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国当代散文经典

发布时间: 2010-04-14 03:09:41 作者:

 中国当代散文经典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页码:32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63921079/9787563921072
条形码:978756392107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跨世纪散文经典丛书
图书品牌:北京牵手文化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散文经典》按时序分别选收了20世纪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30年间的69篇中国散文经典佳作。“丛书”以“思理深度、人性探究、艺术上乘、传世价值”的文本意义为原则,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经过严肃认真的讨论和爬梳剔抉,遴选了这些不同风格和流派作家的成名作、代表作、获奖作和最具影响的经典之作。为了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原作的博大精深,每篇经典散文之后均附有精彩的赏析点评。“丛书”无论从时间跨度、权威性、选文标准与特色,还是从赏析的撰写等各方面,均有亮点,有望被业界视为近年来我国散文图书的重要收获。
作者简介 王宗仁,1939年出生于陕西扶风县,1958年入伍到青藏高原。历任汽车驾驶员、总后勤部新闻干事、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作家,享受政府津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出版作品三十余部,多次荣获文学奖项,并有数篇散文作品收入初中语文课本。
媒体推荐 “丛书”所选作品,以抒情、叙事散文为主,也包括杂文、随笔、散文诗等类型散文。港、澳、台作家和海外华人的散文作品,作为中华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华亦在遴选之列。
我们坚守文学工作者的操守和良知,摒弃以政治取人和以人取文的陈旧套路,而以思理深度、人性探究、艺术上乘、传世价值为考量因素,经过严肃认真的讨论研究和梳理剔除,除将作家的成名作、代表作、获奖作和有影响之作荟萃于“丛书”之外,对于长期被冷落的作家的散文精品和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精美佳作,亦给予适当的关注。
  ——中国散文学会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散文经典》:中华散文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灿若繁星。20世纪至今的一百多年来,社会生活激荡,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散文创作更是云蒸霞蔚、气象万千,阅读和学习经披沙拣金而遴选出来的经典名篇,对于读者感受百年来时代的风云际会,提高对于人生真谛的认识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升华哲思,体味和掌握字字珠玑的美丽文字和写作技巧,均有一定的意义,除了展卷而至的惊喜、愉悦、还会有掩卷长思时获得的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目录
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在山阴道上
我若为王
傅雷家书
韶山的节日
说道德
寿则多辱
初冬过三峡
忆白石老人
夹竹桃
读书有秘诀吗?
风义兼师友
老家
雪浪花
阿诗玛,你在哪里?
美人
枯叶蝴蝶
狱中生态
论友情
黑夜颂
日出
造屋记
卢沟桥情思
骑小驴儿上西山
雾失楼台
潇洒人生
方寸田园
旅行
社稷坛抒情
夜宿泉州
澜沧江边的蝴蝶会
前门箭楼的燕子
这样一种挥霍
庞贝废墟
不寻常的补偿
谁是最可爱的人
多年父子成兄弟
黄山小记
船夫曲
秋色赋
碧螺春汛
佳茗似佳人
绵绵土
筏子
幽燕诗魂
冬夜情思
中国在我墙上
听听那冷雨
姑苏菜艺
从澜沧江到雅鲁藏布江
紫藤萝瀑布
摆渡
旅途风尘
从严嵩到海瑞
牡丹园记
缝纫鸟——非洲散记
梅香正浓
比萨斜塔下的沉思
弱肉强食
珍珠赋
大山与小溪的对话——“生与死”的遐想
序曲
我站在澜沧江畔
行板如歌
袁崇焕无韵歌
常常地这样想
红玫瑰
青天一缕霞
江南的蔷薇园和散文诗和森林
……
文摘 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幼年读书,遇“服之不衷,身之灾也”,曾想:衣所以蔽体,御寒而已,怎么穿得不当,还足招祸?遇孔丘“微服而过宋”,曾想:像所谓“万世师表”那样方正、古板,道貌岸然连走路都“行不由径”,吃饭也“割不正不食”,一旦人要杀他,为了避免人注意,怎么还把平常的衣服都换了逃走呢?此外还遇到许多有关穿着的话,当年都不求甚解,终以不了了之。
辛亥革命初年,我满身“土气”,第一次从万山丛中出来,到一百里远的县城考高小。有位年纪比我约大两倍的同乡说:“进城考洋学堂,也该换一身像样的衣服,怎么就穿这一身来了。”
我毫不知天高地厚,一片憨直野气,土铳一样,这么铳了一句:“考学问,又不是考衣服!”
这一铳非同小可,把对方的眼睛铳得又大又圆。他连声说:“了不起!了不起!言桩有理!有理!”
我当时不辨这是挖苦,还是正语。不求甚解,仍以不了了之。
总之,书是书,我是我。不识不知,书本于我何有哉!
“五四”风暴中,作为一个北方省城的中学生,到上海参加第一次全国学生代表会议。这宛如一枚刚出土的土豆,猛然落入金光耀目的十里洋场。“土气”之重,和当年从深山落入县城的情况比来,真有天渊之别了。
如此“土气”的穿着,加之满口土腔,甚至问路,十九都遭到白眼。举目所至,多为红红绿绿,油头粉面。不快之感,油然而起。碰壁之余,别有一番从所未尝的涩味在心头。我咀嚼,回味……后来读到鲁迅先生有关文章时,才恍然悟到:甚矣,穿着亦大有文章也!
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少女》一文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上海生活,穿时髦衣服的比土气的便宜。如果一身旧衣服,公共电车的车掌会不照你的话停车,公园看守会格外认真地检查入门券,大宅子或大客寓的门丁会不许你走正门。所以,有些人宁可居斗室,喂臭虫,一条洋服裤子却每晚必须压在枕头下,使两面裤脚上的折痕天天有棱角。”
啊,原来如此。不过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鲁迅先生尚未行之于文字的,这姑且放下不表。
且说当年北京,我总觉有所不同。尽管岁月飞逝,人事沧桑,而阴丹士林一类的蓝大褂“江山”,总稳如磐石。男女老幼,富贵贫贱,无不甘为“顺民”。春夏秋冬,时序更迭,蓝大褂却总与其主人形影相随也。溽暑盛夏,儒雅之士,倘嫌它厚,改换纺绸、夏布之类的料子而已。但其实,那也不见得真穿,出门时,多半搭在肘弯上作样子,表示礼貌罢了。短促的酷暑一过,又一元复始了。其他季节,不管“
……
读书人网 >散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