文献
……
序言 我国从1982年起陆续公布了109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城已经成为塑造城市形象、发展城市旅游的金字招牌。20余年来,名城受到来自城市建设、文物保护部门以及普通市民和游客的广泛关注,有关名城的出版物也层出不穷。现有历史文化名城的书籍主要有四类。一是理论研究型,以王景慧、阮仪三、王林合著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为代表,该著作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教科书,在国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贾鸿雁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通论》(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系统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因素、兴衰变迁、物质与文化构成,就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旅游发展进行探讨,是首部通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学术著作。此类图书专业性、学术性强。二是辞典型,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初编、续编、三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为代表,内容较全面(包括前三批共99座名城)、权威,部头大。三是文史读物型,以陈桥驿主编《中国历史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为代表,叙述部分名城的历史发展、人文风物,但不涉及“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特定概念。四是一些丛书,一城一册,图文并茂,有些是旅游指南。笔者自1995年初涉及历史文化名城的教学与研究领域,深感缺少一部有关名城的内容全面、篇幅适中、既有可读性又有一定理论性的著作。公布名城的初衷一是为了保护名城,二是促进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然而在现实中名城的发展与保护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突出特色、保护第一是名城保护与发展共同的诉求。本书即以此为出发点,突出名城特色,贯穿保护意识,点面结合,区分主次,力求不仅满足一般读者了解名城的需求,更有助于旅游管理、导游、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把握名城特色、树立保护意识及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本书涵盖了现有全部109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分导读篇、精读篇、泛读篇3个部分。导读篇概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全貌,包括名城的概念、特征和类型以及当前名城所面临的危机和保护对策、名城与旅游的关系;精读篇选择古都名城、地域文化中心名城、传统工商业名城、民族地区名城、近现代名城、山水风光名城六种不同类型名城的典型代表31座,对其历史文化内容与特色进行详细论析;泛读篇对其余78座名城的特色进行简明扼要的论述。文中穿插各篇中的快速阅读材料,编写了20篇有关名城的文化背景、名城保护内容的短文,以增强读者对名城特色的认识和提高名城保护意识。每座名城都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巨著,本书管窥蠡测而已,浅陋之处,求教于方家。作者邮箱jiahy@163om。
文摘 2.宗教、节庆与生活习俗
拉萨藏族人民全民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7世纪中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墀尊公主的影响下信奉佛教,8世纪,天竺僧人寂护、莲花生等到西藏传播显、密两系佛教,外来佛教在与西藏原有的本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西藏佛教,人们习惯称之为喇嘛教。喇嘛教有许多教派,如红教、白教、黄教,其中黄教势力最大,信徒最多。黄教亦称格鲁派,为15世纪宗喀巴所创立,主张僧众严持戒律,学经遵循次第,加强寺院组织等。宗教领袖是转世相承的达赖和班禅。清代开始,黄教成为西藏的执政教派。
藏文大藏经由《甘珠尔》和《丹珠尔》两个组成部分。《甘珠尔》意为佛语部,包括显、密经律,由贡噶多吉编订。1323~1352年蔡巴贡噶多吉在担任蔡巴万户长期间,邀请布顿仁钦朱任总校,缮写金银《甘珠尔》各一部,共206函,世称蔡巴《甘珠尔》。先此1312年时,菊登日比热等学者将当时西藏所能收集到的佛学书籍汇集到一起,1320年刻版刊印,藏于纳唐寺,世称纳唐古版。明永乐九年(1411)诏令以太监侯显从西藏带回的纳唐古版为蓝本,在南京刻版印行,供奉于五台山,世称永乐版或南京铜版。《丹珠尔》意为论部,包括对经律的阐明和注疏,以及密教礼仪和杂著。1334年,布顿仁钦朱汇集过去未曾编入的所有收藏在纳唐寺的1000多门类经籍,编成《丹珠尔》124函,世称夏鲁手写《丹珠尔》。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第司桑结嘉措以夏鲁、哲蚌、色拉、大昭寺、穷结等以往版《丹珠尔》为蓝本,增加上述版本内未收入经籍的780门类,汇编出《丹珠尔》225函,世称第司手写《丹珠尔》,藏于布达拉宫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