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页码:35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45801032/9787545801033
条形码:978754580103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广大读者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第20辑
内容简介 《晚清之“西政”东渐及本土回应》通过对晚清西学文献中第一手资料的清理,讨论了西方政治学知识是如何进入中国,并在晚清学术体系中逐渐清晰化的历史过程。作者借鉴传播学、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本土知识传承者和作为接收主体的知识精英阶层切入,讨论西方政治学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多角度的中外学者的对话,并指出中国现代“政治学”并非简单地由一个本质化的 “他者”输入或移植而来,它应该是一场由包括传教士在内的西方文化传播者及本土知识精英共同参与其事的复杂的就地知识生产。
作者简介 孙青,199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本科历史学专业,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史学博士学位,师从章清教授。2005年起至今任复旦大学历史系近现代史教研室、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讲师。曾于2002—2003年交换留学。赴德国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东亚研究系深造,于2007年在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青年学人计划”做访问研究,并自2008年起至今在日本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学科史、现代知识转型研究、现代化问题等。论文及译作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或问》、《近代中国研究集刊》、《清史译丛》等期刊。
编辑推荐 《晚清之“西政”东渐及本土回应》: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第20辑
目录
序言
引言
一、问题的缘起
二、中国近现代史视野下的“知识转型研究”
(一)相关领域的研究
(二)“中国近代知识转型”的研究取向
(三)有关“中国现代政治学兴起”的研究
三、“西政”东渐与本土回应——中国现代政治学建立的学科“前史”研究
第一章 晚清中文语境内“西方政治之学”的对应符号——译名
一、早期西中、中西字/词典中有关“西方政治之学”的译名
二、词典本字下所收属词及例句提供的“意群”
(一)政
(二)与“政”相关的一些动词
(三)动词“govern”与名词“government”
(四)“politics”及其衍生词
(五)例句为“政”提供的上下文语境
三、字典以外中文语境中的对译符号
第二章 晚清中文世界对“西方政治之学”的界定及其变化
一、从“勒义斯”到“法学”
二、“世务学”和“会学”
三、出自日本背景的“政治学”
第三章 晚清中文语境内“西政”之学的内容载体——译本
一、1860年后至20世纪初传教士主持译印的主要“西政”书籍
二、清末主要西学书目及书目型类书中“西政书籍”的来源
(一)1896年梁启超《西学书目表》
(二)1899年徐维则《东西学书录》
(三)19世纪末流行的一些书目型西学类书
三、“凌杂不合之弊”——清末知识分子对传教士译“西政”书籍的意见
四、和译西籍中的“法政”书籍
(一)译介日本书的蓝图——1898年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
(二)和译西政书籍渐占主流——《增版东西学书录》对《东西学书录》的补充
(三)1903年沈兆的《新学书目提要?法制类》
(四)1907年《考察政治大臣咨送译书提要》中的日文译书
第四章 从《政治经济学(适合学校教学及参考用)》到《佐治刍言)》-一传教士译述对晚清“西政”的形塑一例
一、江南制造局译印《佐治刍言》及其英文底本
(一)江南制造局译印《佐治刍言》
(二)《佐治刍言》的白话转译本
(三)《佐治刍言》的东亚同源译本
二、西述中译的模式与《佐治刍言》之翻译
(一)述者及译者
(二)江南制造局的译书方式
三、从《政治经济学(适合学校教学及参考用)》到《佐治刍言》及《富强起源》一西述中译对晚清“西方政治之学”影像的形塑
(一)淡化或湮没的“社会”概念
(二)“社会”等同于“国
(三)“政府”等同于“国家”,“法律”等同于“国家
(四)法律与自由之关系的淡化
(五)平等与等级观念
四、译本的流传与接受
(一)《佐治刍言》在“西学东渐”格局下的流传与应用
(二)阅读
(三)成为论证资源
第五章 “中学”与“西政”——西政东渐的本土回应
一、中国本土知识结构对“西政”的初步回应
二、“旧瓶”难装“新酒”:中国传统分类模式在“西政”前的难局
三、“西政”类目的细化
(一)从“地学”、“史学”到“法学”——“时务”、“经济”框架下的“西政
(二)“西政、西艺”格局下笼统的“西政”分目及细化趋势
(三)“政学”内容的独立成类
(四)日本式“新学”体系下的“政治学”分类
第六章 “西政”的影像:晚清本土精英的“西政”观-
一、“公法学”、“律例学”——早期“绥靖边陲”视野下的“夷务洋情
二、“学分政艺”下的“西政
三、“和文汉读”及康有为对“西方政治之学”的创造性解读
四、一个士绅阅读视野中的西方政治之学:孙宝碹《忘山庐日记》中的“西政
第七章 从“西政”到新“世界学”——政治学本土谱系的初建
一、“西政”的叙述需求-
二、学科分析范畴在本土的初建及其对传统的重新解读
三、追溯本土的“政学”传统
四、在本土打造普适性的“政治学
五、学科本土经典系谱的建立
六、学科本土人物系谱的成型
余论
征引及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近年来,章清教授和海内外一批知名教授合作,展开中国现代学科形成历史过程的系统研究,孙青博士的博士论文便是这一系列研究计划中的一部分。
中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形成不过百年,在此之前中国学科仍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科。随着中国突破传统的农耕文明而走向现代工业文明、知识文明,知识量空前增大,知识更新空前加快,知识分野空前细密,知识流动空前频繁,原先的学科体系难以包容,新的现代学科体系形成便不可避免。西方先于中国完成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知识文明的转变,也先于中国突破传统宗教意识统治而形成现代学科;中国文明的转型是在西方冲击或外因下开展的,现代学科的形成很自然地接受了西方现代知识分野的影响。但是,中国现代学科毕竟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实践,立足于中国近现代民族斗争和社会冲突实践,立足于中国文化知识传统和文化知识变迁,因之,中国现代学科形成又绝不是西方现代学科的简单移植和复制。
文摘 插图: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中国大规模主动接触西学之时,即使那么不统一的“政治学”在西方也远远没有成型,因此也就当然不存在中国学者预设中那个清晰的“西方政治学”。然而,有意思的是,“西方政治学”作为一个影像,确确实实存在于百年前寻求富强的中国人观念之中,后世学者的理论预设也许只是未加区别地沿用了其研究对象关于“西方政治学”的笼统看法而已。如果说19世纪中叶的人们对“西政”所持的笼统看法不容忽视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政治学科的形塑,那么当今学者在讨论“西政东渐”或“本土政治学史”时仍沿用这样的看法,则消解了这一历史过程本身的复杂性与曲折性。与史华慈(BenJiaminSchwarz)早在20年前所忠告的情形相类似,中国19世纪中叶“西政东渐”的主客双方都并非固定的已知量,而是两个“庞大的、变动不居的、疑窦丛生的人类实践区域”[1]。一个多世纪以前,当“西方政治之学”经由传教士们对西方史地知识的介绍而逐渐进入国人视野之时,也正是西欧纷繁复杂的近代政治研究式微及美国现代“政治科学”兴起的阶段。与这个过程相始终的,有诸如德国曾盛极一时的国家学(staatwisenshaft)的衰弱及政治学与经济学分离等等重要转折。[2]而比中国更早接受西方政治之学的日本,此时正在相应地经历欧洲政治研究的影响力被美国现代政治学所取代的过程。
后记 为书稿核完最后一个注释的时候,又是深夜了。窗前并没有月光,只有大雨滂沱。心中还想再写点什么,向对此项研究给予无私帮助的师友致以诚挚的谢意。可是,却觉得羞怯,这一本不算太厚的文字能当得礼物吗?钱锺书先生的自我调侃,言犹在耳,以所著送人,可能真是一种“精巧的不老实”。然而,十年寒窗,别无长物,惟对这数百页文字作过一番真诚的努力。在这深夜的雨声中,以这部稿子,权当一个话头吧。
对于我的老师章清教授,任何感谢的话也许都太过“说来容易”了。业务上的悉心指导已毋庸言,在这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始终鼓励我耐心走过痛苦的迷茫期,手把手地将我逐渐带入在学问上有所积累的良f生循环。学业上、生活中师恩深重,点点滴滴,如人饮水,惟有心知。姜义华教授在学术渊源上是我恩师的恩师,尽管德高望重,诸事繁忙,却总是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刻,给予关心和鼓励,为我提供良好而宽松的研究环境。没有他的关心,我也许根本无法在学术上起步。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各位老师,都是我学业上的启蒙者。如果没有他们十几年的教诲,1994年入学那个懵懂的女生,无法将自己对历史研究的一点兴趣,最终演成文字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