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页码:25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802471133/9787802471139
条形码:978780247113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全球化时代文化企业市场突破力》以入世后我国文也企业面临的挑战为背景,分析文化企业如何全面提高市场突破力和文化市场培育过程中企业应承担的责任。《全球化时代文化企业市场突破力》以国际化视角论述入世给我国文化企业带来的冲击以及目前已做出的政策性调整,从企业内部分析目前文化企业面临的发展瓶颈,从外部分析文化企业提高市场突破力所需要的卟部环境优化条件,并就如何提高文化企业内部实力方面提出对策。站在企业外部环境(即全球化)与内部环境(产业薄弱)全方位的高度,针对我国文化企业市场突破由的提升路径给出了大量的对策性建议, 其中,可操作性较强的对策性研究占全书的,分之二篇幅。《全球化时代文化企业市场突破力》对政府管理部门有块策参考作用,对文化产业业内人士有市场操作指导作作用。
目录
第一章 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政策调整
一、WTO框架的冲击
(一) 文化产品的不对称性
(二) 资源与市场的不对称
(三) 已承诺开放领域的不对称
二、经济垒球化的冲击
(一) 文化产品的冲击
(二) 文化资本的冲击
(三) 文化价值观的冲击
三、经济体制转轨的政策调整
(一) 流通领域的开放搞活触
(二) 媒体进入市场实行产业化运作
(三) 政策引领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第二章 文化企业市场发展瓶颈
一、创意产业人才匮乏
(一) 新媒体艺术复合型创意人才短缺
(二) 人力资源管理缺乏体系内造血功能
(三) 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二、文化产品管理和营销体系不健全
(一) 文化企业管理效率创新不佳
(二) 文化产品的市场营销体系不全
(三) 文化产品缺乏创新
三、文化企业产业化经营不足
(一) 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低
(二) 融资能力总体低下
(三) 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可持续性原则偏位
第三章 文化企业产业要素的优化
一、文化企业的空间要素优化
(一) 城市群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
(二) 城市会展业促进生产要素快速流通
(三) 区域体化实现产业形态资源共享共赢
二、文化企业潜在文化资源要素的优化
(一) 文化企业的管理要素与企业家精神
(二) 文化企业的产业关联要素与带动力
(三) 文化企业的政策要素与创业环境
三、文化企业制度要素的优化
(一) 理顺政企关系
(二) 提高政府制度供给能力
(三) 打造文化企业服务平台
第四章 文化企业生产主体实力的提升
一、强化现有投资环境优势
(一) 繁荣民营经济
(二) 提高文化产业集中度
(三) 以高新技术为驱动条件
二、创造宽松的文化经济政策
(一) 制定倾斜性金融信贷政策
(二) 完善对文化产业的倾斜性税收与价格政策
(三) 提高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能力
三、拓展内涵实现增长方式转变
(一) 扩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
(二) 降低新媒体方向政策风险
(三) 文化产品娱乐、品牌体化
第五章 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实力的提升
一、以市场为中心塑造文化产业经营主体
(一) 培育复合型经营主体人才
(二) 形成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
(三) 突出知识营销理念
二、打造精品意识推动市场主体创新
(一) 完善生产主体人才开发措施
(二) 提升生产主体人才社会责任感
(三) 培养文化企业生产主体创新能力
三、提炼文化产品品牌灵魂——核心价值
(一) 整合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产品品牌优势
(二) 以核心价值统帅文化产品品牌战略
(三) 品牌延伸应符合文化产品的核心价值
第六章 扩大消费主体寻求结构升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在全球化语境下,经济上的支配性力量衍生出文化权势,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资小建立的强势文化,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构成了威胁和挑战,而巨大的变造又要求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阐释当代文化的种种问题、冲突、挑战和可能性,因为经济全球化导致企业经营不再是单一的本土化,而是多种文化主体共存的经济环境,传统的文化理论显然已经小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文化产业是公认的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朝阳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WTO所形成的诸多协定及协议广泛涉及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基本原则也就自然地成为各成员国政府制定和执行国内文化贸易政策的文本基础,这就必然要给这个国家的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产业政策支持系统带来制度、法律和政策性影响。积极推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是我国融人全球化大潮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要融入全球化的大潮,就要使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一套与世界相接轨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同时,要使文化产品的生产标准与国际接轨,能够为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所接受。从当前看,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文化企业如何去迎接机遇与挑战。
文摘 2001年,中国经过15年的艰苦谈判,终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进入了一个令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将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WTO作为国际组织和国际贸易条约体以及多边贸易谈判的场所,凭借“三位一体”的功能以灵活的方式应对了经济伞球化的挑战,从而成为后者的主要载体。加入WTO将会促进我国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办事,使中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大家庭。中国社会转型以来所进行的绝大多数改革都是内在型体制变革,但WTO的游戏规则却不是我们提出,我们也无权作原则性修改,学习和适应是中同文化产业面临的艰巨任务。有专家指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对称的。首先是在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15年谈判中,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升级,使中国文化产品与发达国家文化产品形成了幼稚与成熟的不对称;第二是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一大产业,这是我国的巨大文化资源、消费能力之间的不对称;第三是文化产业中以商业技术和产业为代表的承诺开放的不对称;最后就足发达国家与我国在文化产业上的规则或制度的不对称,这些的都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差距。”文化产业是在经济、社会、文化的特定发展阶段上出现的产业发展现象,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文化产业的地位就不同。在国际范围内,WTO使这种不平衡态势成为可利用的条件,形成不对称竞争局面,是我们制订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时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种不对称性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向。
后记 文化产业的改革瞬间袭来,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全球化的洪流中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正处在一个历史发展的“拐点”上,未来三五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生巨大变化的三五年,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在这方面做好准备,尤其是文化产业中人,即文化企业,无论国有还是民营。
本书是作者对我国文化企业长期观察和认真审视的理论成果,以文化政策学和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沦为指导,以文化企业在改革开放30年中所走过的道路为主线,以政府、市场的互动为框架,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对策性研究成果。全书注重从现实中提出问题、最后又回到实践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从分析我国文化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入手,以我国文化企业的现状为逻辑起点,推导出我国文化企业经营的对策性结论。全书汲取了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并结合国内外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化了对我国现有文化体制下文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富有时代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作为对文化产业的初步探索,本书的缺点和谬误在所难免,恳清读者不吝赐教!
谨艺工作者给21世纪的我国文义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