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页码:237 页
出版日期:2001年12月
ISBN:7806682163
条形码:9787806682166
版本: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作者简介 仲富兰,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新闻午报》副主笔。长期潜心研究中国民俗学,著有《中华风俗探源》、《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现代民俗流变》、《广播评论:功能、选题与语言艺术》、《中国民俗流变》、《当代人与民俗》、《民俗与文化杂谈》、《民俗风情》、《十二生肖趣谈》《上海史迹与风土》、《民俗文化学论纲》、《文化寻根》等12本著作。主编学术丛刊《国风》28辑,发表各类学术札记、散文、随笔、新闻评论达数百万言,散见于海内外报章杂志。1988年起担任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
媒体推荐 跋
编定和校读完《图说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丛书的校样,我百感交集,长久地牵挂在怀的书稿得以问世,郁结在心中12年的心事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结;怎不使我心潮起伏,难以平静!
说起来话就长了。可以说这套丛书的编撰,牵动着我与中国民俗学的情结,牵动着这十几年来,我治学历程中的酸甜苦辣。我是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开始研究中国民俗学的。在大学里虽然读的是哲学,但是中国世世代代的老百姓的社会生活状况,更令我感兴趣。现在有一个新名词叫“人文关怀”,大概就属于这种心境吧。书读得多了,使我对中国民俗学的原有体系逐渐产生了疑问:到1987年,我在上海《文汇报》“论苑”专版率先提出了“开拓中国民俗文化学新领域”的课题,没有想到,那篇文章在民俗学界引发了一些回声。1988年12月26日,我和上海一批有志于中国民俗学的年轻明友,发起成立了上海民俗文化学社(亦即今天的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的前身),由我主事,被推选为社长兼秘书长。 当时学社的成员集合了上海高教、科研、新闻、出版单位以及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史志馆和全国各地的友人将近200人,大抵是一些好学上进,学有专长的英气勃发的热血青年。顺便说一句,事过13年,当时那一群生气勃勃的青年人都已步人中年,大多已成为高教、科研、新闻、出版和文化战线的中坚力量,其中不少人已经是教授、研究员、编辑、编审、博士生导师或者呈担负着一定的领导职务。
我是一个不愿图虚名,而比较务实的人,如果不为中国民俗文化学术事业干点什么实实在在的事情,空挂一个学术社团负责人的名头,那实在是一件很无聊的事。那么多奋发有为的年轻学者怀着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热忱,薪火相传,继注开来,大家走到了一起,当然要做一些事。从1988年12月学社成立起,我们在虹口区文化局老局长张乐竺女士的帮助下,就以坐落在乍浦路上的虹口区图书馆为发展基地,张乐竺局长专门指示图书馆的金贤孟馆长为学社辟了一间办公室,尽管简陋,也总算使学社同仁有了一个聚会的场所。可谓“始作也简,其毕也巨”。我们多次举办民俗文化学术讲座,举办老上海民俗展览和上海民俗文化艺术展览,还印行了28期《民俗文化研究通信》,编辑出版了3卷20多期《国风》学术集刊。一纸风行,在海内外引发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当时海内外的信件像雪片一样飞到上海市乍浦路245号的学社办公室。这一切都给了我们进一步开拓学术研究新领域的信心和力量。
从1989年起,学社同仁就酝酿着一项具有开拓意义的学术工程,即编撰一套代表上海市民俗文化学术水平的大型图书。几经议论,最后决定编撰《图说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变迁》(以下简称“图说”)的学术专著。当时对于“图说”的构想是,作为建国以来第一部系统地叙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基本面貌和演变过程的专著,分为图片和文字两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平行系统。文字的叙述年限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图片的收集,也是围绕这个年代进行,解放之后的图片一张也不收。可以说,尽管后来到了90年代,中国出版界出版了许多“老照片”一类的图书,可我们在80年代末期筹划编撰“图说”这样的学术工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具有创新特色和走在时代前列的。
……
编辑推荐 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而言,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是一个动态运演的整体过程。本书以图说的方式来描述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体现服饰、饮食、民居三个方面。
目录
序 姜义华
服饰冠履
一、中国服饰发展简况
历史悠久的中国服饰文化
传统服饰的基本形制
传统的等级服制和服饰伦理
……
文摘 书摘
保健食品在中国古代社会称为药膳,是20世纪以后出现的新名词。
它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因此,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因而,中国传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保健食品,不是一般的营养食品,是现代所称的功能性食品。中药与食物相配,就能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所以说药膳是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药膳既是一种功能性食品,也可以说它是中药的一种特殊的、受人们喜爱的剂型。
明清时期是中医食疗药膳学进入更加完善的阶段,几乎所有关于本草的著作都注意到了本草与食疗学的关系,对于药膳的烹调和制作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且大多符合营养学的要求。明代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给中医食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仅谷、菜、果3部就收有300多种,其中专门列有饮食禁忌、服药与饮食的禁忌等。朱棣的《救荒本草》记载了可供荒年救饥食用的植物414种,并将其详细描图,讲述其产地、名称、性味及烹调方法。此外还有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卢和的《食物本草》、宁原的《食鉴本草》;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它们至今在临床及生活中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这一时期的食疗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提倡素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黄云鹄所著的《粥谱》、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均重视素食,这对于食疗、养生学的发展均有帮助。中国药膳起远古至现今,源远流长;自宫廷到民间,广为传播。据有的学者统计,自汉初到明末,有关药膳的著作已有300多部。而今有关食疗药膳的著作更是色彩纷呈,应用空前广泛,以至出现了
些专门的药膳餐馆。在人们的生活中,药膳也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并在国外也享有盛誉,备受青睐。药膳是中国传统饮食和传统医学的重要内容。今天,它已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科学、艺术和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传遍世界各地。
在近百年的中国社会出现的保健食品,就其本质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