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参政不知政:大时代中的陶希圣

发布时间: 2010-04-11 06:11:35 作者:

 参政不知政:大时代中的陶希圣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
页码:27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216054717/9787216054713
条形码:978721605471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参政不知政:大时代中的陶希圣》作者在挖掘大量第一手史料的同时,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即注重历史事实的本原,以"求真求是"的理性分析,以及生动的叙事方式,来重新认识、评说这位重要的历史人物。通过探讨陶希圣的种种社会活动和心路历程,不仅透视出乱世潜流下"知识与权力"在现实中互为冲突、消解的书生参政之局限性,而且也再现了这一时段中国政治领域异常活跃、党派斗争内外纠缠的复杂历史场景。在中国近代史上,陶希圣是一位政学双栖的风云人物。长期以来,史学界囿于意识形态以及叙述模式的影响,对陶希圣其人其事,一直未能给予客观、中肯地诠释和解读,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人们对在大革命潮流中“从政学人”的认知态度。
作者简介 李杨
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开放时代》学术杂志常务副主编,现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名誉副研究员。
已发表《岭南文化的特征及其作用》、《50年代的院系调整和社会变迁》、《建国后第一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张申府与黄埔军校》等二十几篇论文,出版《岭南文化》(合作)著作等。
范泓
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某新闻单位。在《老照片》、《随笔》、《社会科学论坛》、《粤海风》、《大学人文》等报刊发表文章四十余万字,先后出版《风雨前行一雷震的一生》、《与李敖打官司》、《隔代的声音一历史劲流中的知识人》、《党内觉醒者一李昌在中国改革年代》、《在历史的投影中随笔集》等。
编辑推荐 《参政不知政:大时代中的陶希圣》是一本具有探索性的人物著作,较为客观、中肯地解读了被长期忽略且影响重大的历史人物,值得读者关注。
目录
序言
上篇:亦学亦政的陶希圣
第一章 书生论政而犹是书生——真实的陶希圣
一、从五四到五卅:思想开启与震荡
二、“武汉大风暴”前后
三、七年教授生涯:创立“食货学派”
四、弃学从政.卷入政治权力漩涡
第二章 《独立评论》中陶希圣
一、赞成胡适无为政治主张
二、与胡适民主政治主张之异同
三、鼎力相助《独立评论》
第三章 “公竟渡河”的悲剧——陶希圣从政之痛
一、新旧学联的政治冲突
二、被蒋介石看中并利用
三、在认知上更接近“改组派”
四、关键时刻政治上“走失”
五、“参政而不知政”

中编:国民革命与抗战时期的陶希圣
第一章 希望与幻灭:1927年的陶希圣
一、二十七岁的中校教官
二、卷入“赤都”风暴
三、左不至共产主义,右不至国家主义
四、农民运动过火?
五、农民并没有起来
六、翻腾风浪之际,希望在何处?
第二章 向左、向右:陶希圣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1924年陶希圣有无入党可能?
二、沈雁冰介绍陶希圣入党?
三、另一种可能?
四、陶希圣是左派同情名
第三章 陶希圣与《中国之命运》的历史与解读
一、“陶希圣代书《中国之命运》”说法不准确
二、蒋介石推出这本书的动机是什么?
三、“是为第三次反共高潮作舆论准备和宣战书”是如何提出的?
四、毛泽东第一次组织的对国民党理论宣传大论战
五、笔战演变成意识形态之争
六、国共两党争论《中国之命运》的背后

下编 与陈独秀、胡适交往的另一种记录
第一章 与陈独秀的交往
第二章 陶希圣眼中的胡适
附编(一)蒋介石日记中的“高陶事件”
附编(二)名门之媛陶琴薰
附编(三)骊珠之死
陶希圣先生年谱简编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序言 广州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李杨女士,记者出身的文史学者、南京范泓先生,多年来致力于钻研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社会形态的发展与变迁,对于活跃在那个时代的学者如胡适、陈独秀、陶希圣等人的学术成就与政治理念,以及他们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出了独到的、卓然有成的研究。他们把研究有关先父陶希圣的专文集结成书,身为陶氏家族成员之一的我,深感钦佩。我每读李、范二君的文章,常对他们发出这样的感叹:“你们对我父亲了解之深,令我兄弟们既生感佩,又觉汗颜。”虽然两位作者的研究领域与撰文风格不尽相同.但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切人、观察、分析与评述先父一生的播迁起伏.其细腻生动的叙事方式则一。他们参考并引用了许多外界从未得见的材料,如家兄陶泰来编订的二十五万字《陶希圣年表》、一九四八年四月至一九四九年十一月蒋介石下野前后先父的日记及一九五。年手稿《从徐蚌战争到昆明事变》、先母陶万冰如亲撰的《逃难与思归》、家信等,因此,这本书堪称目前研究陶希圣事迹内容最为丰富的文献。
文摘 插图:


后记 这本书由若干单篇研究文章汇编而成。作者系两人,在行文上或有一定差异,但从全书的宏旨来看,视角却是完全一致的,即以实证主义的史学观,对中国近代史上备受非议的陶希圣重新认识和研究,并有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从目前掌握的第一手史料来看,厕身学政两界的陶希圣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历史人物。一如他晚年所言:自问此一生,前一时期由学生而教授,大言之为“讲学”,质言之仍是求学。后一时期由教授而记者,妄言之为“从政”,实言之只是论政……(陶希圣《八十自序》)陶在晚年之所以将自己的一生一分为二,甚至将从政后的大多半重要政治活动,轻描淡写地简约之,或许是缘于彼时一种“天高云淡”的心态,即对长期以来位居要津、活跃于国民党权力中心这一事实早已淡然——充其量不过是为蒋公写写文告或起草什么书,就好比只要是一个“记者”,似乎都能干的事,若这样说起来,真是够“简单”的了;然而,其“复杂”则又不能一笔勾销。即:人自称为讲学者,则谓“我志在求学”;人自命为从政者,复谓“我志在论政”,不求名,甚至自毁其名,而名益彰……正是这样:先随汪精卫,后侍蒋介石,与陈布雷、胡适等人均为至交,与陈独秀、恽代英、周恩来的关系也不错。加入国民党“改组派”,又是“低调俱乐部”成员之一,更闹出历史上一桩“翻江倒海”事件(即“高陶事件”)。
读书人网 >传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