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采访本上的城市

发布时间: 2010-04-13 02:08:36 作者:

 采访本上的城市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37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7108029030/9787108029034
条形码:978710802903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城记》是在宏观层面上展开的叙事,《采访本上的城市》则试图将笔力渗透到中观与微观层面。“布局——街区——细胞”及其背后的公共政策与文化含义,构成了我认识城市的体系。在这样的三个层次里,城市是敏感的,是可以有无穷变化的,但每一种变化都是可读的。这样,就可以用逻辑的方式来求证事物,而不必画符念咒用桃木宝剑去捉妖。必须说明的是,《采访本上的城市》并不是为了阐释这样的理论,它表现的只是这种认识体系的可能性——看我能不能把城市的故事还原得更加本质?
《采访本上的城市》以一个个故事连缀而成,故事与故事之间,情节上的联系或有或无,但它们多被这样一个“场”控制着。
《城记》完成之后,有一个问题我始终不能释怀,就是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房危屋破一直是拆除北京老城区的理由,却少有人关心是何原因导致了老城之衰,以致于简单地把危房这样一个社会问题等同于一个物质问题,以为推土机一推便可了之,殊不知问题竟是越推越多。
《采访本上的城市》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对中国及欧美城市的调查成果,书中直面当今中国的城市问题,对宽马路、拆迁经济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解剖;同时直击当前中国城市与建筑领域中的大事件、大热点,包括中央行政区外迁之争、国家大剧院、鸟巢体育场、CCTV大楼、国家博物馆改扩建等争论。作者均对这些争论作了第一手深入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安德鲁、贝聿铭、库哈斯、德梅隆、福斯特等中外建筑师,其中包括4位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
作者简介 王军生长于贵州高原的开阳磷矿,1987年来到北京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91年毕业后成为新华社记者,先后供职于这家通讯社的北京分社和《嘹望》新闻周刊。
  2003年,北京三联书店推出他的第一本个人专著《城记》,这本书耗去了他十年的时间,披露了大量第一手文献档案和口述史料,追述了1950年代北京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的政治风云和思想分歧,城墙、牌楼等古建筑被陆续拆除的情况,并对单中心城市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城记》获得了中国出版集团奖、首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文汇读书周报》“2003中国十大年度图书”等奖项。
  《中华读书报》将王军评为“2004年度人物”时说“因为《城记》,使更多的北京人乃至外地人开始关心自己生活的城市,关心城市建设和城市历史文化,关心城市与人的和谐。”

编辑推荐 《采访本上的城市》是《城记》之后的城记,一部用脚写下的记者之书,一声对城市意义的追问。它直面现代造城之弊,以生命的坐标,锁定城市的方位。它以简单的方式,暴露复杂的世相,探索现象的本质。街道的宽窄疏密,屋宇的兴衰存废,生的悲欢起伏,激荡的城市戏剧。它视城市为生命,而不是规划师笔下的荒地。它是对20世纪的反思,对21世纪的呼唤。
目录
前言在常与非常之问
1 非常城市
 当城市为汽车而造
 老城市的瓦解
 大马路之痒 
 街道的异化
 波士顿“大开挖”
 伟大城市之梦
2 非常计划  
 故宫改建计划始末 
 水淹均州 
 美国文化遗产保护传奇 
 老巴黎的天翻地覆 
 北京与巴黎的“城市演绎”
3 非常规划 
 城市规划的圈地玄机
 圈地博弈的政策基因 
 规划编制“三国演义”
 中央行政区迁移悬念
 “单中心陷阱”  
4 非常建筑
贝聿铭收官
大剧院的“孵化”
国家博物馆改扩建之争
奥运巨构的诞生
911后的CCTV
5 非常拆迁
 拆迁之惑
 “拆迁也有GDP”
 住宅双轨制
 人民城市喊不出来
6 老北京
老北京的死与生
宣南士乡之殇
从雅典到北京
7 老南京
最后的纠葛
朱之死
后记
……
文摘 插图:



非常城市
  当城市为汽车而造
“我们必须作一个集体的决定来回答我们要怎样组织我们的生活。交通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是一个政治问题。”
  19世纪下半叶,人类发明的两样东西改变了城市,一是电梯,二是汽车。 电梯使城市向高空生长,汽车使城市在大地蔓延。
  城市便有了两样东西,一是摩天楼,二是高速路。 摩天楼把街道立了起来,它腾出了空地,汽车便当然地侵入。
  高速路让人类像寄生虫那样活在了车里。城市的步行空间被汽车统治。道路要足够宽,行人要足够少,一切以车速为尺度。
  一个自然人失去了站在街道上的尊严,最“自然”的方式就是驾车狂奔。
  人类的习性发生了变化。尽管统计数字表明美国人已过度肥胖,但人们仍然热衷于享受不需要步行的自由;再短的距离,也要握着方向盘去。
  对石油的争夺更加激烈,战火吞噬无数生命,而它被冠以各种高尚的名义。
  2007年,英国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汽车被列为十大最烂的发明之一,因为在全球气候变暖危及人类安全的今天,它仍一如既往地向空中排放尾气。
  为汽车而造的城市甚至没有了逛街的乐趣,人们便追问城市的意义。
  城市的“繁荣”
2007年5月26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300万辆。
  当日晚高峰,全市时速低于20公里的拥堵路段不到30个,仅集中于东西二环及燕莎、中友等商业中心附近。
  如果每天的情况都如此,交管局紧绷着的神经将大大舒缓,但这是一个星期六。
  “到周一早高峰,一些易堵点段,仍会继续呈现数百米车龙的常见场景。”北京市交管局的一位负责人说。
  300万辆的纪录,意味着北京每1.46个家庭就拥有了1辆机动车。《北京日报》发表评论称,这是“发展繁荣的标志”。
  从200万辆提高到300万辆,北京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
4年前,北京大学的一位经济学教授公开表示:堵车是城市繁荣的标志。
  “十五”期间,北京市投入1000亿元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到2007年,城市主干路总里程达到955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600公里。
  配有大型停车场的购物中心开始在城市外沿的环线分布,那里更像是美国西部的城市——人们不再在街道上徜徉,要干点什么事,都得开车去。
  这样的生活方式,随着道路工程的延伸,正朝着故宫的方向挺进。更准确地说,它是从故宫周围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溢
……
读书人网 >历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