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国人事制度概要

发布时间: 2010-04-14 06:31:40 作者:

 中国人事制度概要


基本信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35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302194122/9787302194125
条形码:978730219412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中国人事制度概要》立足于公共人事的基本理论,从人事体制、职位管理、公职人员选拔、公共职务管理、公职人员绩效管理、工资报酬、公职人员人力资源开发途径、公职人员的权力和保障以及义务与责任等方面,分析和研究中国人事制度,以期给读者提供一个分析公共人事制度的理论框架,引导读者掌握公共人事制度的基本理论,并能够清楚地认识中国人事制度的现实情况。《中国人事制度概要》还介绍了香港地区的公务员制度,以便读者对香港和内地的公共人事制度有个对比性的认识。《中国人事制度概要》适合公共管理、人事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用于在职的公务员培训。
作者简介 刘俊生,男,1959年生,管理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政法大学,任行政管理学科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
目录
前言I
第1章 绪论
1.1 概念
1.1.1 干部和干部制度
1.1.2 公务员和公务员制度
1.1.3 公职人员和公共人事制度
1.2 功能
1.2.1 传统功能论
1.2.2 现代功能论
1.3 运行机制
1.3.1 管理机制
1.3.2 更新机制
1.3.3 激励机制
1.3.4 监控机制
1.4 原则
1.4.1 党管干部
1.4.2 平等竞争
1.4.3 任人唯贤
1.4.4 约束激励并重
阅读材料Ⅰ:从“私臣”到“公仆”
阅读材料Ⅱ:父母官、“公仆”还是职业官僚?

第2章 人事体制
2.1 理论
2.1.1 概念
2.1.2 三种模式理论
2.1.3 多功能理论
2.1.4 主体理论
2.2 党的干部体制
2.2.1 传统
2.2.2 组织部门
2.2.3 纪律检查委员会
2.2.4 党校
2.3 政府人事体制
2.3.1 演变
2.3.2 人事行政系统
2.3.3 行政监察机关
2.3.4 行政学院
阅读材料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30年
阅读材料Ⅱ:美国联邦政府人事体制

第3章 职位管理
3.1 理论
3.1.1 概念
3.1.2 原理
3.1.3 党政机关职位管理模式
3.2 职位设置和职位类别
3.2.1 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
3.2.2 职位设置
3.2.3 职位类别
3.3 职务和级别
3.3.1 领导职务序列
3.3.2 非领导职务序列
3.3.3 级别序列
3.3.4 警察、海关和驻外公务员的衔级
阅读材料Ⅰ:职位分类制
阅读材料Ⅱ:领导占了乡镇行政编制的一半

第4章 推荐选拔
4.1 选拔理论
4.1.1 选拔和选拔制度
4.1.2 选拔权
4.1.3 选拔模式
4.2 官吏推荐选拔的历史沿革
4.2.1 古代
4.2.2 现代
4.3 党政领导干部的推荐任用
4.3.1 选拔任用条件
4.3.2 推荐选拔程序
阅读材料Ⅰ:商鞅变法创立官僚制
阅读材料Ⅱ:差额民主推荐与票决

第5章 考试选拔
5.1 理论
5.1.1 简史
5.1.2 任官门槛:资格条件
5.1.3 考试焦点:发展潜力抑或履职能力
5.1.4 考试内容:智力、性格、心理和成就
5.1.5 考试方式:笔试、面试和模拟试
5.1.6 考试保障:法律保障和技术保障
5.2 公务员考试录用
5.2.1 干部录用制度的演变
5.2.2 概念与原则
5.2.3 考试录用机关
5.2.4 考试录用程序
5.3 国家司法考试
5.3.1 历史沿革
5.3.2 基本内容
阅读材料Ⅰ:“乙肝歧视”背后的漠视
阅读材料Ⅱ:女硕士生公考心路

第6章 职务任免
6.1 国家主席、副主席的产生和罢免
6.2 立法机关官员职务任免
6.2.1 全国人大官员的职务任免
6.2.2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官员的职务任免
6.2.3 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的产生和罢免
6.3 审判检察类官员的职务任免
6.3.1 审判类官员职务任免
6.3.2 检察类官员的职务任免
6.4 行政官员的职务任免
6.4.1 政府组成人员的产生、罢免或任免
6.4.2 非政府组成人员的职务任免
阅读材料Ⅰ:“禁兼”不是目的,放权才是关键
阅读材料Ⅱ:挑选最高领导人

第7章 职务变动
7.1 交流
7.1.1 交流:组织行为
7.1.2 调任
7.1.3 转任
7.1.4 挂职锻炼
7.2 升降
7.2.1 德才兼备理论
7.2.2 升降的条件与程序
7.2.3 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
7.2.4 审判检察类公务员的等级升降
7.3 回避
7.3.1 回避即避嫌
7.3.2 回避类型与范围之理论
7.3.3 三类回避:任职、地区和公务回避
7.4 辞去领导职务
7.4.1 因公辞职
7.4.2 自愿辞职
7.4.3 引咎辞职
7.4.4 责令辞职
阅读材料Ⅰ:智瑶被灭
阅读材料Ⅱ:“60后”省部级干部的成长

第8章 退出公职
8.1 辞职
8.1.1 限制性条件
8.1.2 辞职程序与法律后果
8.2 辞退
8.2.1 肯定性和限制性条件
8.2.2 辞退程序和法律后果
8.3 退休
8.3.1 强制退休和自愿退休
8.3.2 退休后待遇、安置与管理
8.4 退出公职系统的其他途径
阅读材料:公职人员待遇终身制

第9章 个人绩效评估:考核
9.1 概念与原则
9.1.1 概念
9.1.2 原则
9.2 内容和标准
9.2.1 内容
9.2.2 标准
9.3 方法和程序
9.3.1 方法
9.3.2 年度考核程序:适用于非领导成员的考核
9.3.3 届中或届末考核:适用于领导成员的考核
9.4 结果及其使用
9.4.1 结果
9.4.2 使用
阅读材料Ⅰ:市长该怎样“背负”量化指标
阅读材料Ⅱ:古代职官考课制度

第10章 培训:人力资源开发途径
10.1 培训与普通国民教育
10.1.1 培训:终身学习的一种形式
10.1.2 与普通国民教育的区别
10.1.3 发展趋势
10.2 原则、类型和科目
10.2.1 原则
10.2.2 类型
10.2.3 科目
10.3 管理和机构
10.3.1 管理
10.3.2 机构
阅读材料:欧盟各国公务员的在职培训

第11章 奖励
11.1 本质与准则
11.1.1 奖励:重要的激励手段
11.1.2 原则
11.2 条件、类型和方式
11.2.1 条件
11.2.2 类型与方式
11.3 审批权限和奖励程序
11.3.1 审批权限设定
11.3.2 奖励程序
11.3.3 奖励的撤销
阅读材料:官员招商引资奖

第12章 薪酬制度
12.1 薪酬及其功能
12.1.1 薪酬与工资
12.1.2 功能
12.1.3 按劳分配
12.2 工资制度
12.2.1 基本工资
12.2.2 津贴、补贴和奖金
12.2.3 平衡比较:通过工资调查确定工资水平
12.2.4 正常增资机制
12.2.5 试用期工资
12.3 福利与保险
12.3.1 福利
12.3.2 保险
阅读材料Ⅰ:北京市“3581工程”
阅读材料Ⅱ:高薪未必养廉

第13章 权利
13.1 公务员关系理论
13.1.1 假设
13.1.2 权利:对行为的许可
13.2 权利范围
13.2.1 获得工作条件权
13.2.2 身份保障权
13.2.3 劳动报酬权
13.2.4 参加培训权
13.2.5 批评建议权
13.2.6 申诉控告权
13.2.7 辞职权
13.2.8 其他法定权
阅读材料:公共行政拒绝权利

第14章 权利救济
14.1 申诉
14.1.1 权利救济与申诉
14.1.2 申诉事由和受理机关
14.1.3 申诉程序和期限
14.1.4 审理或复查
14.2 控告
14.2.1 概念
14.2.2 控告事由和受理机关
14.2.3 处理程序
14.3 行政救济中的各方责任
14.3.1 申诉人和控告人的义务和责任
14.3.2 被申诉、控告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义务与责任
14.3.3 受理申诉、控告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义务和责任
14.4 诉讼
14.5 仲裁
14.5.1 仲裁机构
14.5.2 仲裁程序
阅读材料:被辞退的女警察

第15章 义务
15.1 概念
15.1.1 义务
15.1.2 纪律
15.1.3 义务与纪律之关系
15.2 义务范围
15.2.1 忠于宪法
15.2.2 依法履职
15.2.3 为民服务
15.2.4 忠于国家
15.2.5 服从命令
15.2.6 保守秘密
15.2.7 保持操行
15.2.8 公正清廉
15.2.9 其他法定义务
15.3 纪律范围
15.3.1 政治行为规范
15.3.2 组织行为规范
15.3.3 工作行为规范
15.3.4 廉政行为规范
15.3.5 道德行为规范
15.3.6 其他行为规范
阅读材料Ⅰ:服从命令与依法行政冲突之研究
阅读材料Ⅱ:世界上最清廉的国家如何防止腐败

第16章 责任
16.1 行政责任:处分
16.1.1 概念与种类
16.1.2 权限和程序
16.1.3 期间与法律后果
16.1.4 解除
16.2 刑事责任:刑罚
16.3 准民事责任:赔偿或追偿
16.3.1 非侵权的赔偿责任
16.3.2 侵权的追偿责任
16.4 政治责任:丢掉“乌纱帽”
16.4.1 政治责任是违反民意的责任
16.4.2 党的追究:政治责任实现途径之一
16.4.3 立法机关追究:政治责任实现途径之二
16.4.4 上级追究:政治责任实现途径之三
16.4.5 自我追究:政治责任实现途径之四
16.4.6 社会追究:政治责任实现途径之五
16.5 道义责任:良心谴责
阅读材料Ⅰ:问责也是公众权利
阅读材料Ⅱ:从韩相辞职看官员荣耻

第17章 香港人事制度(上)
17.1 人事体制
17.1.1 人事行政
17.1.2 叙用咨询
17.1.3 薪俸及服务条件咨询
17.1.4 人事协商
17.1.5 人事监督
17.2 职位管理与职务管理
17.2.1 职位分类
17.2.2 政务官职系
17.2.3 选拔
17.2.4 任免
17.2.5 晋升
17.2.6 退休
17.3 人力资源管理
17.3.1 绩效评估与奖励
17.3.2 培训
17.3.3 薪酬福利总值:薪俸、津贴和福利
阅读材料: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18章 香港人事制度(下)
18.1 权利及其保障
18.1.1 公务员的法律地位
18.1.2 权利
18.1.3 工会组织与权益保障
18.2 义务和惩戒
18.2.1 义务与行为规范
18.2.2 惩戒:纪律处分
18.3 廉政制度
18.3.1 接受利益与贿赂
18.3.2 选举中的舞弊及非法行为
18.3.3 廉政公署
阅读材料:香港主要官员问责制方案
修订版后记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1-1 干部人数增长趋势图2
图1-2 机关人数变化趋势图7
图1-3 全国、城镇、国有单位和机关人数变化趋势图8
表2-1 人事工作项目的功能归类表24
表2-2 政府人事部门变更情况一览表30
表3-1 综合管理类领导职务称谓举例52
表3-2 不同职位类别的领导职务序列与非领导职务序列对应关系54
表3-3 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务与级别对应表55
表3-4 法官职务与等级对应表55
表3-5 检察官职务与等级对应表56
表3-6 从学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国家公务员任职定级情况57
表3-7 警察职务与警衔对应表59
表3-8 海关工作人员职务与关衔对应表60
表6-1 县级以上各级政府二级制任免权限配置表110
表7-1 公务员晋职资格条件一览表122
表7-2 法官和检察官等级升降表125
表9-1 确定公务员考核等次的基本标准表161
表9-2 公务员考核结果的使用表162
表11-1 公务员奖励条件表180
表11-2 公务员奖励类型与奖励方式对应表182
表11-3 审批权限配置表182
图12-1 公务员工资结构示意图190
表12-1 职务工资标准表(2006)191
表12-2 级别工资标准表(2006)191
表12-3 级别工资套改工资表(以县处级为例 2006)192
表12-4 基本工资级差表(2006)196
表12-5 应届毕业生试用期工资及试用期满后定职定级表(2006)199
表13-1 公务员法定权利一览表213
图14-1 权利救济途径示意图233
图14-2 一般申诉程序示意图(申请复核—提出申诉—提出再申诉)235
图14-3 径直申诉程序示意图(提出申诉—提出再申诉)235
图14-4 特别申诉程序示意图(提出申诉—提出复核申请)236
图14-5 公务员控告处理程序示意图240
表15-1 公务员法定义务一览表249
表15-2 公务员法定纪律一览表250
表16-1 处分期间与处分的法律后果一览表276
表16-2 公务员常见犯罪一览表277
图17-1 公务员事务局组织图297
表17-1 申诉专员公署服务承诺表305
表17-2 香港政府递增薪级表318
表17-3 香港公务员津贴一览表319
表17-4 香港公务员福利一览表320
表18-1 香港公务员工会分类表327
表18-2 香港公务员行为规范表329
……
序言 公共人事制度乃现代官僚制度,古今中外的任何统治者莫不重视官僚制度建设,中国官僚制度更是源远流长。
中国最早的选官方式就是古代传说中的尧舜禹的“禅让”,孔子很推崇这种“选贤与能”的做法:“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篇》。禹之后,随着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的产生,原始社会逐渐消亡,私有制社会开始形成,“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同上。至夏代,经过“暴力”,世袭制形成。西周出现“学在官府”的统治者培养模式(王、公、大夫、士均出于“官学”),并形成世卿制和乡举里选并行的选官制度,创设了述职和巡守的官员考绩和监察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创“私学”,坚持“有教无类”原则,打破了“官学”的一统天下,培养了大批的“士”(知识分子)。随着战争的频繁爆发和社会的激烈变动,养士之风兴起,逐渐形成“士”阶层,打破了为官完全依靠血统继承的世袭制和世卿制,官僚制由此而生。秦在商鞅变法以后,在战国时期军功制的基础上创立了彻底的二十等军功爵制,代替旧有的身份等级制,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封爵制度、秩禄制度和考课制度。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新儒学的代表人物董仲舒的建议,创设太学,以培养统治人才。另外,两汉时期,还建立了察举和征辟的官员选任制度、致仕制度等,并在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官员的监察和秩禄制度。至此,中国封建专制国家的官僚制度基本确立。此后,东汉时期的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创立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隋代隋炀帝创设了科举选官制度。关于始创科举制的时间问题,尚有争议。有人认为在隋大业年间,有人认为在唐武德年间。此处从前一说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经历了从世卿世禄制度到官僚制度的转变,并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创立了十分完备的官僚制度,包括官吏的选任制度、品秩制度、俸禄制度、考课制度、监察制度、奖惩制度、培养制度、致仕制度、抚恤制度等,“特别是在中国封建时代历时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在总体呈封闭性的中国封建专制政治体制中,具有相当大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公开报考,择优取仕’的公开竞争做法,不仅没有动摇君主专制政权,反而给它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使中国封建社会持久地延续着”刘俊生: 《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前言第1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尽管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是专制官僚制度,但其中有很多思想和技术值得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传承下来。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1912年1月成立的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锐意进行官僚制度改革,先后起草了《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等法规草案,筹建文官制度,并酝酿建立议会弹劾制度。虽然由于南京临时政府存在短暂,上述人事改革措施并未正式施行,但是其革新精神和进步意义不容忽视。1912年4月北洋政府成立之后,相继制定和颁布了《文官任免执行令》、《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保障法草案》、《文官惩戒法草案》、《文官甄别法草案》等一系列人事法规,对文官的考选、甄别任用、官等、官俸、抚恤、惩戒等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并于1916年6月举行了第一次文官高等考试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分为文官高等考试、文官普通考试和特种文官考试。特种文官考试分为司法官考试(与律师考试合二为一)、外交官和领事官考试。,文官制度基本确立。1927年4月,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其公务员制度大致沿用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先后颁行了《公务员任用法》、《考试法》、《特种考试法》南京国民政府的高等考试和普通考试适用于《考试法》,而特种考试(包括邮务人员、铁道部车务人员、监所看守、土地测量人员、县长等特种考试)适用于《特种考试法》。、《监试法》、《考试院组织法》、《典试委员会组织法》、《考绩法》、《公务员奖惩条例》、《文官俸给条例》、《官吏恤金条例》、《官吏服务规程》等。1928年10月,蒋介石采取了胡汉民、孙科的建议,在国民政府中实行五院制,即在国民政府委员会之下设置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院,其中的考试院为专职的人事机构,负责公务员的考试和铨叙工作,监察院则负有行政监察和人事监察的双重职能。虽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法律和人事体制的建设更为完备,但由于连年战火,始终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与此同期,中国共产党在其活动领域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干部制度,称之为党的干部制度。建党初期,党的干部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的机关及其工作部门的领导人员。随着党的武装力量的扩大和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以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党的干部扩展到军队排以上的领导人员和政府中的各级各类领导人员,最终扩展到党、政、军各级各类机关中的办事人员。截止到1949年2月,共有脱产干部80万左右,其中军队排以上的干部约50万,约占总数的62.5%;地方区以上各级各类党政机关管理人员约30万,约占总数的37.5%。林代昭: 《中国近现代人事制度》,493页,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9年。干部制度就是党、政、军制定的各类人事政策的集合,其中,党的干部人事政策处于主导地位,故称为党的干部人事制度。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干部的选拔、任命、培养、纪律、调配、交流、聘用、编制、待遇、供给、监督、审查、巡视、考核、奖惩、抚恤、保健等。在管理方面,建立了党、政、军三位一体的干部体制,党处于领导地位,通过政府和军队中的党组织贯彻实施党的干部政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国家的领导地位,先前的党的干部人事制度得以延续下来。从干部范围来看,除传统的党、政(包括立法、司法和行政)、军领导人员和机关办事人员以外,进一步扩展至政协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工商联、宗教协会、群团组织、国有企事业单位等组织的领导人员和管理及技术人员,即干部成为与工人、农民对应的概念,干部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工人和农民主要从事体力劳动。从原则和体制来看,确立了党管干部的主体性原则,并建立了党政二元主体管理体制。从干部制度来看,确立了以党的干部政策为主导的、政府干部政策为辅助的规则体系,它主要包括干部的选拔、任免、晋升、调动、交流、奖惩、培训、工资、福利、监察等方面的内容。这种干部人事制度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称之为党的国家干部制度较为合适,其主要特点就是人事权力集中和法制化程度较低,还不是公共人事制度。
改革开放以后,传统干部人事制度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初,党的高层开始思考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问题,并提出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但直到90年代中期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是其标志,这在当代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00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一步提高了干部人事制度的法制化程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公共人事制度,其重点在于人事权力的公共性,即: 一是强调人事权归人民享有的宪法理念,二是强调人事制度建设的法治化,三是强调人事治理的科学化。建立突显“公共性”的人事制度将是一个极其艰难困苦的历程,它将伴随着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缓慢前行。本书就是对这个开端的理论总结并试图展望这个制度框架,故这是为那些想了解并有兴趣探索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读者写的一本书。
文摘 党政机关职位管理制度的设计,既受中国传统品秩制度的影响,又受西方国家现代职位分类制度的影响。在这两股力量共同的作用下,中国形成了兼有两种制度各自某些特质的但以传统特质为主的职位管理制度模式。
《公务员法》第三章(职务与级别)规定了党政机关职位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实行职位分类制度”。这从整体上确立了职位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指明了职位管理制度建设的总方向。根据该章规定,职位分类制度包括的具体内容有:①职位设置,各机关根据三定方案设置本机关公务员的具体职位并确定各职位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②职位类别划分,国家根据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的需要将政府职位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③职务序列设置,国家根据职位类别设置公务员职务序列(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④级别序列设置,国家根据职位类别设置级别序列并且确定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可见,职位、职类(职位类别)、职务和级别构成中国职位分类制度的基本概念。
实际上,公务员制度对职位管理制度基本模式的选择是在传统品秩制度基础上吸收了现代职位分类制度的部分内容而构筑的一种过渡性模式,其核心内容是职务一级别制,是对原先干部职务一等级制的继承。这种制度虽使用了职位分类的名称,也吸收了职位设置和职位类别等现代职位分类制度中的一些内容,但却抛弃了该制度中体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等方面的一些科学且合理的内容。这种过渡性模式是由传统的职务等级制度向现代的职位分类制度转变的一种中间形态。
后记 自全国人大常委会2005年颁布了《公务员法》,公务员主管部门围绕公务员法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定,使干部人事制度日趋完善。伴随公务员法的实施,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展开,问责制、绩效评估、公推公选、竞争上岗、新工资制度、聘任制、正常退出机制、预防腐败等都成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的关键词。本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对原《公共人事制度》一书修订而成的。
内容上,本书对前版进行了全面修订。一方面,本书全面地吸收干部人事制度特别是公务员制度的最新法律和相关规定的内容以及干部人事管理改革进程中的最新内容;另一方面,全面地吸收当代国内外公共人事行政领域最新理论成果和最新的学术观点。因此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反映当代中国人事制度的最新的和最完整的内容。
结构上,本书较前版进行了全新的安排。首先,本书将前版的十章扩充为十八章,每章一个专题,各个专题之间保持逻辑上的紧密联系,全书由此构成人事制度的完整的理论框架。其次,本书每章末尾增加了与本章主题紧密相关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不仅趣味横生,引人人胜,而且能将读者带入深刻的思考中。再次,本书在各章中都插入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小故事、短案例、新信息或者新材料,供读者结合本章内容进行思考。最后,本书章、节、目三级结构的编排方式新颖,不仅一目了然,而且方便读者查找相关内容。
本书的很多主题,如干部身份论、人事制度功能论、人事体制理论、选拔模式问题、人事歧视问题、待遇终身制、领导干部成长路径、量化考核利与弊、高薪养廉、公务员关系理论、权利救济、政治责任、公务员工会、香港人事制度等等,都是同类著作不曾讨论或者不曾加以深人讨论的,相信读者对这些主题也会有浓厚的兴趣。
本书适合于那些对中国人事制度感兴趣的理论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人事培训工作者等人员阅读,相信读者会从中受益。本书引用了诸多专家学者的著述或者观点,呈现丰富性和可读性的特点,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读书人网 >教辅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