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页码:37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802144426/9787802144422
条形码:978780214442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陈公博早年就读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于广州创办《广东群报》,为陈独秀所吸收,从事共产党宣传与组织活动,作为代表出席中共一大。陈炯明叛变前夕脱离中共,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读经济,1925年加入国民党,1927年宁汉分裂时积极追随汪精卫,于南京政府时期组织“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并创办《革命评论》,宣扬革命思潮。1938年随汪精卫赴南京组织伪政府,历任汪伪政府立法院长、上海特别市长、行政院长等要职,为汪伪政权第二号人物。日本投降后潜逃日本,后遭押解回国。1946年6月3日枪决。
《乱世能臣陈公博》作者石源华运用陈公博的著作和相关史料,交互参照,对陈公博生平事迹,陈述甚详,尤着意于剖析其思想深处始终存在的种种矛盾冲突,生动刻画其变化多端的政治面貌和曲折多变的人生历程。史料翔实,笔调清新,是研究民国史和汪伪政权的巨构,也许称其为陈公博传记的顶峰并不为过。
作者简介 石源华,江苏无锡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中华民国史、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韩国独立运动史、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等。著有:《中华民国外交史》、《近代中国周边外交史论》、《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中国共产党与韩国独立运动关系纪事》、《韩国反日独立运动史论》、《金若山将军传》、《中韩文化协会研究》、《“乱世能臣”陈公博》、《汪政权十汉奸》(合著)、《汪伪特工总部七十六号》(合著)、《汪伪政权全史》(合著)、《国共合作史话》(合著)等。
编辑推荐 陈公博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传奇人物,在大动荡、大变化的时代中,介入政治之早,经历变化之大,涉及事件之多,政治影响之广,最终结局之惨,实令人惊奇。
目录
第一章 历经磨难的童年
一、将门之后
二、种下反清思想
三、参加乳源造反
四、死囚家属
第二章 从广东法专到北京大学
一、父亲的嘱咐
二、三年“法专”学习
三、“五四”运动的旁观者
四、“废督”宏论
第三章 广东早期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
一、创办《广东群报》
二、建立广州共产主义小组
三、出席中共“一大”
第四章 美国“哥大”经济学硕士
一、赴美留学问题争执
二、与廖仲恺不告而别
三、 《共产主义在中国》评析
四、艰难的留学生活
第五章 国民党“左派"的中坚
一、出任国民党中央书记长
二、跻身“左派”领袖行列
三、处在“夹攻”之中
四、“三二○”事变之谜
第六章 武汉政府的骁将
一、“心在幽燕汴洛间”
二、主持鄂赣战时政务
三、从“袒蒋”到“拥汪”
四、策划武汉“分共”
第七章 国民党“法统”专家
一、高举“法统”旗帜
二、策动粤省内争
三、镇压中共广州起义
第八章 反蒋运动的先锋
一、创办《革命评论》
二、建立“改组同志会”
三、策动“护党救国运动”
四、参与筹划“扩大会议”
第九章 投身蒋汪合作的行列
一、从“反蒋”到“联蒋”
二、“酒杯浇尽牢愁在”
三、实业部四年从政
四、随汪退进
五、赴欧专使
第十章 加盟汪伪“和平运动”
一、一念之差
二、在港“苦笑”
三、陈公博须贺会谈
四、汪伪政府二号人物
五、上海“市长”任内
六、推行“战时新体制”
第十一章 出任汪政府元首
一、“代主席”的新路线
二、在日蒋间“谋和”
三、向重庆当局“输诚”
第十二章 钉上历史耻辱柱
一、亡命东瀛
二、匿身金阁寺
三、一笑飞回作“楚囚”
四、站在被告席上
五、毙命狮子口监狱
后记
……
文摘 第一章历经磨难的童年
一、将门之后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10月19日,坐落于广州北门的一幢高大的官宅中,披红挂彩,鞭炮鸣爆,洋溢着一片喜庆气氛,一颗新生命在这天呱呱降临人间。年届60岁的广西提督陈志美因晚年得子而兴奋不已,为子起名“公博”。
陈家原籍福建上杭,后移至广东北部山区乳源。从陈公博的祖父开始举家迁居广州。陈志美早年从军,是清朝军队的一名武官,据陈公博自述,其父因参加镇压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而官至广西提督。1897年解职后,闲居广州,继续享受清朝俸禄,并保留官职称谓。这是一个荣华富贵的官宦之家,陈公博在这样的家庭中度过了他的童年。
陈公博由于是晚生和独子的关系,自幼受到父亲的钟爱和放纵。因此,他幼年的学习生活也与一般的官宦子弟有所不同。陈公博自6岁起便醉心于各种旧小说,如《薛仁贵征东征西》、《杨文广平南平北》、《水浒传》、《封神榜》、《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等。他的这种兴趣来自于去露天书场听“讲古”。那时,在广州禹山关帝庙前的空地上设有好几个书场,由说书先生讲说《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旧小说。这种地方是社会上三教九流汇聚之处,也是一般平民享受文化生活的场所,有些身分的富家子弟是不会被允许去的。但是,陈公博却每天下午都能征得父母的同意,在一位老家人的陪同下前去听说书。这种书场采用烧香的办法计时收费,每烧完一枝香,每人需交纳5个铜钱,或1个铜板。说书先生为着增加收入,不免拿腔拿调,添油加醋,把故事拉得长而又长,以吊众人的胃口。陈公博年幼心急,忍耐不得,便央求父亲买来小说自己读。很多字认不得,太繁难的便请教人,可以以意为之的便自己乱读。陈志美迷信开卷有益,认为小孩子不妨让他多知点东西,使在成熟之前多得借镜和反省的机会。他不仅同意让陈公博随意阅读各种旧小说,而且还提些问题进行考问,诸如“《三国演义》内用两个字作人名的有多少人?”“诸葛孔明在演义内骑过多少次马?”鼓励陈公博在阅读小说上用功;他甚至不理会陈公博阅读被列为坏小说的《金瓶梅》、《品花宝鉴》等禁书。陈公博成年后回忆说:“有时他瞥见我看小说,本来想问我看什么书,倘若他疑似我看坏书的话,就借故扬长地走开,装作不见。”“不过这是不是一个教子的良好方法,我只有让别人去批评,可是对于我的本身,的确是曾实受其益的。”大量旧小说的阅读对于陈公博思想性格的形成起了不小的影响。
自9岁开始至15岁,陈公博正式入学堂接
……
后记 光阴似箭,本人对于汪政府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那时我刚过“而立”之年,而今已经进入“花甲”之年了。80年代初,我和黄美真、姜义华教授合作撰写了《汪伪特工总部七十六号》。后来该课题成为我当时任教的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的集体项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发表和出版了一批关于汪伪政府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06年12月,由余子道、曹振威、张云和我共同撰写的《汪伪政权全史》(上下卷)正式出版,标志着该课题研究的基本完成,这些都是我撰写《陈公博大传》的学术背景。
80年代中期,我对陈公博研究发生兴趣,开始是出于研究室的分工,继而逐渐为这个具有特殊性格和多变经历的人物所吸引,并在国内外广泛收集相关的资料。1986年,我在黄美真教授主编的《汪伪十汉奸》一书中发表了《陈公博》一文,首次全方位地勾画陈公博错综复杂一生的轮廓,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价。1992年6月,我在日本东京颇有影响的《中国研究月报》发表了《论陈公博思想的发展与变化》,较为深刻地剖析了陈公博一生的思想演变脉络,尤注重其内在思想矛盾的分析和评判,强调在近代中国大动荡、大变化的时代中,其介入政治之早,经历变化之大,涉及事件之多,参与程度之深、政治影响之广、最终下场之惨,与同时代人相比都是颇具特色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历史人物,在日本学术界发生了一定的影响。以后在紧张繁忙的教学和研究王作之余,我一直没有放松对于陈公博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1997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撰写的简传《陈公博这个人》。1999年,完成了《陈公博全传》的写作,由台北稻乡出版社出版了繁体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