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页码:15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802316510/9787802316515
条形码:978780231651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64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用耳朵学中医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金匮要略方论》讲述了: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日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日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医之本意也?
编辑推荐 《金匮要略方论》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目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癌肺痈咳嗽止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杂疗方第二十三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果食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方剂索引
……
序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朗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美。古人称读书为“念书”,所谓念,就是要大声地读出来,要饱含情感,要抑扬顿挫,在朗读中体味语言的意境美。可是不知从何时起,看书取代了读书,成为当下中国人学习的主流方式。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文字和声音都是这个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失了一者,信息就是残缺不全的。高效率的读书讲究“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就是要尽可能全面地获得语言本身传递的信息。
学习中医也是如此。
我们常常苦恼于诵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这些晦涩难懂的中医经典,看则不明其字义,读则不知其发音,而且愈是不会读,愈是不愿意去读,更不要谈在诵读中体味美了。可是古代学习中医往往是耳提面命、口授心传,先生边念边讲,弟子边听边背,出自师口,入之徒耳,即便当时不完全理解,然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的听闻和诵读,可以通过声音不断揣摩和体会文字所携带的信息,更有助于理解文义。不仅记得牢,而且学得快。现代人学习中医,没有了师徒授受的环境,又丢失了诵读的习惯,因此难以理解经典的意思,学起来也觉得枯燥无味,这成了学习中医的一大障碍。
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用耳朵学中医系列》就是这样一套丛书。
这套丛书的医典卷由白云出岫先生朗读。无论是在教室或宿舍里,还是在操场及花园中,甚至在床上和旅途中,都能边听边看,边听边读,边听边背。让磁性的声音、优美的文笔、深邃的经义交融在一起,从多角度冲击我们的大脑,撞出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原汁原味的中医经典。
医典卷共包含八册:《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温病学名著》、《医宗金鉴心法要诀》和《精选中医歌赋》。为了保证文字的质量,本辑内容均采自精校本,且以原文为主,不加注释。为了让读者能方便携带、轻松阅读、易于背诵,采用了“开本小而字不小”的方式,以获得更为舒适的学习享受。另外,作者在每本书的篇首增加了“大医精诚”篇,希望诸位读者能借助本辑丛书,“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走“苍生大医”之道。
文摘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人肝,焦苦人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目:“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中人多死。千般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