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清代台湾的海防

发布时间: 2010-04-11 04:30:14 作者:

 清代台湾的海防

  • 市场价:¥34.00
  •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 目前无货,欢迎选购其他类似产品。 到货通知我。 (暂无用户评分、评论 | 写评论) 关闭 Close this window商品缺货登记我们将在到货后及时通知您!
    商品促销和特殊优惠每购买由卓越亚马逊提供的1件图书产品合格购物商品,另外购买Office 2007 中文家庭和学生版可享受¥20.00 元的优惠。如何获得促销优惠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495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780149847X
    条形码:978780149847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东方历史学术文库;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

    内容简介 中法战争结束,清廷丧失了南洋舰队与马尾造船厂,使清廷东南及台湾的海防吃紧。在这个情势下,台湾建省,加强建设与海防,澎湖设总兵,使台、澎面对外敌至少有独立作战的能力以自保,不至于蹈中法战争的覆辙——被割断与大陆间的补给路线后,陷入恐慌。清廷复先后派刘铭传、邵友濂等当时的一流人才为福建台湾巡抚,加强治台、防台,可惜的是建设尚未上轨道,甲午战争即爆发,台湾虽不是战场,却仍成为被割让的牺牲品。
    本书最大的优点是作者将台湾海防置于清朝东南海防的背景中来探讨,不孤立或特殊化台湾在清朝海防中的地位;另方面也不忽视台湾处在中国边陲及列强环伺下的独特性,掌握到台湾海防的特质;其次作者使用不少一手史料后制作翔实的表来支持其论点,使这本书除具有创见外也具有资料的参考价值,以硕士论文而言,堪称佳作。
    作者简介 许毓良,1971 年生,台湾台北县人,1997 年毕业于中兴大学历史系,获文学士学位。 1999 年毕业于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现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班,学位论文领域为清代军事史、社会史;特重清廷对台统治之道,以及属下臣民应对之策。主要经历:参与 1996~1998 年台北县深坑乡乡志编纂工作。2000~2001 年基隆市市定古迹——狮球岭炮台、中法战争遗址、杠仔寮炮台调查研究;2000~2001 年“文化建设委员会”委托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纂《台湾历史辞典》计划。累计发表论文十余篇。
    媒体推荐 序一
    有关清代台湾史的研究,区域开发、文教成果、政治变迁是其研究重点,相对而言军事布防这方面的成果则瞠乎其后。我个人虽曾出版《清代台湾的绿营》一书,但偏重在制度史上,仅就营制的变迁、总兵、班兵这三个主轴来呈现,并未深入探讨清代台湾海防的问题。许毓良《清代台湾的海防》一书不仅深化了军事史的研究,也使台湾海防在清廷海防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台湾是海岛,明中叶以后由于欧洲大航海世纪的到来,台湾海峡成为重要的航线之一,觊觎台湾的列强莫不以占领台湾、控制台湾海峡为进一步牵制、进犯中国东南沿海的根据地,荷人、西班牙人、郑成功等政权陆续在台的统治,使明、清朝寝食难安。清圣祖统一台湾后,代表了明代汉人所缔造的政权全面崩解,也标示着西欧列强在台湾的势力被排除,清廷完全掌控了台湾及台湾海峡。
    由于外患已除,因此台湾的布防,防内乱重于外患,军事上副陆防重于海防,不过就班兵数目来说,一万班兵中,五千陆路、五千水师,并未偏于一隅;且总兵缺为外海水师总兵中的最要缺,这显示清廷相当重视台湾的海防。
    清嘉庆年间,康雍乾盛世已过,绿营战力渐低,开始代以勇营,而蔡牵之乱也使得台湾的防御由防内而防外,海防的重要性 更不待言;惟船政隳坏,水师人才渐少,复无欧洲列强的船坚炮利,因此牡丹社之役、中法战争在台湾的战场,台湾的海防都濒临崩溃。尤其中法战争中,台湾自北迄南为法军所封锁,澎湖为法军所攻陷,更暴露了海防的漏洞。
    中法战争结束,清廷丧失了南洋舰队与马尾造船厂,使清廷东南及台湾的海防吃紧。在这个情势下,台湾建省,加强建设与海防,澎湖设总兵,使台、澎面对外敌至少有独立作战的能力以自保,不至于蹈中法战争的覆辙——被割断与大陆间的补给路线后,陷入恐慌。清廷复先后派刘铭传、邵友濂等当时的一流人才为福建台湾巡抚,加强治台、防台,可惜的是建设尚未上轨道,甲午战争即爆发,台湾虽不是战场,却仍成为被割让的牺牲品。
    本书最大的优点是作者将台湾海防置于清朝东南海防的背景中来探讨,不孤立或特殊化台湾在清朝海防中的地位;另方面也不忽视台湾处在中国边陲及列强环伺下的独特性,掌握到台湾海防的特质;其次作者使用不少一手史料后制作翔实的表来支持其论点,使这本书除具有创见外也具有资料的参考价值,以硕士论文而言,堪称佳作。
    许毓良是我指导的学生中最常和我讨论论文架构、内容的学生之一,平时负责守分、乐于助人,又谦恭有礼,毕业后即考进师大历史研究所博士班继续深造,他的硕士论文能在中国大陆出版,据说经过评选的过程,他能脱颖而出,显示这本书受到学术界的肯定。作为他的指导教授,除勖勉他更上一层楼外,也祝他早日完成学业,谨为之序。
    许雪姬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一 研究动机、方法与目的
    二 史料及研究成果的检讨
    三 章节内容简介
    ……
    文摘 书摘
    光绪十一年(1885)台湾建省,首任巡抚刘铭传体认到轮船对台运输的重要,因此在他的坚持下,开始整顿官方运输船队。隔年台湾购人“威利”轮船,并照“琛航”、“永保”之例,顺搭客货再至海关完税。十三年(1887)鉴于旧有的“万年青”碰沉,“伏波”水缸损坏(同年十一月三日报废),台北仅剩“威利”一船,实不敷应付基隆、沪尾、安平、旗后、澎湖等处炮台工程。于是在香港以2.6万余两的价格,购得德国“会刺”轮船一艘,重新命名“威定”。但至光绪十五年(1889),前述的“威利”、“威定”又先后沉失,惟恃“飞捷”、“海镜”。不过前者是海底电线的专修船,后者在澎湖城工完毕也要报废,所以台湾商务局再以每船18万两的价格,购得“驾时”、“斯美”。这两艘官方轮船就成为台湾海运的主力,在英商垄断台湾航线之外,惟一可与之抗衡的力量。
    至于整个清代台闽配运船只数量的统计,一直是颇令人困扰的问题,其症结在于没有一个完整的官方记录。不过轮船的出现,毕竟还是对台湾的海运带来极大的影响,除了前述提到的种种变革外,亦让人料想不到的是变成更快速的逃难工具。除中法战争期间,沪尾被封锁时欲出口登轮,每人索洋10圆的高昂叫价外,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割台前夕,台南军民内渡者目
    不暇给,英商“爹立士”轮船一时视为“奇货”,更发足了难民财。不过这种由轮船取代帆船的运输方式,已是一种不可挽回的趋势,到了割台以后,整个台湾的海运政策又面临重大的改变,但那又是以后的事了。

    在建筑营房的经费上,可分工期与成本来讨论。关于前者,以乾隆五年闰六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 (1740年8月17—19日)肆虐台湾、诸罗两县的台风为例,事后台湾水师协三营营房多所损坏,估计需工料银七百八十一两九钱。不过由于台地不产物料,向系内地买运赴台供应,因此虽规定报部限十月完工,但也拖至乾隆八年八月(1743年10月)才动工。关于后者,以
    乾隆五十五年六月(1790年8月)台风横扫澎湖为例,事后澎湖水师共修筑兵房68间,并炮台、望楼、旗杆、牌坊、照壁、烟墩等项,共耗银三千二百十四两二钱三分八厘。到了清末为配合勇营驻台,遂在光绪八年(1882)于淡水观音山及基隆二重桥各修建兵房一座,耗资洋银三百八十七圆一角一点(嘉庆以后;台湾北部银圆与银两兑换率,约0.69两=1佛银)。
    在采购对象上,本节所谓的对象即专指西洋武器、工料或生产器具等,这些物品因清末推行洋务运动的关系,较常见于
    ……
  • 读书人网 >军事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