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429 页
出版日期:2001年12月
ISBN:7040088126
条形码:978704008812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
内容简介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之一,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学者欧阳康等人著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手,回顾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历史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进过程,论述了社会科学的对象、性质及在当代大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等;重点分析了社会科学研究程序与研究设计,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怀疑方法、观测方法、定性方法、定量方法、信息方法、黑箱方法、系统方法、过程方法、评价方法、理解方法、预测方法等十几种具体方法进行了详细地阐释,旨在帮助当代大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社会科学的特殊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除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教材外,也是社会各界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南。
目录
自序
第一编 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一章 社会科学发展历史回顾
一、古代社会科学
二、中世纪社会科学
三、近代社会科学
四、现代社会科学
五、当代社会科学
第二章 社会科学的对象与性质
一、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2.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二、社会科学的性质
1.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2.说明性与理解性的统一
3.批判性、规范性与建构性、创新性的统一
4.真理性与可错性的统一
5.价值中立性与非中立性的统一
第三章 社会科学在当代大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一、科学与非科学
二、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
1.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差异和区别
2.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似性与共通性
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1.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
2.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四、社会科学的独特地位
第四章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进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历史演变
1.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初步形成
2.唯物辩证方法的创立
3.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之争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比较
1.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共通性
2.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差异性
第五章 唯物史观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一、先进的社会认识方法论
二、科学的逻辑前提
三、有效的认识方法
四、严整的理论框架
第二编 社会科学研究程序与研究设计
第六章 社会科学研究程序
一、科学从问题开始
1.问题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2.社会科学问题的类型
3.社会科学问题的选择
二、社会科学的解题模式
1.分析问题
2.探索答案
3.检验结论
一、全面论证研究课题和研究目的
二、恰当选择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
1.研究类型的确定
2.研究方法的选择
三、科学确定分析单位和研究指标
1.分析单位的确定
2.研究指标的选择
四、合理规划研究时间和空间
五、妥善安排研究经费和物质手段
第三编 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中破偏见:使怀疑方法突出怀疑主义的阴影
1.怀疑思想是人类实践和认识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2.从朴素怀疑、怀疑主义到怀疑方法
二、怀疑方法: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1.怀疑方法及其特点
2.怀疑方法的认识论功能
三、怀疑方法的条件和建构方式
1.怀疑方法的条件
2.怀疑方法的建构方式
四、怀疑方法的运作机制
1.大胆质疑
2.科学探疑
3.合理解疑
4.适时核疑
一、关于社会观测方法的诘难与辩护
1.关于社会观测方法的诘难
2.社会观测方法的对象性根据
3.社会观测方法与自然观测方法比较
二、社会观测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特征
1.社会观测系统的基本结构
2.社会观测系统的怠体特征
三、观测方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1.恰当选择课题,提出理论假设
2.正确运用方法,全面搜集材料
3.统计分析资料,检验修正理论
一、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及其实质
1.社会科学定性研究
2.社会科学定性研究的实质
二、社会科学定性研究的基本方面
1.属性认定
2.类别归并
3.价值判断
第十一章 定量方法
第十二章 统计方法
第十三章 信息方法
第十四章 黑箱方法
第十五章 系统方法
第十六章 过程方法
第十七章 评价方法
第十八章 理解方法
第十九章 预测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第一批书目
……
序言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到现在已经进行四年了。1995年,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首先在52所高等学校进行试点,试点工作得到高等学校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响应。通过近三年的实践,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试点工作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又相继出台了几项重要措施: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全国普通高校建立了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从此由试点逐步向全国高校推开。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要使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就必须实现“三提高”: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全体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
文摘 1.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差异和区别
“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称谓;而各级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联合会的现实存在,一些大学中人文科学学院或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成立,以及许多大学学报的“社会科学版”、“人文社会科学版”、“人文科学版”的推出,似乎都在说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涵义、性质、结构、功能等问题都是已经解决的问题。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当代人对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认识,恰恰印证了这样的论断:人们经常谈论的东西,常常是他们并不真知的东西。当代人类不得不面对着这样的尴尬局面:尽管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常常被提及,但是,对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是什么,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人们的认识其实却非常模糊,并且还常常为之而争论不休。
我们认为,作为现代大科学体系中的两大分支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差异和区别主要表现在:
其一,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的差异。社会科学当然是以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而它着重研究的则是社会主体与社会客体的关系以及主体间的关系,旨在揭示“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恩格斯语)和社会发展规律。而人文科学侧重研究的则是“人文现象”,即人创造的涉及人自身存在及精神寄托的文化状态,人文科学就是人关于自身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体验与思考的系统化、理论化。恰如我国学者潘立勇所指出的,由于“人的感受并不只具有社会方面的属性,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学科也不能完全包含和取代人文科学这种以‘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为独立对象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