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帝国的凋零:晚清的最后十年

发布时间: 2010-04-15 02:04:26 作者:

 帝国的凋零:晚清的最后十年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9787539249582
条形码:978753924958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帝国的凋零:晚清的最后十年》讲述晚清的最后十年,到底是王朝衰世的末日,还是被打断的大国崛起?这个似乎不能算问题的问题,实际上却是很成问题的问题。庚子年后的这十年,也就是清朝覆灭前的最后十年,这段历史让人眼花缭乱,说它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缩影,实不为过。在这段短短的十年间,各派人物、各种观点,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你搞维新,明天他要守制;今天你说立宪,明天他要革命,这热热闹闹的一台大戏刚刚开场,还没有等到各方人物进入角色,便突然嘎然而止。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并不是因为清廷专制腐败到了极点,而恰恰是因为其推行了新政和立宪的改良措施。这看起来是个悖论却是近乎残酷的历史现实,便是晚清的最后十年,一个在改良、创新与革命中挣扎的混乱年代。
作者简介 金满楼,原名金松,70年代生人,生长在江西,成就于上海,曾获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国际关系方向)、《历史新刊》等杂志特约撰稿人。知名历史写手。持平民史观,不做样文章,主张温情、活泛与人性充沛的历史写作。2007年后陆续推出个人作品,目前已出版《历史的转变处:晚清国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署名西门送客)、《向康熙学习:历史不曾心软》(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等。作者的私人博客,《与历史散步,和生活握手:金满楼的自留地》:http://ximensongkeblog.hexun.com/。
编辑推荐 《帝国的凋零:晚清的最后十年》:历史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一个民族如果学不会适当的妥协和有风度的对抗,那她只有在专制中沉沦。
目录

上卷:新政
第一章、 变法失败,拳民暴起
一、哗啦啦去上书,轰隆隆搞变法
二、维新变法,说垮就垮
三、你有你的格林炮,我有我的红灯照
四、慈禧仓皇西逃,帝国威风扫地
第二章、 迟到的清末新政
一、国难当头家难当,老太后也来搞新政
二、废科举波澜不惊,新教育放之海内
三、机构大调整,晚清走向近代化
四、财政问题难解决,兴办实业是根本
五、清末新政是本难念的经
第三章、 强国先强军,袁世凯横空出世
一、不堪一击,旧军队寿终正寝
二、二次转型,新陆军呼之欲出
三、乱世奸雄,袁老四如鱼得水
四、练军有方,世凯兄是有两手
五、大展拳脚,北洋军初露峥嵘
中卷:立宪
第四章、 五大臣出洋取经
一、未出国门先挨炸,考察宪政很尴尬
二、考察团漂洋出海,各国见闻不一般
三、考察归来写总结,再上奏折求立宪
第五章、 明争暗斗,预备立宪遥遥有期
一、廷前相争,互不相让
二、责任内阁背后的较量
三、丁末政潮: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四、《钦定宪法大纲》与预备立宪路线图
第六章、 立宪还是革命,这是个问题
一、立宪派与立宪缓行派的争论
二、革命思潮风云激荡
三、孙中山和早期革命派活动
下卷:革命
第七章、 慈禧太后归去,摄政王载沣上台 
一、迷雾重重的光绪和慈禧太后之死
二、小宣统三岁登基,载沣当上摄政王
三、摄政王上任三把火,妙招还是昏招
第八章、 宪政迷局与绝望的革命
一、谘议局与资政院
二、革命党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三、暗杀风潮,一种绝望的革命
四、宪政的末路:国会大请愿与皇族内阁
第九章、 漫天烽火,革命!革命!
一、保路运动不太平
二、武昌楼上风云起
三、袁世凯再度出山
四、分崩离析半边天
尾声:迟到的《十九信条》与清帝退位
参考书目
附录一、1900年后的晚清大事记
附录二、晚清政局主要出场人物简介
后记
……
序言 有人说,晚清最后十年的核心是“激进与保守”之争,最后“激进”的革命战胜了“保守”的立宪,枪杆子逼走了皇帝,中国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事实上,晚清推行新政后,根本就不存在保守一说,晚清的最后十年与其说是“激进与保守”之争,倒不如说是“革新与革命”之争,最后“革命”战胜了“革新”。
推翻皇帝而没有改变专制的结构,这种革命是一种形式主义的革命。就辛亥革命而言,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观念固然是很浪漫主义的,但在当时只有审美价值而没有现实价值。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在于赶走了皇帝,但它最大的败笔也在于此,因为它的目
文摘 上卷:新政
 第一章 变法失败,拳民暴起
  也许是因为战争的缘故,1895年的春天来得特别的早。在这个令人迷醉的季节里,各省的举人们云集京师,参加对自己前途命运有重大决定意义的全国性会试。考试结束后,在临发榜的紧张气氛里,似乎又弥漫着另外一种不安和躁动。
当年4月中旬的一天清晨,都察院外聚集了一群读书人,他们手里拿着状子,正凑在一起窃窃私语。不一会,路的另一头又来了一拨同样是文质彬彬的书生.这群人似乎彼此相识,见面后他们相互作揖问候,领头的两个人则上前低声商议了几句,随后便向自己的队伍一招手,带着这群读书人往都察院的大门走去。
原来,这两拨人不是别人,正是那些前来参加会试的各省举子们。他们手里拿的,也不是什么喊冤的状子,而是给当今皇上的“万言书”,也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公车上书”。由此,中国历史上这场近代意义的“学潮”,继12世纪宋朝太学生发动的知识青年救亡运动(当时金军包围了宋朝首都开封)后,在甲午战败与中日谈判的非常时期,爆发了。
这场政治狂飙的发起人,是当时人称“康圣人”的康有为和他的得意弟子梁启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师徒两人得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即将签订后,他们心急如焚,决心发动各省举人向朝廷联名上书.并提出“拒和、迁都、再战”三点要求。在师傅的指挥下,梁启超先是联合了广东举人麦孟华、张寿波等一百多人准备上陈,而湖南等省的举人们听说后也不甘落后,积极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再说那些都察院的大人们收到举子们的上书后,都感到十分的惊诧莫名。在大人们的眼里,这些文弱书生不好好地读圣贤书。何以要妄谈国事?何况当时形势所迫,条约将签,有什么理由让他们去冒险代为转奏呢?万一事情没弄好,老佛爷一发飚,岂不是误了卿家性命?于是,大人们从一开始便拒绝了举子们的上书(当时举人不能向朝廷直接上书,按规定得由都察院转送)。
可事态似乎没有按照都察院大人们的思路去发展。这头两拨人的上书没有被接受,但随后群起响应的大有人在。于是乎,都察院拒绝了广东的,他福建的又来了;你拒绝了湖南的,他江西的又来了;后面还有四川的、贵州的、江苏的、湖北的、陕西的、甘肃的、广西的、直隶的、山东的、山西的、河南的、云南的,这些举人们一个个壮着胆子,都拿着状子奔都察院来了。
乖乖,这下好了,平时一贯门庭冷落的都察院衙门,一下子便变得热闹非凡。这几天里,都察院的门口总是车水马龙,挤满了各省前来上书
……
后记 在辛亥革命的前夕,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曾这样描绘当时的北京:“到处都在铺石子路,街道也用电灯照明,电话畅通,邮局每天投递八次信件,巡警们简直叫人赞扬不尽。自来水供应良好,我敢断定不需要多久这里的人们即将能乘上电车。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财富在增长的迹象映入眼帘。兴修铁路取得真正的进展,无论哪里修筑起一条铁路,那铁路穿过的省份就会得到难以置信的好处。”
而在革命后,《泰晤士报》又发表了一篇政治评论说:“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否达到目的,这是未来的秘密。一些最了解中国情况的人不能不怀疑,在一个拥有四亿人口的
读书人网 >历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