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那些城 那些事

发布时间: 2010-04-12 04:32:24 作者:

 那些城 那些事


基本信息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页码:19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43044536/9787543044531
条形码:97875430445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江城名家讲坛

内容简介 《那些城 那些事》中著名作家方方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摹武汉印象,湖北学者王玉德风趣诙谐地解读武汉风水文化、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细致描述楚文化影响下武汉人的性格、著名文学家舒乙谈父亲老舍在武汉的历史、“北大醉侠”孔庆东借金庸小说的壳解读武汉人身上体现的“侠义”精神、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许纪霖纵论以武汉城市建设为缩影的中国城市建设和空间文化。诸位名家纵情于山水、历史之间,结合着与武汉发生的奇闻轶事,流金岁月,品读着武汉。
作者简介 方方,著名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孔庆东,北京大学副教授,近年在多家电视台和多所大专院校讲授金庸小说,广受欢迎。江湖人称“北大醉侠”。
舒乙,我国著名文学家舒庆春(老舍)的长子,文学评论家。
刘玉堂,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对楚国历史文化,尤其是对楚国经济、法律和城市建筑研究用力甚勤。
王玉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媒体推荐 武汉是很土的,但奇怪的是,这种土俗文化中生长出来的武汉人,并不是猥琐、蝇营狗苟、眉眼不清的,也不是胆怯、自私、很谨慎的,都不是这样子。这跟武汉的地理环境有关,武汉这种大江大湖的自然环境给武汉人注入了一种宽阔。
  ——方方《文学中的武汉印象》
楚文化和湖北人之间有没有一种共同的标志性的东西?有,就是九头鸟。现在,你出差到哪儿去,别人问你哪儿的人,你说湖北人,别人第一反应就是“九头鸟”。当然,至于好不好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反正第一反应就是九头鸟。
  ——刘玉堂《楚文化与湖北人的性格特征》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毛泽东是写景,但是我觉得这写出了武汉的气质。很多东西都包括在“莽苍苍”里面。我觉得这个“莽苍苍”的气质里面,也自然包含了一份“侠义”精神。这是弥漫在全社会各个阶层的一种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
  ——孔庆东《金庸小说中的侠义》
武汉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码头,并且是中国重要的码头,就是因为有风水。我认为武汉的风水,如果要评价,就是十个字:居中、藏风、得水、多元、当时。
  ——王玉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文化》
编辑推荐 全国著名作家方方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摹武汉印象,湖北学者王玉德深入细致解读武汉风水文化、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诙谐生动记述楚文化影响下武汉人性格、著名文学家舒乙谈父亲老舍在武汉的历史、“北大醉侠”孔庆东借金庸小说的壳解读武汉人身上体现的“侠义”精神。诸位名家纵情于山水、历史之间,结合着与武汉发生的奇闻轶事,流金岁月,感悟着武汉。
目录
文学中的武汉印象 
抗战时期老舍在武汉
金庸小说中的侠义 
楚文化与湖北人的性格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文化
独特就是好
……
序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赓续繁衍的脐带,也是一个民族显示自身魅力和张力的魂魄。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路走来,文化一直是支撑这个东方古国度尽劫波,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巨人。近代以来多少志士仁人矢志追求的现代化梦想正在成为现实。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也正在迎接一个富裕时代的到来。印第安人有句名言:请走慢点。等等灵魂。文明演进史说明,越是发达国家,越是注重坚守自己的文化个性,越是富裕国民,越是注意从自己文化里寻找精神皈依。正是基于此,我们从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公益文化讲座“武汉名家论坛”掬其精华,以期与广大读者分享。
“武汉名家论坛”自2007年创办迄今已历时两年,论坛已成功举办130多场,接待现场听众近9万人、 网络、电视观众逾500万人次,周末到武汉图书馆听讲座成为不少市民的生活习惯。由 “武汉.名家论坛”催生的其他讲座在江城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古老而又年轻的武汉让人嗅到了浓浓的书香气息。
“武汉名家论坛”以“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大众话题、普及科学知识”为宗旨,让学术成果大众化,专业知识通俗化,力图架起名家与百姓、专家与市民之间的沟通桥梁。100多期讲座。可谓群英荟萃。用易中天教授的话来说,几乎把全国讲座名人一网打尽。这其中有走红央视“百家讲坛”的易中天、钱文忠、王立群、阎崇年,著名作家梁晓声、阿来、方方、毕淑敏,知名学者周国平、刘梦溪、郭齐勇、许纪霖、深耕民间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卢勤、俞敏洪、洪昭光、刘彦斌等。让求知若渴的市民享受一道道丰富免费文化盛宴。
100多期讲座,可谓期期撞出心灵火花。从大众关注的子女教育、婚姻家庭、理财规划、职场压力、和谐人居,到开掘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提升市民精神文化素养的古典诗词、传统国学、历史人文等讲座,市民在其中接受着知识的熏陶、思想的导向、信息的传播,也沐浴着精神的洗礼。
文化的传承和绵延从来不只是书斋里的学问,也不仅仅限于学术圈内的自我欣赏和把玩,传统文化对于大众的教化与浸润,使之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熔铸于大众血脉,这是中华文化真正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而历久弥新的遗传密码。“武汉名家论坛”主题立足“关注民生,陶冶情趣”,但是寻找传统与现代、学术与大众、人文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一直是我们追寻的一条主线。我们选取其中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向社会推出,既是对几十位专家学术贡献的珍视,也是对部分学者近年来致力于学术成果大众化努力的一种褒扬。
这套丛书以历史文化为主线,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影响、中华传统经典赏析、武汉城市文化的独特个性等,三卷之间既相互呼应,又各自成书,浑然一体。
文摘 插图:




我与武汉的渊源
两岁时,由于父亲工作调动的关系,我们家从南京搬到武汉。父亲的工作单位叫“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长办”),也就是现在的“长江水利委员会”。父亲从南京的下游局调到武汉的中游局目的很清楚,是过来修三峡的。
当时我们住在黄浦路下面一个叫刘家庙的地方。刘家庙当时叫“黑泥湖”,因为这个黑泥湖,我还写了一篇小说《乌泥湖年谱》。我们在刘家庙的长办宿舍住了二三十年。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参加工作,直至读大学,我都是住在那个地方的,没有离开过。我读的小学叫“汉口新村小学”,在“二七”纪念馆旁边,是小学初中一体的,但是读到初二之后,学校的初中部就搬到了“红军二中”。
1974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一个政策叫“多子女留身边”,我家有四个孩子,三个男孩、一个女孩(我)。当时,两个哥哥下乡了,一个哥哥在外地,我自然就成了应当留在身边的子女。因此,我留在了武汉市,没有下乡。
然而,父亲已经在1972年去世了,我这时候就有一个责任——养活我母亲。所以,高中毕业后,武汉市运输合作社招装卸工,我就去了。当时开的条件,前三个月是每个月38块钱,三个月之后就是42块钱一个月,有的还可以涨到48块钱一个月。可是,如果我不去搬运站做装卸工,而是去当学徒,一个月的工资就只有16块钱或者18块钱。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情况:父亲去世了,两个哥哥在农村当知青,我大哥大学毕业之后,工资很微薄,我毅然选择了去做装卸工。我想,这个时候我应该担起家庭的重任。
当时我们街道招了8个像我这样的待业青年,最后真正去的只有4个。这4个人,用我们当时的话说,都是成分不好的,找工作难度比较大,很多事情的选择余地比较小的人。
我在那儿干了四年,已经干到身心疲惫,对于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孩子来说,干那样的事情确实蛮辛苦的,我们当时除了拉板车之外,还要扛包。
记得有一次,我们去码头扛50斤一袋的面粉。当时头儿给我们一把签子,规定出门时要交一支,等这把签子交完,你就完工了。那一支签子标注的是100斤啊,意味着一次我们每人要扛两袋面粉。
老是这样扛,确实是很累,很多时候都感觉体力严重透支,精神也有点儿恍惚了。可是,当时是“文革”期间,要求妇女翻身,巾帼不让须眉,虽然很累,但是我们还必须得去扛。
后来因为我比较能写,偶尔
……
读书人网 >文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