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水力学及泥沙问题试验

发布时间: 2010-04-12 06:19:25 作者: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水力学及泥沙问题试验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362 页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
ISBN:7807343117
条形码:978780734311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是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配套工程。《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水力学及泥沙问题试验研究》主要依据作者在西霞院反调节水库不同设计阶段进行的大量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对西霞院工程总体布置的合理性,各泄流排沙建筑物体型的优劣、泄流排沙能力、消能与防冲效果,左右岸滩地方案与主河槽方案对水库上游进流影响和对下游河势影响,贯流式机组方案和轴流式机组方案优劣的比较等进行了分析总结。该研究成果为两霞院反调节水库的设计、施工提供了大量科学的参考依据。《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水力学及泥沙问题试验研究》可供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科技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可行性研究阶段试验研究
第一章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河段河道特征及工程开发任务和设计特征指标
第一节 工程地理位置及开发任务
第二节 工程河段河道特征
第三节 工程设计特征指标

第二章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轴流式和贯流式机组布置模型试验研究
第一节 模型设计及模型沙选择
第二节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轴流式机组布置试验
第三节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贯流式机组布置试验
第四节 贯流式和轴流式机组总体布置方案试验结果比较

第三章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坝轴线直角和直线布置模型试验研究
第一节 试验研究内容及水库总体布置方案概况
第二节 水库坝轴线直角总体布置方案试验
第三节 坝轴线直角总体布置方案下游左岸导墙冲刷试验
第四节 水库坝轴线直线总体布置方案试验
第五节 水库坝轴线直线总体布置修改方案试验结果
第六节 水库坝轴线直角和直线总体布置方案试验结语和讨论
第七节 西霞院水库泄洪闸水工断面模型试验
第八节 西霞院水库排沙洞单体水工模型试验
第九节 有压淹没泄水洞增大泄流能力的试验研究

第四章 西霞院水库总体布置方案河道泥沙模型试验研究
第一节 水库河段及水库总体布置方案概况
第二节 模型设计及试验水沙条件
第三节 模型验证试验
第四节 西霞院水库回水对小浪底电站尾水位的影响试验
第五节 不同水库整体布置方案水库上下游河床演变试验
第六节 右岸滩地方案上下游河道整治工程试验
第七节 试验结论

第二篇 初设阶段试验研究
第五章 西霞院工程总体布置优化方案整体模型试验研究
第一节 工程总体布置优化方案工程概况
第二节 枢纽整体模型设计及枢纽下游水位验证
第三节 枢纽建筑物泄流能力及消能冲刷
第四节 上游导墙、下游锥坡和护岸及防冲槽后冲刷和堆积
第五节 枢纽上下游造床过程河床演变
第六节 设计洪水和校核洪水枢纽流场及冲淤形态
第七节 汛期调度运用枢纽流场及冲淤形态
第八节 电站排沙底孔防淤堵及拉沙调度运用坝前漏斗形态
第九节 王庄引水闸及下游灌溉引水闸引水引沙观测
第十节 枢纽总体布置优化方案试验小结

第六章 西霞院工程初设阶段河道泥沙模型试验研究
第一节 工程概况及枢纽河段河道特征
第二节 模型设计和验证
第三节 枢纽修建后对下游河势影响试验
第四节 枢纽不同布置方案库区淤积形态试验
第五节 施工导流试验
第六节 结语

第七章 西霞院工程总体布置推荐方案整体模型试验
第一节 总体布置推荐方案工程概况及试验简况
第二节 建筑物泄流能力及消能冲刷
第三节 库区堆渣体对库区流态影响和上游导墙、下游锥坡及护岸冲刷情况
第四节 枢纽上下游造床过程演变
第五节 汛期调度运用时枢纽上下游流场及冲淤形态
第六节 排沙底孔防淤堵及拉沙调度运用
第七节 设计洪水、校核洪水上下游流场及冲淤形态
第八节 王庄引水闸及下游灌溉引水闸引水引沙观测
第九节 枢纽总体布置推荐方案试验小结和讨论

第三篇 技施阶段试验研究
第八章 建筑物终结布置单体模型试验研究
第一节 开敞式泄洪闸终结布置试验
第二节 胸墙式泄洪闸终结布置试验
第三节 排沙闸修改布置试验
第四节 排沙洞终结布置试验
第五节 王庄引水闸单体模型试验
第六节 枢纽上游左导墙冲刷与防护试验

第九章 西霞院工程总体布置终结方案整体模型验证试验
第一节 工程总体布置终结方案概况
第二节 枢纽泄流排沙建筑物泄流能力
第五节 试验小结
参考文献
……
序言 根据黄河干流工程布局修订规划,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后,拟在小浪底枢纽下游16 km处修建西霞院低水头水利工程。随着小浪底工程建设的进展,1998年正式明确:西霞院水利枢纽作为小浪底水利枢纽配套工程——两霞院反调节水库尽快实施。该工程开发任务以反调节为主,结合发电,兼顾供水、灌溉等综合利用。
  在两霞院水库可行性研究阶段,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配合设计工作进行了多方案的系统试验研究:论证水库总体布置的合理性;检验泄流排沙建筑的泄流能力和排沙效果;论证电站排沙建筑物合理布置形式;观测研究水库建筑物的消能与防冲;观测水库回水对小浪底电站尾水的影响;论证左、右岸滩地方案与主河槽方案对水库上游进流影响和对下游河势影响变化等。1995年开始在水库整体模型上对电站坝段贯流式机组方案和轴流式机组方案进行比较论证。两种机组方案试验结果表明:水库上、下游流态没有明显差异;轴流机组方案机组进口高程120.00 m,每台机组下方左侧设一排沙底孔,贯流式机组方案机组进口高程103.00 m,每台机组右侧设一排沙底孔,电站坝段左右两侧和底部设置3个方位的泄流排沙建筑物。总体布置形式,对多沙的黄河而言,通过合理调度运用,可以明显地减少过机泥沙,并可避免关闭机组的进口泥沙淤堵;电站坝段和泄洪坝段之间,下游设置导墙,对改善下游流态及消能防冲有较好的效果。贯流式机组造价较低。在电站采用贯流式机组情况下,1997年10月又对水库坝轴线直角布置方案和直线布置方案电站防沙效果在水库整体动床模型上进行了试验研究。电站坝段与泄流排沙坝段直角布置方案,电站坝段不设排沙底孔,在电站进口前设一48 m宽的排沙槽,排沙槽上游高程102.00 m,比1。机组进口高程低4 m,排沙槽下游高程99.00 m,与5孔排沙洞进口高程齐平,通过排沙洞将排沙槽淤积粗泥沙排向枢纽下游,以减少过机泥沙。试验结果表明:排沙洞前的冲刷漏斗范围较小,远离排沙洞进口的1~4机组前排沙槽内淤沙高程高出电站进口高程,排沙洞拉沙效果不理想。枢纽坝轴线直线布置方案,电站坝段右侧和左侧安装间下设排沙洞,电站进口底部设排沙底孔,电站进口与排沙底孔进口上下对应重叠布置,该方案排沙底孔体型比较复杂,运用操作不便,但排沙底孔排沙效果比较明显。在进行水库总体布置方案试验的同时,对库区泥沙淤积形态及下游河道河势变化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选定水库坝址情况下,水库淤积库容较小,很快能达到淤积平衡,汛限水位131.00 m,非汛期最高蓄水位134.00 m运用情况下,水库回水对小浪底电站尾水无明显影响。左、右岸滩地布置方案改变了坝址处主河槽位置,对下游河势产生一定影响,但通过修建河道整治工程,仍可以使逯村以下河道工程靠溜,与枢纽修建前河势相比无明显变化。通过可行性阶段水工模型和泥沙模型多方案试验研究,为初步设计工作的深入和优化提供了可靠的试验依据。
文摘 插图:

读书人网 >水利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