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

发布时间: 2010-04-14 06:54:05 作者:

 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

  • 市场价:¥22.00
  • 卓越价:¥16.90为您节省:5.10元 (77折)
  •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1人 评论打分
  • 5 颗星:
  • (1)
  • 4 颗星:
  • (0)
  • 3 颗星:
  • (0)
  • 2 颗星:
  • (0)
  • 1 颗星:
  • (0)看全部1篇评论 (1篇用户评论 | 写评论)
    商品促销和特殊优惠每购买由卓越亚马逊提供的1件图书产品合格购物商品,另外购买Office 2007 中文家庭和学生版可享受¥20.00 元的优惠。查看详细条款
    最佳组合 购买本商品和 “五四”九十周年祭:一个《问题史》的回溯与反思
    共计价钱:¥40.00
    同时购买共计:¥29.40元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西出版集团,江西教育出版社
    页码:287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7月
    ISBN:9787539236056
    条形码:978753923605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图书品牌:时代联合

    内容简介 『丛书介绍』
    “鹅湖”取意于南宋时期江西铅山的著名书院——“鹅湖书院”。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曾同会于此,辩论“性理”之道,后人称之为“鹅湖之会”,传扬天下而成为士林佳话。后来,“鹅湖之会”便被作为一种学术盛况和学术传统的象征,寓指各种学术思想和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和不同思想相互砥砺,相互促进的学术风气。
    近十几年来,中国人文社科的“引进—模仿”色彩逐渐淡出,而“创造—参与”之追求日益凸显。经过80年代的激越蹈厉、90年代的沉潜蕴积,中国学术正在深入精进,这套“鹅湖学术丛书”即以此繁荣学术为念。这套丛书以“学术原创”、“中国话语”、“问题意识”为原则,有别于充斥坊间的整理汇编类图书、简单译介类图书等,超越了重复堆垛而毫无创新的学术泡沫。

    本书为“鹅湖学术”丛书之一。如何重新定位史料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已经构成历史学者不得不回答的问题。青年学者念群先生在本书尝试应用“中层理论”来重新思考在中国历史研究俗境下面临的理论困境,“中层理论”一方面尽量可使我们摆脱宏大叙事的纠缠,二方面讨论如何改变历史学界只拉车不看路的工匠式的治史方式,从而找到一条中国史学研究的中间道路。
    作者简介 杨念群,男。1964年1月出生于北京。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于同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1年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1995-1996年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耶鲁大学访问学者;1997年香港道风山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98年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杨念群自选集》,《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并与友人合作主编系列译丛:《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
    编辑推荐 本书为2007年8月第2次印刷。
    中层理论的建构对于中国史研究的意义至少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量可使我们摆脱宏大叙事的纠缠。目前许多历史著作行文叙述总是宏阔而不细致,概论式的判断比比皆是,本质主义式的断语草草形成,里边惟独看不到日常生活状态下人的踪迹,人变成了冷冰冰的趋势与规律的符号表征。二是讨论如何改变史界只拉车不看路式的工匠型治史方式。

    『丛书介绍』
    “鹅湖”取意于南宋时期江西铅山的著名书院——“鹅湖书院”。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曾同会于此,辩论“性理”之道,后人称之为“鹅湖之会”,传扬天下而成为士林佳话。后来,“鹅湖之会”便被作为一种学术盛况和学术传统的象征,寓指各种学术思想和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和不同思想相互砥砺,相互促进的学术风气。
    近十几年来,中国人文社科的“引进—模仿”色彩逐渐淡出,而“创造—参与”之追求日益凸显。经过80年代的激越蹈厉、90年代的沉潜蕴积,中国学术正在深入精进,这套“鹅湖学术丛书”即以此繁荣学术为念。这套丛书以“学术原创”、“中国话语”、“问题意识”为原则,有别于充斥坊间的整理汇编类图书、简单译介类图书等,超越了重复堆垛而毫无创新的学术泡沫。
    目录
    编辑人语
    自序
    第一章 现代中国史研究“正统观念”的源起及其反思
    第二章 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思想史问题意识的演变
    第三章 “市民社会”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史研究
    第四章 从“士绅支配”到“地方自治”:基层社会研究的范式转变
    ……
    文摘 自序
    杨念群:《中层理论》自序
    “历史有什么用?”当面对儿子的突然提问时,从事了那么多年史学研究的法国年鉴派大师马克?布洛赫仍显示出了一丝的犹疑和紧张。但他镇定下来之后所做的回答,对西方人来说应属正常,对中国人来说却会感到不适甚至震惊。因为布洛赫说,对于个人而言,“历史有什么用?”永远都是个假问题,因为历史对于个人应
    该完全是一种令人销魂的爱好,是兴趣聚集酝酿的源泉,与是否有用毫无关系:
    历史自有其独特的美感,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
    布洛赫对历史学功用的激情演绎,鼓舞着人们打破求真实证的幻想,置单纯之爱好于追求知识之前,让富有诗意的想像旗帜飘扬在职业化历史的废墟之上。虽然读《历史学家的技艺》已是多年以前的经验,但布洛赫的警告仍嗡嗡鸣响在笔者的耳际:
    我们要警惕,不要让历史学失去诗意,我们也要注意一种倾向,或者说要察觉到,某些人一听到历史要具有诗意便惶惑不安,如果有人以为历史诉诸于感情会有损于理智,那真是太荒唐了。”
    这是多么让人动心动情的感叹!历史学只是社会功能运作上的一个齿轮,还是培养个人精神感悟力的智慧体操,当然是境界截然不同的两种答案。在西方历史学家的眼中,历史学永远是个人感情和想像力的最初起飞点和泊锚处。历史要真正体现价值,就要通过将通俗的曲调升华为一种普遍的象征,展示出其中包含有怎样的一个深刻有力而美丽的世界,而这需要一种伟大的艺术才能,一种从某一高度出发的创造性眼光。尼采为此区分了“工匠”与“工程师”、“博学者”与“大师”。他说:
    没有人可以既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艺术家,而同时又是一个浅薄之士。融合各种材料的史学工作者永远成不了伟大的历史学家,但我们不可以因此而轻视他们,我们更不可以将他们与伟大历史学家们相混淆,因为他们是些必需的泥瓦匠和为师傅服务的学徒。……这些工作者即使很博学,也无法成为大师,因为非常博学和非常浅薄在同一人身上总是结合得相当好的。
    但是千万不要误解,好像在布洛赫和尼采的眼中,历史仅仅是个人的消遣。其实他们话中的意思是,让历史成为艺术只是个人抉择的起点。当“历史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群体式的提问时,历史学家的回答自然不会仅仅从个人的艺术想像力出发,而必须在社会需求的功能层面上对历史学予以重新定位。那么,在这个
    ……
  • 读书人网 >历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