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页码:865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8月
ISBN:7545200969/9787545200966
条形码:9787545200966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5
内容简介 壮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国的瑰宝。在大地之上建设着家园、创造着文化、守护着文明、延续着民族精神的华夏儿女,更是这片神奇土地永恒的灵魂。《行走中国》是对中国自然地理、历史文明的一次深刻记录,更是一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激情呈现。
编辑推荐 《行走中国》,让我们循着大自然的瑰丽,沿着古文明的踪迹,期待着一次次震撼和感动。与此同时,一路走去,我们将接触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不同习俗、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不同民族,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华夏大地异彩纷呈、魅力无限。正是这些绽放在中国大地上绚烂的民族之花,给沉寂的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和魅力。一路走去,我们还将沿着历代英雄的足迹,遥想他们为民族的生存发展所创建的丰功伟绩,以激励自己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壮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国的瑰宝。在大地之上建设着家园、创造着文化、守护着文明、延续着民族精神的华夏儿女,更是这片神奇土地永恒的灵魂。《行走中国》,固然是对中国自然地理、历史文明的一次深刻的记录,更是一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激情呈现。 读完《行走中国》,你会更加热爱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块大地和生活在这块美丽大地上的人民。
目录
总序江山多娇魂脉永系
本书导读示意图
自序我的长城情结
总述万里长城
长城的千姿百态
中国历代长城走势示意图
○○一谁是天下第一雄关
○○二寻找秦长城的东端
○○三万里长城第一台
○○四沉寂千年的烽燧
○○五首访金山岭长城
○○六娘子关风情
○○七玉门关纪行
○○八神往阳关
○○九延伸向罗布泊的长城
○一○穿越罗布泊
○一一外三关考察纪行
○一二寻觅北魏长城东起点
○一三成吉思汗边墙与金界壕
○一四清朝长城考察记
○一五长城脚下的边塞古州--蔚县
○一六神奇的神木
○一七追踪长城上芦芽
○一八长城的警报和通讯系统
○一九晋商与长城
○二○长城见证,足球起源于中国
○二一长城抗日
○二二中国长城面临的威胁
尾篇/长城是怎样修筑的
助读书目
索引
《长征》
总序江山多娇魂脉永系
本书导读示意图
长征,一部读不完的书
长征沿线纪念地示意图
长征纪事
慷慨悲壮的血战之地
○○一拼死一战抢渡湘江突重围
○○二急浪竹筏乌江天险破防线
○○三敌人岂料神兵突降大渡河
○○四包座猛攻劈开北上通途
○○五大战名山南下受挫再转移
○○六无坚不摧孤军血战独树镇
○○七绝地反击存亡犹在庾家河
绝处逢生的转折之地
○○八“南天王”密令粤军为红军让道
○○九遵义会议英明决断渡赤水
○一○扎西会议新部署反攻黔敌
○一一金沙江畔甩开追兵继续北上
○一二气吞山河奇兵抢占泸定桥
○一三挺进陕甘“围剿”之敌已呈末势
○一四北上抗日各路红军愈战愈勇
披肝沥胆的艰险之地
○一五不畏牺牲险途征服座座雪山
○一六意志如铁挑战极限步入草地
○一七历尽艰辛从容乐观饮苦若饴
○一八烈火金钢长征方显英雄本色
盛怀温暖的情谊之地
○一九竭诚以待汉彝终感兄弟情谊
○二○缺粮草高原尤显赤子之心
○二一少数民族无私救援众多红军
○二二正义必遵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二三征途艰险更见军民鱼水情深
悲喜传奇的记录之地
○二四吴起镇彭大将军横刀立马
○二五直罗镇布口袋围歼东北军
○二六陷敌手何惧酷刑视死如归
○二七毛泽东陕北豪情纵论长征
○二八刘伯承草地情书喜结良缘
○二九哭焕先狂风哀啸英雄献身
○三○比命重红军遗物世代相传
红军长征大事记
助读书目
索引
《三江并流》
总序江山多娇魂脉永系
本书导读示意图
自序大山大河大世界
总述物种丰富的大河流域
三江并流示意图
地结金澜怒咆纵谷
○○一高地壮景
○○二两座大神山
○○三通天之河--金沙江
○○四“幸福之母”--澜沧江
○○五“东方大峡谷”--怒江
无限物华美不胜收
○○六真正的植物王国
○○七真正的动物王国
○○八“壮观的墙”--高黎贡山
○○九滇金丝猴的栖息地--白马雪山
○一○高原郁金香
○一一黑颈鹤的家--纳帕海
○一二香格里拉的缩影--碧塔海
○一三女神之泪--泸沽湖
金沙江畔人杰地灵
○一四江湾沙地--奔子栏
○一五香格里拉古城--建塘镇
○一六东巴文化发祥地
○一七哈巴雪山脚下的回族村
○一八纳西文化之魂--丽江古城
○一九白族工匠村
○二○高山平地--牦牛坪彝家
○二一迪庆高原的两大寺院
百年澜沧文化大成
○二二沧江第一寺--强巴林
○二三文化多元的溜筒江村
○二四崇拜大山的斯农村
○二五朝山必经之地--雨崩村
○二六攀天阁水稻和爱跳舞的傈僳人
○二七在江水边唱赞美诗的民族
东方之峡古韵化石
○二八怒江入滇第一地--丙中洛
○二九根在家乡--迪麻洛
○三○贡山小茶腊村
○三一傈傈族一家人
○三二氏族制度的遗迹
尾篇
“茶马古道”今犹在
后记
助读书目
索引
《中国地标》
总序江山多娇魂脉永系
本书导读示意图
自序
宫殿荟萃的古都
故宫完整对称的建筑布局
故宫的防御建筑与设施
故宫皇城正门--天安门
庄严神圣的故宫外朝三大殿
故宫太和殿前的各色设置
皇帝寝宫--故宫后三殿
富有生活情趣的故宫东西六宫
颐和养性的故宫宁寿区
象征天穹的建筑--天坛祈年殿
龙凤环绕的天坛祈谷坛
祭天之所--天坛圜丘坛
供奉“昊天上帝”牌位的天坛皇穹宇
造型别致多样的天坛附属建筑
清代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
明清北京内城的正门--北京正阳门
北京为数不多的箭楼之一--正阳门箭楼
“硕果仅存”的北京城东南角楼
十三陵的特色设置与优美的陵区环境
十三陵神道上的帝王仪卫--石像生
十三陵中的第一个皇陵--长陵
十三陵中的最后一座帝陵--德陵
北京境内最著名的长城
现今保存完好的长城地段之一--慕田峪
陡直险峻的一段长城--司马台
卢沟河上古老的联拱石桥--卢沟桥
拱卫北京的古老门户重镇--宛平城
避暑灵寝两陪都
建筑齐整的避暑山庄宫殿区
清关内第一陵--清东陵
孝庄文皇后陵寝--昭西陵(清东陵之二)
清东陵内规模最大的陵寝--孝陵(清东陵之三)
康熙大帝的陵寝--景陵(清东陵之四)
相依而立的双妃园寝(清东陵之五)
气势壮观、地宫精美的裕陵(清东陵之六)
地下佛堂--裕陵地宫(清东陵之七)
裕陵妃园寝(清东陵之八)
一目尽览的定陵(清东陵之九)
建筑奢华的定东陵(清东陵之十)
清朝关内第二大陵--清西陵
清陵内的皇家寺庙--永福寺(清西陵之二)
清西陵中的首陵--泰陵(清西陵之三)
泰陵中古朴的石雕作品(清西陵之四)
西陵中第二座帝凌--昌陵(清西陵之五)
孝和睿皇后陵寝--昌西陵(清西陵之六)
朴实凝重的道光陵寝--慕陵(清西陵之七)
清代最后一座帝陵--崇陵(清西陵之八)
万里长城东部第一关--山海关
地上古建活化石
历经千年的神祠妙境--晋祠
晋祠的一绝二宝圣母庙
保存完好的古城建筑--平遥古城
平遥县衙的主体建筑群
第二大祭孔庙宇--平遥文庙
风格各具的平遥城隍庙
充满传奇色彩的介休后土庙
武圣故里的关公庙--解州关帝庙
大清王朝发祥地
中国现存四大古城之一的辽宁兴城
孔子故里
历史悠久、建筑辉煌的曲阜孔庙
渲染气氛的曲阜孔庙门坊建筑
曲阜孔庙内特殊的祭孔设置
孔子嫡系长孙府第--孔府
三秦大地
建在八卦中“乾”位的唐代陵墓
种类繁多、造型新颖的乾陵石雕
永泰公主墓及其壁画
大漠边城
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重关--嘉峪关
宝岛乡情
台湾最古老的妈祖庙--澎湖天后宫
澎湖天后宫内富有地方特色的细致装饰
“龙穴”之中的寺庙--鹿港龙山寺
雕塑与彩绘并重的鹿港龙山寺装饰
台湾最早的孔庙--台南孔庙
其他
辉煌、绚丽、华贵的琉璃牌坊
古朴素雅的石、木牌坊
后记
索引
助读书目
《中国民居》
总序江山多娇魂脉永系
本书导读示意图
自序
皇城根下的四合院
北方合院民居的代表--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绿化”出的清雅空间
北京四合院等级分明的宅门
北京四合院的小门
北京四合院的大门装饰
北京四合院的隔扇门窗
北京四合院的廊子与廊子装饰
传承久远的抱鼓石
北京四合院的砖雕
豪宅兴衰的全记录
窑洞与一般房屋结合的平遥民居
平遥民居的趣味装饰
建筑空间变化多样的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极具特色的屋顶
乔家大院豪华的装饰
北方民居的明珠--王家大院
迷宫般的王家大院高家崖
“红门王城”--王家大院红门堡
“寿”字形的曹家大院
马背上的屋宇
草原上的白云--蒙古包
蒙古包的构架与内部陈设
与水错落的村镇
楠溪江村落灵秀的山水景观
崇文尚仕的苍坡村
规划完备的岩头村
据险而守的谢公族群--蓬溪村
坐拥“七星八斗”的芙蓉村
雕塑民居
粉墙黛瓦的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的徽雕装饰
皖南民居精彩的内部设置
土楼,大海的伙伴
青山绿水掩映下的福建土楼
伦常有序的客家民居--五凤楼
圆润坚固的圆形土楼
福建最具代表性的上楼--承启楼
形状独特的变异形土楼
福建土楼的建材与装饰
热烈俏丽的泉州民居
泉州民居的地方风格装饰
赣南风情
炮楼拱卫的赣南围子
赣南围子的设置与建材
赣南围子“内秀”的装饰
悠悠吊脚楼
多种风格荟萃的湘西风土建筑
客家的拢屋
中西合璧的开平碉楼
广东梅县的客家围拢屋
围拢屋丰富的装饰
黔南石板筑石房
以石为瓦的贵州石板房
简居丽妆两相宜
淡雅明丽的白族民居
白族民居绰约多姿的装饰
汉风浓郁的云南纳西族民居
多姿多彩的纳西族民居装饰
傣族的干栏式民居
傣族干栏民居的屋架结构
藏地碉房
坚固的藏族碉房
藏族碉房的装饰与陈设
阿凡提大叔的帐篷
哈萨克族的毡帐
以产外活动为中心的新疆和田民居
最经典的和田民居--阿以旺
“火洲”中的生土房屋--新疆吐鲁番民居
吐鲁番民居的伊斯兰装饰
新疆喀什的维吾尔族民居
喀什民居东西交融的装饰
风狮爷守望的岛屿
齐整而多变的金门民居
金门规模最大的自然村--琼林村
简净的金门欧厝村民居
金门岛上最精美的村落--水头村
富有韵律的金门山后村
金门的风狮爷、五方和石坊
喧嚣中的“草屋”
草、瓦屋顶并存的朝鲜族民居
朝鲜族民居独具特色的内部陈设与布局
朝鲜族民居的附属设置
地下风景
独具创意的下沉式窑洞
下沉式窑洞多样的入口
下沉式窑洞的内部设置
小桥,流水,人家
江南水乡的民居
水乡民居别致的借水、倚桥方式
水乡民居精巧的装饰与陈设
水乡民居惜地如金的巧妙设置
沧桑风雨楼
高干栏式的侗族民居
侗族民居的鼓楼与戏台
侗族民居别致的风雨桥
后记
索引
助读书目
……
序言 历史文化图书《话说中国》的工作暂告一段落后,我随即开始了它的延伸产品--中国地理文化系列的图书出版工程《行走中国》的策划和编辑。与《话说中国》的策划思路一脉相承, 《行走中国》系列丛书是要秉持“普及人文地理知识,弘扬祖国民族文化”的编辑方针,结合更多的文化资源,向广大读者倾力推出又一批大众文化精品力作。
《行走中国》,顾名思义,显然要讲祖国的地理知识,讲我们脚下的这块大地的故事。但如果光讲自然地理,不讲生活在这块美丽的大地上的人,不讲我们民族的先人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绚丽的文明,也许难以激发我们对中华民族生存的这块大地的激情,更难以激发对曾经为她付出辛勤劳动乃至献出自己生命的先驱们的崇敬,我们面对的这块大地会因此失去光彩,这套丛书也会因此失去灵魂。
显然,《行走中国》要做到人与大地的结合,也就是地理与文化的结合。这就是编辑出版这套地理文化系列丛书的宗旨。
面对祖国神秘的高原、险峻的峡谷、辽阔的草原、巍峨的群山、万年的冰川、奔腾的大河、澄净的湖泊、浩瀚的森林以及这自然界的万物,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说,在中华民族生存的这块大地上,我们拥有着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质地貌和自然风光。
《行走中国》将带你走进被喻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探寻世界上最幽深、最奇险、最壮阔的地质地貌:峻美的雪山、圣洁的湖泊,就像高原神灵的化身,神秘而美丽。而每逢盛夏,广袤的草原之上,杜鹃花盛开、点地梅争妍、黄羊奔突、野驴悠闲、云雀恬唱、雪鸡盘旋,又完全是一派动植物天堂的景象。
《行走中国》将带你走进中国乃至世界地理环境最复杂的地区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江并流”地区。发源于青藏高原冰山雪峰中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这三条大江并肩南行,飞流直下、一泻千里。“三江并流”的名字由此而来。在这里,山河险阻,雪峰林立,高大的雪山和滚滚长河构成了滇西北地区大山大水大气派的地形地貌,也成就了一块神奇雄壮的土地:身临其境,人们的精神就会飞越万水千山,眼前展现的是一个圣洁的世界,那样洁净、明亮,没有一丝杂质。
《行走中国》的力量,不仅使我们为祖国的壮丽河山昕晾叹、所感动,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奇造化所折服,更使我们的灵魂为一种人类文明的力量所震撼,那就是中华民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披斩棘、生生不息,在历史长河里所创造的灿烂文明。
今天在中国的大地上,到处都留下了我们民族世代相承的文明遗迹。这些文明遗迹,有的是无形的、有的是具实的;有的深处崎岖险地、有的遗落子风景绝胜,它们长存于天地之间、和谐于自然之中,依附于大地也照亮了大地。而如果要说最具代表性、最密切地关联着中国自然地理的古代文明遗迹,则无疑要数绵延万里连接中西商贸及文化交往的古代“丝绸之路”、被誉为“世界一大奇观”的万里长城,以及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旷世奇观--古代建筑地标。
这些也正是《行走中国》要带你穿过的必经之路。
在这几条路上,我们将充分了解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前如何打通连接欧亚大陆之路,为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我们将充分认知,中国古代建筑,如何独树一帜,并影响了许多亚洲国家,成为和伊斯兰建筑、欧洲建筑并列的世界三大主要建筑体系之一;我们会更加坚信:长城,不仅是为了抵御外来入侵而建造的,她绵延万里的雄伟身姿,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形象符号,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每个中华儿女,都为祖国拥有万里长城而感到骄傲。 《行走中国》,让我们循着大自然的瑰丽,沿着古文明的踪迹,期待着一次次震撼和感动。与此同时,一路走去,我们将接触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不同习俗、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不同民族,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华夏大地异彩纷呈、魅力无限。正是这些绽放在中国大地上绚烂的民族之花,给沉寂的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和魅力。一路走去,我们还将沿着历代英雄的足迹,遥想他们为民族的生存发展所创建的丰功伟绩,以激励自己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壮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国的瑰宝。在大地之上建设着家园、创造着文化、守护着文明、延续着民族精神的华夏儿女,更是这片神奇土地永恒的灵魂。《行走中国》,固然是对中国自然地理、历史文明的一次深刻的记录,更是一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激情呈现。
我深深地相信,读完《行走中国》,你会更加热爱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块大地和生活在这块美丽大地上的人民。
文摘 分册封面:

谁是天下第一雄关
绵延万里的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而长城上有三个关隘——居庸关、嘉峪关、山海关——在历史上曾先后被誉为“天下第一”。
我曾经对这三个“第一”产生过疑问,因为,无论是从建筑的规模上来判断,抑或是从命名的时间上来判断,“第一”只能有一个。为此,我考察了这三个京师北门——居庸关
长城上的著名关城——居庸关,第一期修复工程竣工后,于1998年3月28日正式开放接待游客。修复后的居庸关城城楼上高高悬挂起书写有“天下第一雄关”几个大字的巨幅匾额。由此,引起人们对挂此匾额的历史根据的质疑。
查阅诸多史料,历史上确有两座长城关城曾挂过“天下第一雄关”匾额,一处是嘉峪关,另一处则是居庸关。
居庸关挂有“天下第一雄关”匾额的记载出现在清朝。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旅行家钱良择随清军前往蒙古,沿途每有见闻必有记述,集腋成裘,最后刊成《塞外纪略》一书,专写满蒙诸地见闻和风土民俗。在途经居庸关时,作者曾这样写道:
初三日甲戌,天晴无风。山行竞日,石路崎岖,时蹶马足。两峰壁立,中为通衢,愈登愈高,不知其所止极。十五里,至居庸关城。城门额日“天下第一雄关”,盖京师北面之极冲。
这是目前所见居庸关
“天下第一雄关”匾额的最早文献。事实上,居庸关早有“天下第一关”之称,最早的记载是在明朝中期,只是没有制成匾额而已。我曾在现今居庸关南门外马神庙东南的山坡上,看到一通明朝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的碑刻,碑文称居庸关为:
“东连古北、辽海,西接上谷、云中,南通京师,北枕永宁,为京师之北门,乃天下第一关也。”
后记 对民居进行研究已经二十多年了。我几乎走遍了全国的典型村镇,其间也写了6本关于民居的专著,更发表了几十篇关于民居的专题报道。这些似乎都比我今天坐在这里写这篇后记更容易。原因很简单,看过许多和写过许多以后,对它的认识就更多更深,感悟也更多。所以,我真的不知道应该从哪个角度来写这篇后记。
我以全身心的投入著写着中西方建筑、文化、人文的书籍;也以充满活力的激情绘制、编写着绘画、雕塑等美术书籍;但唯有对民居书籍的著写,成为了我著书生涯中恒久不变的题材。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瘾”。一种常常被我太太讥笑为“自恋”的“瘾”。因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总在变换着著写方式,将民居潜藏的文化、民俗等意蕴用最简单、直白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也就是希望将我所看到的那些还存在着的和快要消失的,以及已经消失的东西都记录下来。
民居不同于官式建筑,它是极易被人们改变或拆毁的建筑物。所以,我似乎从未间断地思考着如何能在每一次的民居著述中,以全新的思维、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发现方式去写民居。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能用区别于其他民居书籍的著写方式,以如此详尽的手绘图及深入浅出的文字,来创作我的新书的原因。
王其钧
2005年11月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