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朝花夕拾野草

发布时间: 2010-04-12 03:40:52 作者:

 朝花夕拾野草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12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305056405/9787305056406
条形码:978730505640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青少年课外阅读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朝花夕拾》所收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乃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野草》收集了作者1924年至1926年所作散文诗二十三篇,贯穿着严肃的自我解剖和不懈的思想探索。它的艺术特色鲜明一一象征和隐喻手法,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这些篇章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韩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写的回忆散文集,全书共10篇。最初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后补充《小引》和《后记》两篇,于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1929年、1932年再版。所选文章基本上都是回忆的记事,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孩提到青年的生活历程。文字深沉隽永,堪称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野草》收录了鲁迅所写散文诗23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至1927年的《语丝》周刊上,署名均为鲁迅。内容主要为通过自我省思,抒发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并引向哲理的思考,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诗歌,是浸透着生命体验的反抗绝望的哲学。其中《雪》、《风筝》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作者简介 贾平凹(其中凹读wā),中国当代作家。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的主要作品有:《商州初录》《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天狗》《黑氏》《美穴地》《怀念狼》《病相报告》等。曾获得全国文学奖三次,并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和法兰西文学艺术荣誉奖。其作品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二十余种版本。长篇小说《秦腔》获2008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目录
朝花夕拾
 小引
范爱农
《二十四孝图》
藤野先生
阿长与《山海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猖会
狗猫鼠
琐记
无常
后记
野草
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仇(其一)
复仇(其二)
希望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
序言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类散文合集,共有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定名《朝花夕拾》。
这十篇散文,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约三十年的生活道路和经历,描绘了他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各种生活画面和人物场景,生动再现了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现象,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生活及当时社会现实的重要文字资料。其文笔隽永深沉,堪称中国现代散文经典之作。
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多篇散文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朝花夕拾》都是一些“回忆的记事”,是一种“在绝望中寻求”的心灵追忆,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老中国生活隽永的回忆。也许正因为这种美好的记忆,是鲁迅先生在“绝望现实”中还能够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根源,才使得其不致于在“黑暗”中沉沦。也许正是凭借思想的深远所具有的“复活”的力量,遥远的记忆才能变得鲜活:百草园和五猖会式的乐园世界、英雄一般的少年闰土形象、带来快乐的长妈妈、让人景仰的藤野先生、孤耿的范爱农……所有或美丽或狰狞的成长意象,繁复地形成一个新的整体,成为1926年鲁迅一个意义巨大的视野。也许正是在追忆中,鲁迅获得了一片对于自己一生成长的新的认识和表达的净土。
与一般人印象中“怒目金刚”式的斗士不同的是,透过《朝花夕拾》,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鲁迅先生,一个从孩子的视线出发,隐去其惯常的愤怒和绝望,而诉求于自己的体验和抒情的,关于成长和关于成长的回忆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朝花夕拾》不仅属于所有正在成长的孩子,更属于那些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们。如果我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遵从自己心性中自然的创造力,那么,它也将仍然是属于我们的成长故事!
《野草》所收的二十三篇散文诗,都作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作者在1932年回忆说: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能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因为生命是自己的,又全由自己负责,所以不惜以自己为实验,解剖自己,连同肉体和灵魂,一并展示给人看——无论是高尚的、还是已经被扭曲了的。
这解剖的刀就是他自己手中那支犀利、冷峻的笔。他用这支笔描绘出了那些在残酷的压榨下变了形的肉体和灵魂,并且想借助它为彷徨中的灵魂指出一条生的道路,他将自己的这种愿望赋予在《野草》中。
《野草》从它诞生起,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几乎一致认为,这是现代文学史中一部非常难懂的作品。主要的原因除了它包含的内容很深以外,还有一点,就是鲁迅先生在《野草》里采取了一个比较特殊的表现方法,就是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鲁迅那种独特的追求,造成了艺术传达的幽深和神秘,使《野草》具有一种神秘美。
在《野草》里,鲁迅通过编造一个故事,制造一个气氛,构成象征的世界,来暗示作者的思想精绪,比如《秋夜》《雪》《腊叶》。还有一些篇章,是通过幻想中带有真实与想象纠缠的故事,构成象征的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和哲学。有一类作品在《野草》里比较多,就是借物抒怀,这跟一般的借物抒怀不一样,它把物象象征化了,《秋夜》里写“我家的后园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就是为了强调那种倔强。
所以说鲁迅在《野草》里有自觉的创新意识,他开辟了现代小说,也开辟了现代散文的写作。《野草》就是中国现代散文诗开山性的果实,到现在为止,经过这么多年,还没有什么散文诗作可以超过《野草》。
文摘 范爱农
【赏析】
这篇文字中的人和事,是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的人和事。从《范爱农》一文的字里行间,我们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鲁迅先生对辛亥革命这一重大事件的深刻反省。范爱农的悲剧,在鲁迅先生看来,并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因为,在那个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年代,先烈的血和年轻人的热情、理想并没有从根本上涤清权力场上的污秽,真正唤醒沉睡、麻木的大多数,革命只不过是某些投机者谋取权位与私利的手段,只不过是调整了权力盛筵上食客们的座次而已,并没有从根本上将人肉筵席彻底推翻。
从某种意义上,范爱农的悲剧,即是辛亥革命的挽歌。
首先,鲁迅先生在对范爱农这个人物的刻画上,采用了先抑后扬、寓褒于贬的手法——
鲁迅第一次认识或者说见识范爱农,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徐锡麟等革命党人被杀的消息传到了日本。浙江同乡会准备打电报到北京,“吊烈士,骂满洲”;而作为徐锡麟学生的范爱农却表示了反对。这让鲁迅非常气愤,“自己的先生被杀了”,别人要发一个电报,竟如此阻拦吗?但在两人再重逢,消除彼此误会之后,对彼此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后来又因为共同的生活际遇而走到了一起——鲁迅为了生计而在故乡做教员,而范爱农也是“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后来又因为对现实的失望,经常聚到一起饮酒解闷,逐渐成了知己。
范爱农的形象也从原来的阮籍式的孤标傲世,到“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头上有了白发的寒素落魄,以及目睹辛亥革命失败的消沉。
文章对范爱农短暂一生的经历、思想、感情、心态的变化轨迹把握得极有分寸,虽然很少直接评判,却能透过极简省而具象征意义的白描将其勾画出来,于不著文字处尽得风流。没有很深的了解和感情基础,是极难做到的。
其次,更为深刻的是,对于范爱农的悲剧,鲁迅先生并不仅仅把它当成一个令人同情的个人的悲剧,而是将其上升到了一个时代、一代人、一场革命的悲剧。并对造成这场个人和社会悲剧性结果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关于这一点,在叙述“绍兴光复”前前后后的一段文字中,我们就能深切地感受到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政府,但整个国家机器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变化(“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一历史失望了,对这场革命曾经抱以热切希望并极积投身其中的人们失望了,范爱农失望了……
所谓“哀莫大于心死”,范爱农的心早在目睹辛亥革命之后一切只是“换汤不换药”时就已经死了,他的死绝不仅仅是因为
……
后记 我在第三篇讲《二十四孝》的开头,说北京恐吓小孩的“马虎子”应作“麻胡子”,是指麻叔谋,而且以他为胡人。现在知道是错了,“胡”应作“祜”,是叔谋之名,见唐人李济翁做的《资暇集》卷下,题云《非麻胡》。原文如次:一
俗怖婴儿日:麻胡来!不知其源者,以为多髯之神而验刺者,非也。隋将军麻祜,性酷虐,炀帝令开汴河,威棱既盛,至稚童望风而畏,互相恐吓日:麻祜来!稚童语不正,转祜为胡。只如宪宗朝泾将郝耽,蕃中皆畏惮,其国婴儿啼者,以怖之则止。又,武宗朝,闾阎孩孺相胁云:薛尹来!咸类此也。况《魏志》载张文远辽来之明证乎?(原注:麻祜庙在睢阳。方节度李丕即其后。丕为重建碑。)
原来我的识见,就正和唐朝的“不知其源者”相同,贻讥于千载之前,真是咎有应得,只好苦笑。但又不知麻祜庙碑或碑文,现在尚在睢阳或存于方志中否?倘在,我们当可以看见和小说《开河记》所载相反的他的功业。
因为想寻几张插画,常维钧兄给我在北京搜集了许多材料,有几种是为我所未曾见过的。如光绪己卯(1879年)肃州胡文炳作的《二百卅孝图》——原书有注云:“卅读如习。”我真不解他何以不直称四十,而必须如此麻烦——即其一。我所反对的“郭巨埋儿”,他于我还未出世的前几年,已经删去了。序有云:
……坊间所刻《二十四孝》,善矣。然其中郭巨埋儿一事,揆之天理人情,殊不可以训。……炳窃不自量,妄为编辑。凡矫枉过正而刻意求名者,概从割爱;惟择其事之不诡于正,而人人可为者,类为六门。……
这位肃州胡老先生的勇决,委实令我佩服了。但这种意见,恐怕是怀抱者不乏其人,而且由来已久的,不过大抵不敢毅然删改,笔之于书。如同治十一年(1872年)刻的《百孝图》,前有纪常郑绩序,就说:
……况迩来世风日下,沿习浇漓,不知孝出天性自然,反以孝作
读书人网 >散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