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管子》哲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4-13 02:48:51 作者:

 《管子》哲学思想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页码:25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807522666/9787807522669
条形码:978780752266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内容简介 《管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认为,《管子》承袭春秋战国思潮,并非诸子百家语录的汇编。如果说传统哲学的精神是内圣外王之遵,那么在春秋战国的社会现实中,《管子》所关注的是社会,是天下的治乱,而非仅仅个人的存在,由此而生发出的是霸王之道、牧民之道。它以天道作为人事活动的根据,以对人性的分析作为君主政策的现实基础,将天道与人情相结合,形成了《管子》内容驳杂与主旨明确的特点。《《管子》哲学思想研究》运用逻辑分析和历史叙述相结合的方法,从道、天地、阴阳五行、气、仁义道德和礼法等方面,对《管子》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
作者简介 张连伟,男,1976年2月生,山东聊城人。1995年至1999年在山东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1999年至200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攻读中国哲学硕士、博士学位,师从郑万耕先生,200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2005年7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晁福林先生,2007年6月顺利出站。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哲学,曾在《管子学刊》、《安徽大学学报》、《江准论坛》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参与撰写《新时期中西哲学大论辩》、翻译《教育的终结》等书。
编辑推荐 国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项目。
目录

绪言
一、《管子》的流传与校勘
二、《管子》的作者
三、《管子》的成书时代
四、《管子》哲学研究的状况和问题
五、本书的写作方法”

第一章 《管子》道论述要
一、圣王之道
二、虚无之道
三、静因之道

第二章 《管子》天人观
一、天与神
二、天与地
三、天与人

第三章 《管子》阴阳五行思想
一、玄宫及其图式
二、四时五行
三、二五之数

第四章 《管子》气论思想
一、气与政治
二、气与精神
三、气与修养

第五章 《管子》德治思想
一、道德
二、仁义
三、德政

第六章 《管子》的礼与法
一、《管子》之礼
二、《管子》之法
三、《管子》礼法关系

第七章 《管子》四篇探析
一、《管子》四篇问题的由来
二、《管子》四篇的关系
三、《管子》四篇与宋、尹文
四、《管子》四篇与慎到
五、《管子》四篇与黄老之学
六上博简《恒先》与《管子》四篇的道气关系
结语:《管子》与先秦学术思潮
一、史卜传统
二、时代特征
三、天道理性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管子》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也是学术界争议较大的一部文献,无论是从文字、校勘或版本,还是从思想、理论或学派,都存在诸多分歧和争议,再加上学术界长期以来将它视为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语录汇编,致使对其研究一直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近年来,虽有学者致力于《管子》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管子》哲学思想的研究仍显薄弱。许多教科书和专著在论述《管子》哲学思想时,也主要是分析《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和《内业》诸篇,这样理解《管子》的哲学思想,又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另一方面,很多学者将《管子》看作道家、儒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不同学术流派思想的总汇,把《管子》归结为不同的学术流派著作的杂凑,这样不仅无助于探讨《管子》思想的内在联系,而且大大降低了《管子》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文摘 第一章 印度历史文化概述
一、印度历史文化的沿革和演变
古代的印度几乎囊括了南亚次大陆的整个地区。到1947年,巴基斯坦从印度分裂出去,印度才有了今天的版图。她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是一个上宽下窄、接近于锥形的半岛地区,北与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东北与孟加拉国和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比邻,南临印度洋,西傍阿拉伯海,东挟孟加拉湾。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灿烂的文化。
(一)印度河文明
大约在20万年前.南亚次大陆的土地上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迹象了。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在今巴基斯坦俾路支和信德两省已有了定居的农业小村落。1946年以后,考古学家在今巴基斯坦境内的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等地发现并陆续发掘出城市文明的遗址,学界称之为“印度河流域文明”(又称“哈拉帕文明”)。这一文明的时间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印度河文明在公元前1750年前后突然中断,其原因至今不详。据学者们推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外来野蛮民族的入侵,而这个外来野蛮民族很可能就是于公元前二千纪中期大量涌人印度的雅利安人。
后记 1999年,我有幸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跟随郑万耕先生研习中国哲学,开始了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六年的研究生生活和两年的博士后工作,从此也与《管子》这部先秦古籍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围绕《管子》完成了自己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
我最初关注的主要是《管子》四篇的作者问题,后来逐渐转移到《管子》四篇的哲学思想,并以《管子》四篇为题,完成了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我决定扩大研究范围,从整部《管子》入手,探讨《管子》的哲学思想。2005年5月,论文初稿完成后,经过廖名春、李中华、张学智、王博等诸位专家的评审,论文顺利通过答辩。但我深知论文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又对论文进行了删减,并对论文的主体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本书即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删减修改而成,这也是我对《管子》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