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

发布时间: 2010-04-14 02:39:42 作者: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页码:23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308065308
条形码:978730806530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一本原杭州大学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讲义。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国家领导人李岚清曾多次在我省的高校校长会议上谈到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于是我就在学校领导,特别是在原杭州大学董如宾副校长的积极鼓励下,大胆地开出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课,对传统审美文化作了些初步的探索工作,谈不上有什么成熟的成果,今天出版《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旨在抛砖引玉耳。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最后一章,即“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与世界遗产”的初稿,是由浙江工商大学的青年讲师侯富儒老师撰写的。我们的基本观点是:中国的“世界遗产”,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创意结晶,是为世界各国所公认的无价之宝。
目录
绪论
一、文化和审美文化
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发展概况
三、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思想基础
四、审美文化研究方法探讨
第一章 太极审美文化
第一节 中国原始社会的一般概况
一、鸿蒙初开,人猿揖别
二、中国原始社会审美意识的起源
第二节 原始易学是巫学
一、《周易》简介
二、原始易学是巫学
第三节 太极之美是大圆之美
一、何谓太极
二、大圆之美
三、太极大圆的两重性
第四节 《周易》美论三题
一、立象尽意
二、通变成文
三、观物取象
四、修辞立诚

第二章 儒家审美文化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先秦审美文化的总体特点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性质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三、先秦审美文化的总体特点
第二节 以“仁”为本的孔子审美理论
一、孔子审美理论的基础是仁学
二、以仁学为基础的艺术观——“成于乐”和“游于艺”
三、孔子审美观举要
第三节 “与民同乐”的孟子审美理论
一、孟子论个体人格美
二、孟子论美感的普遍性和审美活动的社会性
第四节 荀子的美论和审美论
一、荀子美学的思想基础
二、荀子论美
三、荀子论艺术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 道家审美文化
第一节 以“自然”为美的老子审美理论
一、老子和道教
二、“道”和美
三、老子美学命题举要
第二节 庄子学派的审美理论
一、庄子学派审美理论的基本特征
二、庄子学派的美论
三、庄子学派的美感论
四、庄子学派的艺术创造论
第三节 《淮南鸿烈》中的美学思想
一、“美”和“道”
二、“有”与“无”
三、“神”与“形”
四、“文”与“质”
五、“中有本主”与“师旷之耳”

第四章 释家审美文化
第一节 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其光辉的思想学说
一、佛教创立的历史背景
二、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其创教活动
三、释迦牟尼的光辉学说
第二节 佛教与中国艺术文化
一、佛教与中国文学
二、佛教与中国艺术
第三节 释家的审美观
一、以“空”为美的“般若绝境”
二、直觉体悟——达到至美境界的根本途径

第五章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与世界遗产
第一节 儒家世界文化遗产
第二节 道家世界文化遗产
一、道家名山及古建筑
二、道家园林艺术
三、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第三节 佛教世界文化遗产
一、佛教名山
二、佛教建筑
三、佛教石刻
四、佛教壁画
五、佛教彩塑
第四节 兼容儒道佛三家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古建筑群
二、名山
……
文摘 第一章 太极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既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化,其产生当在人类的审美意识的产生之后,没有审美意识怎能创造审美文化?那么,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我们远祖的审美意识萌芽于何时,创造了怎样的审美文化?让我们作些初步的研究吧!
第一节 中国原始社会的一般概况
一、鸿蒙初开,人猿揖别
我们的远祖是何时开始其人世生活的?也就是古老中国的原始社会何时开始?据一般推算,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大约从60万年前到1万年前,而新石器时代则从大约1万年前到4000年前。最新的考古资料表明,考古学家又在我国云南省的元谋地区发现了距今400万年的蝴蝶人。这样人类社会又大大地向前推进了,如果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是确证的话。
旧石器时代分早、中、晚三期。早期为蓝田猿人及北京猿人时期,北京猿人是由猿到人的中间阶段。中期以丁村人及其文化为代表;晚期则以河套人文化和山顶洞人文化为代表。
我国学术界对远古原始期的研究,起步较晚,真正科学的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以后,受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启发才开始的。目前的状况是,材料缺乏。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早期文化因无实物验证,基本上还是空白点。其中期如按地域来划分的话,黄河上游主要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黄河中游即中原地区主要是仰韶文化;黄河下游主要是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是屈家岭文化;长江下游是青莲岗文化。此外,内蒙、新疆一带称为北方草原,统称为细石器文化(包括晚期)。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从黄河上游来看,主要是半山马厂文化和齐家文化,中下游都为龙山文化。长江中下游则分别为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此外,还有云南的元谋,四川的巴蜀一带,及东北的辽宁等地,前几年都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特别是石雕的女性头像的发现,是近年来原始社会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
地下发掘物,一般统称之为文物,是研究古代文化的珍贵材料。根据上述各地的文物材料至少说明了如下两个大问题:
(一)社会文明是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社会的划分也往往以生产工具为主要证物
从生产工具来看,原始社会主要以石器为工具。在整个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生产工具也在缓慢地发生变化:由天然石器变为打制石器,再变为反复加工的石器,与此同时也产生了青铜器。如1975年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类型遗址第42号探方第三层中出土的,距今约有五千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件青铜器。
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故称为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
……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