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地理知识大观

发布时间: 2010-04-13 04:17:18 作者:

 地理知识大观


基本信息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页码:39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802322073/9787802322073
条形码:978780232207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地理知识大观》作为权威专家精心打造的青少年科普读物。力求融学术、知识。趣味和探索于一炉,使各个知识点综合各家之见,浓缩各派之说,让当代年轻人及广大地理知识爱好者对自然地理、对自己所在的星球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只有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家园,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家园!
作者简介 陈百明,1951年11月出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指导,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在社会团体和学术团体中曾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兼土地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地学会理事兼土地资源分会副主任、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副理事长等,以及《资源科学学报》副主编、《自然资源学报》编委、《地理科学》杂志编委、《中国土地科学》杂志编委、《地理科学进展》》杂志编委、《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杂志编委、《国土科技与管理》杂志编委等。
张笑恒,原名张恒,武汉大学毕业。北京凌云笔图书创作中心总策划,知名图书策划人。生于中原,客居北京,游历于城市乡村,赏美景、观世态、阔人文。爱好传统历史文化,着迷于大千地理世界。为诸多报刊、网站栏目作家,发表地理游记、攻略多篇。文化类的作品有:《神秘的龙文化》、《不可不知的2008个中华文化常识》等。
编辑推荐 权威专家为中国青少年精心撰写的地理必读图书
纵横千万里.贯穿天地间。用最新的资料和最权威的数据,详细介绍大千地理世界。全书共分八篇,分门别类地向读者介绍了地球、海洋、草原、高原、盆地、沙漠、山脉、江河湖泊、沼泽和湿地等地理知识,让我们通过清新的文字叙述了解地球在漫长岁月中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以及地球“身上”各个部位的形成,特点和分布。
目录
第一篇 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的地球
第一章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第一节 地球的诞生和演变
第二节 地球各个部分的形成与演变
第三节 地球与生命的起源学说
第四节 人类对地球的认知理论

第二章 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第一节 地球的圈层物理性质
第二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三章 地球的地形和地貌
第一节 地形地貌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地形地貌的其他特殊类型
第三节 中国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各大洲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
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
第三节 地壳运动
第四节 地球“表面”的网纹

第五章 地球的秘密
第一节 地球自身的秘密
第二节 奇异的地球现象

第二篇 蔚蓝色的世界——海洋
第六章 海洋的形成与特点
第一节 海洋的形成
第二节 海水的特性

第七章 海底世界
第一节 海底地貌
第二节 海底矿产
第三节 海底沉积物
第四节 海洋里的生灵

第八章 海洋波动现象
第一节 海浪
第二节 潮汐
第三节 洋流
第四节 海洋灾害

第九章 世界著名的海
第一节 亚洲
第二节 欧洲
第三节 美洲

第三篇 风吹草低见牛羊——美丽的草原
第四篇 “大地的舞台,上帝的脸”——高原与盆地
第五篇 浩瀚无垠的沙海——沙漠
第六篇 世界的脊梁——山和山脉
第七篇 地球的大动脉——江河湖泊
第八篇 地球之肺——治泽与湿地
……
序言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不断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美好的家园。尽管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可是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非常肤浅。
由于古代科学不够发达,人类对自己生存的空间产生了各种遐想,以致产生了很多美丽的传说,并一直流传至今。比如:在中国古代,关于地球的起源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女蜗补天等传说。而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宇宙也是在混沌之中诞生的,最先出现的神则是大地之神——该亚(Gaea)。天空、陆地、海洋都是由她而生的,因此她成为最有权势的诸神之一,人们都尊称她为“地母”。
随着文明时代的来临,关于地球的谜团一个个地被解开了,人们不再靠想象来解释地球的一些现象,而是开始用科学依据来给出合理的解释。比如:“天圆地方”说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历史的车轮又滚动到了唐代,一行(俗名张遂)等天文学家通过精确的测量,彻底否定了这一学说。人类对地球的认识逐渐深入,哥白尼提出了地动说,也叫太阳中心说,认为地球绕太阳旋转。在这之前,人们对天体的研究都是以地球不动、众天体围绕地球旋转来解释各种天体现象的。但是哥白尼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假定太阳的位置不变,地球和其他天体围绕太阳旋转,则更容易解释天体运动的现象。
文摘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指南美赤道附近海水带的异常增温现象。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5至10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这里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三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那些生性喜欢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
厄尔尼诺现象使海水水位上涨,让原本寒冷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暖,并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使南部非洲、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遭受过空前未有的旱灾,同时带给秘鲁、厄瓜多尔和美国加州的则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
更加让人们忧虑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从原来的5至10年一次,到后来的3至7年一次,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它似乎每两三年就降临一次,这就给附近的人们带来更大更多的灾难。
至于厄尔尼诺形成的原因,则是当代科学之谜。大多科学家认为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
认为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人们认为,赤道信风、地球自转、地热运动等都可能与其有关。有人认为,可能是太平洋底火山爆发或地壳断裂喷涌出来的熔岩的加热作用造成洋流变暖,进而导致信风转弱和逆转。根据对近百年来太阳活动变化规律与厄尔尼诺关系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太阳黑子减少期到谷值期是厄尔尼诺的多发期,并有2至3次厄尔尼诺发生。另有人推断,也许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不均造成的。因为他们发现,每当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由加速变为减速之后,便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
二是人为因素。科学家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所有这些,都只是科学家们的推测,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具体成因,迄今为止,他们仍然没有找到准确的答案。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拉尼娜现象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暖,拉尼娜现象则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
读书人网 >旅游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