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黄山书社
页码:309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
ISBN:7807071745
条形码:978780707174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皖江文化研究丛书
作者简介 张健初,笔名唐田人、高达、老城闲人,安庆市作家协会秘书长,收藏家协会秘书长.安庆师范学院皖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1978年起在《中国青年报》、《青年作家》、《小说选刊》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魔圈》、《中国邮票大爆炸》。先后任《振风》、《法制文学选刊》编辑,《集邮纵横》主编。近年涉足安庆地方文史研究,曾应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之邀,任《江风安庆》现场嘉宾。
编辑推荐 本书为作者历时七年,精心创作的一部全面反映安徽老省城风貌的文史专著。书稿以通俗朴素的文字,从政治、经济、金融、军事、教育、文化、出版,以及宗教发展、戏剧演变、城市建设等角度,对安徽老省城安庆,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与探讨。全书图文并茂,书中所附300余幅老照片大多是首次发表,极具史料价值。
目录
序
序一
序二
老景觅踪
八百年风雨城与门/2
大观亭:上下风帆落日旌旗/12
……
文摘 书摘
“倚槛苍茫千古事过江多少六朝山”,清道光初年,江苏吴县陶就任
怀宁知县,忙中偷闲,悄悄一人自八卦门出城,登上城西名景大观亭,南眺
长江,思绪万千,由内心发出如此感叹。这之后180余年,负山面江的“皖
省第一名胜之区”大观亭,历经沧桑世事,兵荒马乱,毁毁修修,修修毁毁
,最终还是破败成一片荒芜,成为老城不忍提及的一处伤痛。
名家笔下的大观亭
到过安庆老城的名家,大多对大观亭的景色都恋恋不忘。至少清中期到
民国,有三位名家,在自己游记、日记或小说中,对大观亭有过充满感情的
描述。
沈复,字三白,是苏州一位习幕经商的风流才子,偶写几句诗文,意兴
所到,濡毫抻纸,全无拘束。他的文笔,初看平淡无奇,细读心荡魂移。清
嘉庆十年(1805)年,已不惑之年的沈复初来安庆,“是年九月,余从石琢堂
殿撰赴四川重庆府之任,溯长江而上,舟抵皖城”。在当地三两好友相陪下
,沈复慕名出西城,沿西外大街,登上老城“八景”之一的大观亭。“皖山
之麓,有元季忠臣余公之墓。墓侧有堂三楹,名日大观亭,面临南湖。背倚
潜山,亭在山脊,眺远颇畅。亭有深廊。北窗洞开。时值霜叶初红,灿如桃
李。同游者蒋寿朋、蔡子琴。”后来他在《浮生六记》之“浪游记快”中,
简略却生动地作了如此记载。虽短短不足百字,但对大观亭的深刻感受,尽
在其中。《浮生六记》是沈复传世名篇,俞平伯曾高度评价它“像一块纯美
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的痕迹。”正因
为《浮生六记》,大观亭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皖江胜景。
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的国学大师胡适,1928年8月,应安
徽教育界邀请,冒着炎炎夏日来安庆讲学。安庆是胡适家乡的老省城,也是
私交深厚的老友陈独秀的故乡,夹杂着这两种感情,一踏上安庆土地,胡适
就感到特别亲切。在安庆期间,胡适先后在省立第一中学、安徽教育研究会
等处,向安徽教育界作了《实验主义》、《学生运动》、《女子问题》、《
国语运动与国语教育》等专题演讲。讲学之余,在主人的安排下,胡适先后
浏览了老城名胜菱湖、迎江寺和大观亭。其中城西大观亭给他留下的印象最
为深刻。当晚他在日记中这样记述道:“大观亭即余阙葬处,旁有余阙祠。
亭不高,风景还好。亭东有望华楼,乃是徐锡麟死后冯煦造的。‘望华’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