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忏悔录

发布时间: 2010-04-14 02:26:00 作者:

 忏悔录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6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561344929/9787561344927
条形码:978756134492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思考者

内容简介 《忏悔录》是一部复杂多义的著作。“忏悔录”一词,其古典拉丁文原义为“承认、认罪”,在教会文学中转义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含义。奥古斯丁此书着重后一种意义,即历述一生所蒙受的天主恩泽,从而发出对天主的歌颂。但世人一般都注重其第一种意义,将其视为奥古斯丁的自传和个人忏悔,“忏悔录”遂成为“自传”的别名。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最典型的代表,他第一次从哲学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基督教的教义,讨论了当时最重要的神学和哲学问题。他是拉丁教父中著述最多的一个,有"迦太基的亚里士多德"之称,除了书札和布道词以外,他自己提出修订的著作达93种。他重要的著作有《忏悔录》、《上帝之城》、《三位一体》等。
奥古斯丁的哲学分为两大部分,即纯粹神学和从属于神学的哲学,前者是关于创世主上帝的论述,后者则讨论上帝创造万物、创造宇宙的问题。这两部分内容在《忏悔录》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阐述。罗素的看法有所不同,他对奥古斯丁评价甚高,认为奥古斯丁虽然并不专心致力于纯粹哲学,却很好地表述了它,并显示出了非常卓越的才能,《忏悔录》就是最好的纯粹哲学作品。
《忏悔录》全书共十三卷,内容分作两部分,卷一至卷九记述他33岁以前的生活历史,卷十至卷十三记述他撰述此书时的心路历程。卷一由歌颂天主写起,叙述了他从出生至15岁时的事迹。卷二、卷三记述青年时代和在迦太基求学的经历。卷四、卷五记述游学米兰之前的教书生涯。卷六、卷七记述思想转变的过程。卷八集中描写一次思想斗争的起因、经过及其结果,里面的许多文字已成为宗教心理研究者一再征引的权威章节。卷九记述皈依基督教后至母亲病逝的一段事迹。卷十记述著书时期的思想状况。卷十至卷十三对《旧约创世纪》第一章进行了诠释,在歌颂伟大的天主中结束全书。
对于《忏悔录》中所表述的思想,这里不作全面的评述,而只介绍最突出的两点,即其关于时间和语言学习的议论,它们大概属于罗素所说的“纯粹哲学”。关于时间这一哲学史上的重要概念,奥古斯丁说,时间是么呢?“加果没有人问我,我是明白的;如果我想给问我的人解释,那么我就不明白了。”他认为,实际存在的既非过去,亦非未来,而只是现在。过去和未来都被想象为现在。“过去事物的现在是回忆;现在事物的现在是视觉;未来事物的现在是期望。”这是他所谓三种时间的理论。
关于语言学习,奥古斯丁阐述了许多重要观念,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二十世纪语言哲学家们的思想资料。他写道:“当他们(我的长辈们)称呼某物时,他们同时转向该物。我注意到这些并且渐渐明白:他们是用发出的那个声音来意指该物的。他们用身体的动作表示自己的用意,可以说身体的动作是一切种族的自然语言。人们用面部表情、眼神、身体其它部位的动作和语气表达寻求、拥有、拒绝或逃避等心理状态。因此,当我反复听到字词在各种不同语句中不同位置的用法后,便逐渐学会了懂得它们所指示的东西。后来我的口舌习惯于这些声音符号时,我便用它们来表达我自己的意愿。”奥古斯丁描绘了一幅人类语言本质的特别图画。这段话出现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首章。这个事实足以说明奥古斯丁的深刻性及其与现代的关系。
作者简介 奥古斯丁 (Aure1ius Augustinus)古罗马帝圈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巾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神学在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中享有最高权威,被教会奉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
公元354年11月13日,奥古斯丁出生于北非塔加斯特城(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拉斯)。他自幼受到信奉基督教的母亲的熏陶,长大后先后在马都拉(今阿尔及利亚的末达乌路赫)和迦太基攻读文法和雄辩术。毕业后,曾经在迦太基和米兰任雄辩术教授。386年他辞去教职,并予次年在米兰领受了洗礼。391年,奥古斯丁在希波(今阿尔及利亚的彭城)升为神甫,395年升为希波主教。430年8月28日,奥古斯丁病逝。
其主要著作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
媒体推荐 在奥古斯丁的著作中,《忏悔录》是最好的纯粹哲学作品。
  ——英国哲学家 伯特兰罗素
  在西方哲学中有三种关于时间本质的沉思是里程碑式的:第一种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二种是奥古斯丁的;第三种来自康德。
  ——德国哲学家 马丁海德格尔
  时至今日,每一个想探讨时间问题的人都应当仔细地研读《忏悔录》。因为,与这位伟大的殚思竭虑的思想家相比,以知识为自豪的近代并没有能够在这些问题上取得更为辉煌、更为显著的进步。
  ——德国哲学家 埃德蒙德胡塞尔
编辑推荐 忏悔主题从来都是西方文学中最动人的篇章,奥古斯丁《忏悔录》以它最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内省成为基督教文学作品中少见的一部著作。它是一篇充满诗意的长篇祷文,自始至终以上帝为谈话对象,向上帝倾诉衷曲。它以它充满哲理的魅力,影响了后代无数的心灵。只要我们敞开心扉,仔细体会,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爱的启迪,认识到幸福的含义。

名人评价:
时至今日,每一个想探讨时间问题的人都应当仔细地研读《忏悔录》。因为,与这位伟大的殚思竭虑的思想家相比,以知识为自豪的近代并没有能够在这些问题上做出更为辉煌、更为显著的进步。
——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
在奥古斯丁的著作中,《忏悔录》是最好的纯粹哲学作品。
——英国哲学家 伯特兰?罗素
在西方哲学中有三种关于时间本质的沉思是里程碑式的:第一种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二种是奥古斯丁的;第三种来自康德。
——德国哲学家 马丁?海德格尔
目录
导读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第十一卷
第十二卷
第十三卷
……
序言 奥古斯丁是“上帝真正的爱慕者”,教父哲学家,公认的天主教神学权威,也是基督教哲学的“真理台柱”,他与托马斯?阿奎那同为两大师,居于中世纪基督教发展的中心地位。在西方世界,奥古斯丁常常被称为“第一位现代人”,学术界关于他是否是一流的思想家也有一些争论。但奥古斯丁无疑是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不管他是不是一流的思想家,他都对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流思想家所造成的那种广泛、深远而又复杂的影响。他奠定了西方教会形式的基础,规定了基督教教义。他确定的这种教义在中世纪基督教世界支配了一千年,开启了许多教派并且成为这些教派的思想来源。路德、加尔文创立的新教从他那里得到启发,神秘主义者圣安瑟尔伦、圣弗朗西斯、帕斯卡、波舒哀、蒂利希等也从他那里汲取了灵感。他最主要的著作是《忏悔录》,这是一部宗教著作、一部哲学著作、一部文学著作,它奠定了奥古斯丁持久的声名,许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希波的主教,但必定知道《忏悔录》的作者。
奥古斯丁(公元354年——公元430)生于北非塔加斯特城(今阿尔及利亚苏克阿赫拉斯),父亲是异教徒,母亲是基督徒,他自幼受到母亲很深的影响,但他没有正式领受洗礼。奥古斯丁出生时,北非已划入罗马帝国的版图,并在罗马文化的笼罩之下。他被送进当地最好的学校,接受了正规的罗马式教育。后来他又到迦太基学习文法和雄辩术。19岁时,奥古斯丁开始爱好哲学,因热心探索恶的来源而皈依摩尼教。毕业后,他在迦太基城做雄辩术教授。公元384年,他渡海至罗马,任米兰城雄辩术教授。在这里,他受该城大主教安布洛斯的深刻影响,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他曾醉心于新柏拉图派的著作,经过一个怀疑一切的阶段和一次剧烈的思想斗争,他真正从灵魂深处信奉了基督教。公元388年,他回到北非,加入教会,不久便获得了教会的高级职位。公元395年,他升任希波主教。从此,他把所有的精力贡献给教会,参与教会的一系列活动,与教内各宗派展开论战,反对种种异端邪说,最终成为基督教的神学权威。公元430年,汪达人围攻希波时,他因病逝世。
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最典型的代表,他第一次从哲学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基督教的教义,讨论了当时最重要的神学和哲学问题。他是拉丁教父中著述最多的一个,有“迦太基的亚里士多德”之称,除了书札和布道词以外,他自己提出修订的著作达93种。他重要的著作有《忏悔录》、《上帝之城》、《三位一体》等。
《忏悔录》是一部复杂多义的著作。“忏悔录”一词,其古典拉丁文原义为“承认、认罪”,在教会文学中转义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含义。奥古斯丁此书着重后一种意义,即历述一生所蒙受的天主恩泽,从而发出对天主的歌颂。但世人一般都注重其第一种意义,将其视为奥古斯丁的自传和个人忏悔,“忏悔录”遂成为“自传”的别名。
奥古斯丁的哲学分为两大部分,即纯粹神学和从属于神学的哲学,前者是关于创世主上帝的论述,后者则讨论上帝创造万物、创造宇宙的问题。这两部分内容在《忏悔录》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阐述。罗素的看法有所不同,他对奥古斯丁评价甚高,认为奥古斯丁虽然并不专心致力于纯粹哲学,却很好地表述了它,并显示出了非常卓越的才能,《忏悔录》就是最好的纯粹哲学作品。
《忏悔录》全书共十三卷,内容分作两部分,卷一至卷九记述他33岁以前的生活历史,卷十至卷十三记述他撰述此书时的心路历程。卷一由歌颂天主写起,叙述了他从出生至15岁时的事迹。卷二、卷三记述青年时代和在迦太基求学的经历。卷四、卷五记述游学米兰之前的教书生涯。卷六、卷七记述思想转变的过程。卷八集中描写一次思想斗争的起因、经过及其结果,里面的许多文字已成为宗教心理研究者一再征引的权威章节。卷九记述皈依基督教后至母亲病逝的一段事迹。卷十记述著书时期的思想状况。卷十至卷十三对《旧约创世纪》第一章进行了诠释,在歌颂伟大的天主中结束全书。
对于《忏悔录》中所表述的思想,这里不作全面的评述,而只介绍最突出的两点,即其关于时间和语言学习的议论,它们大概属于罗素所说的“纯粹哲学”。关于时间这一哲学史上的重要概念,奥古斯丁说,时间是什么呢?“如果没有人问我,我是明白的;如果我想给问我的人解释,那么我就不明白了。”他认为,实际存在的既非过去,亦非未来,而只是现在。过去和未来都被想象为现在。“过去事物的现在是回忆;现在事物的现在是视觉;未来事物的现在是期望。”这是他所谓三种时间的理论。
关于语言学习,奥古斯丁阐述了许多重要观念,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二十世纪语言哲学家们的思想资料。他写道:“当他们(我的长辈们)称呼某物时,他们同时转向该物。我注意到这些并且渐渐明白:他们是用发出的那个声音来意指该物的。他们用身体的动作表示自己的用意,可以说身体的动作是一切种族的自然语言。人们用面部表情、眼神、身体其它部位的动作和语气表达寻求、拥有、拒绝或逃避等心理状态。因此,当我反复听到字词在各种不同语句中不同位置的用法后,便逐渐学会了懂得它们所指示的东西。后来我的口舌习惯于这些声音符号时,我便用它们来表达我自己的意愿。”奥古斯丁描绘了一幅人类语言本质的特别图画。这段话出现在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首章。这个事实足以说明奥古斯丁的深刻性及其与现代的关系。




















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文摘 第一卷
  一
  “主,你真伟大,你应得到一切赞美:你有巨大的能力,你有无穷的智慧。”
一个人,被造物中渺小的一分子,愿意歌颂你;这人全身带着死亡的气息,全身带着罪恶的证据,全身证明“你不接纳傲慢的人”。
但这人,被造物中渺小的一分子,愿意歌颂你。
你感召他乐于赞扬你,因为你创造我们是为了你,我们的心灵如不安息在你的怀抱中,便不会安宁。
主啊,请让我知道并理解是应该先向你吁请而后歌颂你,还是应该先认识你而后再向你吁请?但谁能不认识你而向你吁请?因为不认识你而吁请,可能并不是向你吁请。无人传授,怎会相信?“谁追寻主,谁就将歌颂
主”,因为追寻主,就会获得主;获得主,也就会歌颂主。
主啊,请让我向你呼请,并让我追求你;使我坚定地信仰你,并且向你呼请,因为你已经教导给我们。主啊,我的信仰要向你呼请;你赋予我的信仰,你把你“圣子”的人性,通过布道者的工作而灌输给我的信仰向你呼请。
  二
  对天主吁请,就是请求天主降临到我身上,那么我会如何对我的天主,对我的主、天主吁请呢?我心中能否有足够的地方以使我的天主降临,让创造天地的主宰降临到我身上呢?GE、我的天主,我身上确实有可以容纳你的地方吗?你所造的承载我们的天地会容纳你吗?是不是只因一切存在之物没有了你就不能存在,所以只要是存在之物就必须容纳你:若是这样的话,那么我既然存在,又何必要求你降临到我身呢?因为除非你在我身上,不然我就没有存在的依据。我不在黄泉,而你在那里;即使‘我走进地狱,你也还在那里。”
我的天主啊,倘若你不在我身的话,我就不可能存在,绝对不可能存在。并且“一切都来自于你,一切都通过你,一切都在你之中”,是不是可以更进一步说,只有我在你之中我才能存在,否则我就不能存在?主啊,确实是这样的,确实是这样的。那么既然我是在你之中的,我还能从哪里向你吁请,你又从哪里降临到我身呢?我的天主,你会说:“我充满天地”,那么我又怎么能跨越天地之外,让你降临到我身呢?
  三
如果说你充满天地之间,那么天地能够包容你吗?是否你充满天地之后,仍然还有天地所无法包容的部分?你充满天地之后,剩下的部分将置于何处呢?是否充满一切的你,不必被任何东西所包容,因为你充满一切,也就是包容一切?一只瓶将你充满,但并没有把你固定下来,纵然瓶破碎了,你也不会流散。你倾注于我们体内,但并不下坠,反而支撑着我们;你并不使我
……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