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34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504952554
条形码:978750495255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金融前沿问题研究(2009)》主要包括第一,宏观经济与金融问题研究。2008年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莫测,中国金融市场既面临来自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又面临国内物价的快速上涨。因此,研究通货膨胀、资产价格和国际金融危机问题是这一部分的主题。研究成果从非加速型通货膨胀稳定区间、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适用性、汇率对物价的传导效应、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化过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二,金融市场发展与微观金融问题研究。资产价格巨幅波动、票据融资快速发展是金融市场在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一部分的研究成果着重分析中国证券资产价格的合理范围、制度变迁下票据融资的发展以及资本市场如何支持地方自主创新等问题。此外,这一部分还对微观方面的新型信贷模式和异地贷款进行研究。
第三,区域金融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国土面积广袤,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显著,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是金融界多年以来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研究成果从区域金融生态、区域金融评价指标、国际收支的区域比较等多个角度对区域金融和经济发展问题进行阐述。
第四,农村金融问题研究。农村金融问题一直是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积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方面,如何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供给也是人民银行一直着力解决的问题。研究成果从农村信贷供求层次、小额农贷制度安排、小额农贷风险受益关系、农户信用评价等方面对农村金融问题进行论述。
第五,中央银行制度问题研究。这一部分主要对培养中央银行人才成长规律进行总结,对适合中央银行人才成长的环境条件进行论述。这将有利于加深对人民银行工作的了解,也有助于人民银行自身干部的培养。
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正确认识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是人民银行分支行的重要职责,也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关键,更是人民银行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正在深入推进“调研兴行”工作,这批研究成果的结集出版,将给“调研兴行”工作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进一步推动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辖区金融研究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编辑推荐 《中国金融前沿问题研究(2009)》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篇 宏观经济与金融问题研究
确立中国非加速型通货膨胀稳定区问的定位方法及实证检验
目标“三性原则”与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
国际收支失衡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化、成因与效应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资产价格波动与金融稳定关系研究——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视角
非对称性冲击下的货币政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
第二篇 金融市场发展与微观金融问题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合理资产价格范围测度指标研究
制度变迁下的票据融资发展问题研究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贷配给治理——对“行业协会+担保基金+银行”模式的案例分析
异地贷款:现状、成因、启示——兼论县域信贷市场的构建
资本市场支持湖北省自主创新战略问题研究
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第三篇 区域金融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差异性、相关性:区域金融生态与经济增长效率研究——基于四省七市的对比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研究——以江西为例
统一货币政策下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区域金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意义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区域比较研究——以湖北省和江苏省为例
第四篇农村金融问题研究
小额农贷风险与收益关系实证分析——基于常德市4家基层农村信用社的实地调查
农户信用评价方法研究——基于非线性评价模型的分析
农业政策性贷款商业化运作模式研究
小额农贷制度安排及其供求实证研究——基于需求引导与供给驱动范式的微观论证:婺源个案
农村信贷供求层次实证研究
基于利率定价对比分析视角的小额农户信贷风险与收益研究
农户信用评分模型实证研究
第五篇 中央银行制度问题研究
中央银行人才成长规律及环境问题研究
……
序言 2008年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并导致全球实体经济陷入衰退。中国国内也接连经历了冰雪灾害、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如何认识时局、应对考验,如何把握形势、指导工作是值得人民银行干部职工进行深入研究的。
同时,人民银行的特色研究工作也在深入推进中。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结合自身特色和辖区工作实际确立了“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和“农村金融瓶颈问题”两个特色研究方向,并制定了特色研究招投标制度、特色研究学科带头人制度等系列配套制度措施,有力地保证了特色研究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特色研究工作与重点研究工作相互呼应,共同促进,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成果。本书收录的26篇文章就是从2008年度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特色研究和重点研究课题项目中精选出来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这批研究成果紧跟经济金融运行前沿,把握理论与实践动向,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总体而言,这批研究成果具有三个特点。第一,立足热点问题。无论是对通货膨胀目标制适用性的讨论,还是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相关研究,抑或是对资产价格波动、物价水平、城市圈建设等问题的探索,都是当前经济金融领域中讨论较多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时局中理清思路,为政策制定和理论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突出研究特色。围绕“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和“农村金融瓶颈问题”两个特色研究方向,在国际收支失衡条件下的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化过程、通货膨胀稳定区间及通货膨胀目标制、农户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物价及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这不仅使特色研究领域更细化深入,而且紧密联系经济金融的运行背景,运用翔实的资料数据阐述宏观形势和微观状态。第三,兼顾前瞻性与实用性。通过国际经验及历史经验借鉴、数据实证等多种论证方式,展望未来方向的同时也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提出具有实效性的政策建议,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文摘 插图:

尽管国外学者在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上并未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但主流观点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能解决货币政策动态一致性问题(Svensson,1997),而且可以显著降低采用这一制度国家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预期(Mishkin,1999;P6tursson,2004;等等)。在过去的近20年间,已有8个工业化国家和16个新兴市场国家开始采用这种新的货币政策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6)对88个非工业化国家的调查表明,其中超过半数的国家表达了采用显性或隐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意向,有大约四分之三的国家计划在2010年之前采用正式通货膨胀目标制。
然而,从2006年初开始的世界性通货膨胀和次贷危机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采取通货膨胀钉住的国家无论是否具有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否具有独立的货币当局以及有效的操作手段,都无法抵御本轮冲击对于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英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工业化国家为抑制本国通货膨胀,保证价格水平稳定在目标区间之内,前期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了后期国内经济衰退的加剧;而泰国、菲律宾和以色列等新兴市场国家为了稳定国内经济增长,则更多地放任价格水平超出通货膨胀目标,使得国内物价水平持续走高。通货膨胀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的背离使得许多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货币当局陷入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实际上,通货膨胀目标制被广泛采用的理论假定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低通货膨胀有助于维持经济长期的稳定增长。但有研究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门限效应”(武娜、王群勇,2008)且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往往呈现出正向关系(Mallik&c:howdhury,2001),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钉住通货膨胀目标国家货币政策两难选择的由来。Fracasso(2003)等人还指出,由于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公信力较低和制度尚待健全等原因,新兴市场国家面临更加尖锐的产出波动和通货膨胀波动之间的权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