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权与欲的狂飙:玛丽斯图亚特(最新版插

发布时间: 2010-04-11 06:24:35 作者:

 权与欲的狂飙:玛丽斯图亚特(最新版插图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页码:33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801733606/9787801733603
条形码:9787801733603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权与欲的狂飙:玛丽斯图亚特(最新版插图版)》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最具影响力的传记作品,对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一生做了深入细致的开掘,既充分展现了她波澜起伏、命运多舛的女王生涯,也对其个人情感和婚姻生活做了鞭辟入里的描绘,堪称世界传记文学领域中的经典之作。
玛丽斯图亚特(1542-1587),十六世纪苏格兰统治者。出生六天使继承苏格兰王位,六岁时被秘密送往法国宫廷。1558年同法国王子弗朗西斯结婚,十六岁时头顶法国王后、苏格兰女王、英格兰女王三顶王冠。1561年返回苏格兰亲政,因信仰天主教而为苏格兰贵族和加尔文教徒所不满。1567年遭废黜后逃往英格兰,被英格兰女王、她的表亲伊丽莎白一世软禁。1587年,年仅四十五岁的玛丽斯图亚特被伊丽莎白一世以谋反罪名押上断头台。
玛丽斯图亚特追求权力,为维护王权可以置生命于度外。却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有名无实;她追逐爱情,甘愿匍匐在情人的脚下做一名女奴,然而爱的欲望却让她丧失理智,步入深渊。她既是历史中饱受非议的女王,又是传奇故事中永远的主角。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7-1946),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的犹太家庭,少年时期家境殷实,使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青年时期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与文学,后到西欧、北非、印度和美洲等地游历。一战爆发后,与罗曼罗兰等人共同参加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38年流亡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1941年到达巴西。1942年2月23日,与妻子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斯一同自杀。巴西政府为茨威格举行国葬,使他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流亡异国却享此殊荣的作家。
其代表作有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人类群星闪耀时》、《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等。
译者简介:
郑海娟,毕业于武汉大学,后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任职。2005年考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翻译作品逾百万字,已出版的作品有《帝国》、《细节导师:世界500强工作规范》等。
媒体推荐 二十三岁之前,她的感情静止如水;二十五岁之后,她的感情波澜不惊。而在此之间的短短两年内,她的整个生命则尽情燃烧,原本平淡的命运骤然间变成了一部令人称奇的希腊悲剧,甚至可以同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忒亚》媲美。
玛丽斯图亚特的个性本身并不是复杂难懂的,而是正好相反,她的性格完整而鲜明……她的人生曾经到达过巅峰状态,但只维持了很短时间便结束了,在那个时期,她胸中排山倒海一样的激情犹如昙花一般绽放,如流星一般骤然点亮,划破天际。
在所有那些没有终极答案的历史问题当中,玛丽斯图亚特的悲剧是最为典型的一例。很多女性都在世界上留下了她们的足迹,但只有玛丽斯图亚特和她的故事成为一个不变的主题,回响在数不尽的戏剧、小说、传记和论文当中。
  ——斯蒂芬茨威格
编辑推荐 《权与欲的狂飙:玛丽斯图亚特(最新版插图版)》是世界上最经典的英格兰女王传记版本,传记大师斯蒂芬茨威格代表作。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投奔法国(1542-1561)
1 摇篮中的女王
2 法国的少年时代
3王后,太后,女王

第二章 回归故土(1561-1566)
1 回到苏格兰
2 巨石滚动
3 政治婚姻交易场中的闹剧
4 再嫁
5 霍利鲁德的恐怖之夜
6 叛徒的叛变

第三章 爱的悲歌(1566-1568)
1 可恶的情感纠缠
2 激情的悲剧
3 走向谋杀
4 上帝要谁灭亡,必先叫他疯狂
5 走投无路
6 废黜
7 告别自由

第四章 亡命之旅(1568-1587)
1 罗网织就
2 罗网收紧
3 惨淡岁月
4 最后一战
5 “事情该结束了!”
6 伊丽莎白的自我较量
7 “我的终结便是我的开始”
尾声
人物关系表
……
序言 如果说,一目了然、显而易见的事情用不着仔细琢磨,那么,难解之谜却能激发人们丰富的遐想。正因为此,历史中扑朔迷离的人物和事件才刺激着艺术家富有创意的头脑,不断要求他们做出新的阐释。在所有那些没有终极答案的历史问题当中,玛丽斯图亚特的悲剧是最为典型的一例。很多女性都在世界上留下了她们的足迹,但只有玛丽斯图亚特和她的故事成为一个不变的主题,回响在数不尽的戏剧、小说、传记和论文当中。四个世纪以来,她的故事没完没了地吸引诗人的吟唱、诱发学者的遐思。直到今天,这些故事仍然在一代代地流传。究其原因,也许正在于混乱中的一切必然渴望明晰,黑暗中的一切必然向往光明。
许多人都曾试图对玛丽斯图亚特的生活和性格之谜做出解释,以致种种解释纷繁复杂、互相矛盾:有人说她是杀人凶手,还有人说她是殉道者,有人说她是阴谋家,还有人说她是清白的圣徒。然而,造成这种众说纷纭的局面原因并不是材料过于匮乏,而恰恰是各种资料多如牛毛,让人无从选择。三百年来,关于玛丽斯图亚特是否有罪的争论和判决从未停止过,相关的文件、报告、审案记录、信件等竟多达几千份。但是,我们对这些资料研究得越是仔细,就越会痛苦地发现各种历史证据都不足为信,而许多历史学者据此得出的结论都靠不住。即使一份历史文献经过周密的考证,具有无可辩驳的真实性,也并不能保证叙述内容的可靠公允。同一件事,在不同的记录者同时做出的记载中往往大相径庭,在玛丽斯图亚特的例子中,这一点似乎尤为明显.在这里,每一个确凿的“是”都有一个同样确凿的“否”与之对抗,每一声斥责都会遇到与之相当的辩驳。谬误和真理、事实和虚构令人苦恼地糅合在一起,难解难分,不管你想证明玛丽斯图亚特有罪还是无辜(尤其是关于她是否参与谋害第二任丈夫达恩利一案),你都可以找到支持双方论点的现成证词。除了这些彼此矛盾的资料之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到著述者本人的政治偏见和民族主义情绪,这样,本来渐渐浮出水面的事件似乎更值得我们怀疑了。
文摘 插图:


甜言蜜语的书信来往和迎合奉承已经成为往事,延续几十年的斗争到了最后一个回合,不可能再有半点仁慈。这一点,玛丽斯图亚特从英格兰采取的断然措施中也能看出来。英格兰宫廷眼看刺杀案接连不断,决心严厉地对付玛丽斯图亚特,彻底杜绝她进行任何阴谋活动的可能。施鲁斯贝里出身贵族,是典型的绅士做派,作警卫长过于心慈面软,因此被“立即解职”。“解职”对他来说意味着解放,他跪在地上,感谢伊丽莎白在他受了十五年的罪之后让他重获自由。代替他的是个狂热的新教徒埃米亚斯波立特。原来那位善良警卫长换成了一个铁面无情的狱吏,自从他上任,玛丽斯图亚特才真正体会到“奴隶”生活。
埃米亚斯波立特是个极其顽固的清教徒,是那种符合《圣经》要求但不讨上帝喜欢的卫道士。他毫不隐讳他的意图,那就是要让玛丽斯图亚特的日子不好过。他兢兢业业甚至扬扬得意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她严加看管。他写信给伊丽莎白说:“如果她能通过搞密谋从我手里狡猾地逃脱,我决不请求陛下对我宽恕,因为一旦发生这样的事,必定是由于我疏于防范而造成的。”他把自己的职责看成是上帝指派的使命,他冷静、清醒、有条不紊地布置警卫,使玛丽.斯图亚特无计可施。从此,这个严厉的人只有一个虚荣心,那就是认真地履行警卫长的职责,做到万无一失。任何诱惑都不能使这位“卡敦”,*堕落,也不能使他发善心;有时,他的心头也会涌起一点温情,却片刻都不能温暖他那僵化冷漠的面容。对他来说,这个可怜而疲惫的女子不是一位遭遇坎坷而叫人分外敬重的女王,而是他的女王的唯一的仇敌,对待她应该像对待基督的敌人那样严厉,免得她兴风作浪。她身体虚弱,双腿患关节炎,站起来都很困难:他挖苦地说,这“对看守们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用不着怕她逃跑”。他一丝不苟地履行警卫长的职责,并为自己工作勤奋感到无比得意,他像一个认真负责的官员一样,每天晚上都把他在一天中观察到的情况,工工整整地写在记事本上。
读书人网 >传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