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码:233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
ISBN:7111206460
条形码:978711120646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方法决定财富丛书
图书品牌:华章图书
内容简介 《合格的员工这样工作》如果企业只是在概念层面强调“要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或者是“工作需要热情”,那么不论企业重复多少次,对员工的教育都将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只有将“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的要求拆分到:提前作计划,随时作记录,及时作总结,从经验中提炼出规律,用新习惯替换旧习惯等具体的操作中;只有将“工作需要热情”的要求拆分到:业余时间做什么,什么情况下加班,经常给出合理化建议,从积极的角度理解他人的反馈和给出的建议,用具体的挑战诠释勇敢和热情等具体的内容中,才能使其有效地服务于日常工作,并获得企业管理者希望看到的结果。
作者简介 田鹏,经济学硕士。曾为国内外200多家各类企业进行咨询。留学归国后就职过多家大型企业。
其研究领域从自动化到组织论、生产方式论,再到思维方式;从有形的物的研究到组织结构的研究,最终转入无形的思维质量的研究。
现供职于从事教育、传媒业务的北京科瑞恩资讯有限公司,主要承担策划、出版、培训方面的工作。
编辑推荐 《合格的员工这样工作》从帮助员工掌握相关的基本工作方法出发,分12个方面进行讲述。当员工做到了《合格的员工这样工作》所讲的思考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完成什么、建议什么……的时候,就可以基本认为该员工是合格的员工。企业要求员工“工作要有责任心”是没有用的!只有将针对“责任心”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日常工作的具体语言、行动、思考、建议……之中,才能培养出员工更多的责任心。
目录
前言
第1章 贡献大于工资
1.员工的贡献必须大于工资/3
2.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6
3.提供更有效的方法/10
4.在现场,面对实物认真思考/15
5.用效益说话/19
第2章 出众的职业感觉
6.追求好感觉,而不是单纯的感觉好/25
7.关注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及问题/28
8.持续跟踪和研究竞争对手/31
9.研究关键业务及其具体操作的方法/35
10.重视自己的工作基础/39
第3章 现代的资讯意识
11.平时对什么资讯感兴趣/47
12.要求自己实现深度阅读和精确理解/51
13.明确需要结交什么样的朋友/55
14.给出结论并说明所依据的标准/58
15.得来全不费功夫/61
第4章 良好的职业习惯
16.提前作计划/67
17.随时作记录/70
18.及时作总结/74
19.从经验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规律/77
20.用新习惯替换旧习惯/81
第5章 高涨的工作热情
21.业余时间做什么/87
22.什么情况下加班/91
23.经常给出合理化建议/95
24.从积极的角度理解他人的反馈和给出的建议/99
25.具体的挑战诠释勇敢和热情/102
第6章 娴熟的谈判技巧
26.努力创造共同的价值以及建立非谈判优势/109
27.建立正确的大背景/112
28.设置显著的“路标”/115
29.快速反应出对策的前提是充分的准备/118
30.用多种形式解释合作的模式/121
第7章 强烈的创造欲
31.明确自己所要改变的是什么/127
32.今年的I作方法是不是比去年有所进步/130
33.用什么样的时间单位要求自己的工作/133
34.不用幻想为等待寻找借口/136
35.怎样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目标/140
第8章 高度的责任心
36.要求完美到什么程度/147
37.面对失误的态度/150
38.哪些工作不用别人交代/153
39.愿不愿意为他人的工作负责/155
40.把自己在一年后、五年后的样子描述出来/158
第9章 持续而巧妙地学习
41.了解什么是“从不知道到知道”/165
42.要求自己靠近什么/168
43.要求自己有更清晰的榜样/170
44.借助比较提高学习的效果/173
45.如何确立“要了解什么”以及怎样避免“自以为是”/176
第10章 比较强的团队意识
46.是不是积极维护团队的共同价值/183
47.会不会建立新友谊,修补传统友谊/186
48.伐
?误会的态度/189
49.不理解时能不能仍然继续努力/192
50.对不同意见有没有包容性/195
第11章 符合制度的灵活性
51.要求自己为翩度贡献什么/201
52.理解制度的核心要求/204
53.灵活性不是一时的冲动/207
54.及时通报问题和变化/210
55.将自己的经验补充到流程和制度中/213
第12章 尊重商业礼仪
56.让别人接受自己/219
57.对自己的形象有什么要求/221
58.充分尊重对方的利益/224
59.培养倾听的习惯/227
60.交谈的时候要注视对方/231
……
文摘 书摘
3.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企业所有的成功和效益都一一对应于具体的工作成果,每一个具体的成果同样一一对应于具体的工作方法。提供更有效的工作方法,就意味着获得更具价值的工作成果。
绝大多数的人和企业,可能还认为方法是服务于目标的,在他们的观念里,目标比方法更重要,然而实际情况并不都是这样。就像我们在上一节中所提到的那个案例一样,不论是针对一个局部,还是针对一个整体,能否得到正确的目标,能否看清楚自己最终的工作要求,也决定于方法。换一种更直白的描述就是:如果你找不到方法,如果你不应用正确的方法,你也就一定看不清你的目标。
由此可见,不论是树立目标的阶段,还是实现目标的阶段,方法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这样说,方法不仅决定了你是否能够实现目标,而且在此之前,它还决定了你是否能够看清目标。
未来的竞争将围绕方法展开。如果说,迄今为止的竞争更多的是在特定的目标下,围绕怎样取得结果展开的话;那么,从今以后的竞争将进一步向前延伸——谁能够更快地认清目标,谁就能够更快地赢得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谁能提供更有效的方法,谁就掌握了未来的竞争主动权。当然,所谓提供更有效的方法,不仅是服务于实现目标的过程,更包括树立目标的过程。
我曾在一家企业里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公司为解决用车及控制油耗的问题使用了诸多方法,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最早是登记制,也就是在前台留下一个表格,谁什么时候用车,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在上面登记。这样的管理方法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很多人在需要用车的时候却发现,公司所有的车都外出了。这之后的管理方法是按部门分类,基本上是每一个部门有几台车,于是业务部门产生了很大的意见——“行政管理部门为什么要用车呢?应该把更多的车辆让给我们使用……”。最后,在我去这家企业之前的管理方法是,由行政部门印发出用车申请及统计单,在这张表上要注明:谁、什么时间、因为什么用车、用车的耗时以及行驶里程。这样的管理手法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企业的油耗还是控制不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整理了可以找到的以往的记录,并根据这些记录作了初步的统计和分析。于是发现了许多矛盾的地方。比如说,同样是业务部门招待客户时的用车,有的车行驶里程只有2公里,而有的车却高达数千公里。如果再结合着用车时间,你就会发现更多的矛盾。比如说,仅有不足2个小时的用车时间,而行驶里程却高达900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