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27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101064647/9787101064643
条形码:97871010646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日本中国学文萃
内容简介 《中国的美术及其他》是对日本著名思想家、美术家、美术批评与教育家冈仓天心(1862—1913)作品的选译。冈仓天心熟知中国的美术史,读过很多中国的古代典籍,对儒道释均有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多次的中国之行使他的中国观与中国美术观更趋清晰。他将中国的美术分为三种:一、秦汉之前的美术;二、宋以后的美术;三、盛唐的美术。其中,他最为推崇唐代的美术和文化。作为一个美术家,他从不吝言对中国杰出的美术家与美术品的赞美。冈仓天心并不孤立地解读中国的美术,他总是把它与中国的思想文化联系在一起。
冈仓天心鼓吹“亚洲是一体的”,这成了日本军国主义建立 “大东亚共荣圈”的征战口号。确实,我们从他的亚洲一体论、亚洲觉醒说、茶道精神阐释直至他的中国观中都不难看出一些军国主义思想的前文化形态。
作者简介 冈仓天心(1862—1915),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美术家、美术批评与教育家。出生于横滨,l88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1886年作为美术调查员前往欧美进行美术考察,1890年任东京美术学校校长,1898年创立日本美术院。1901年他前往印度考察,从l904年起受聘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任东方部部长,致力于向西方世界介绍东方的美术与文化。著有《东洋的理想》、《日本的觉醒》、《东洋的觉醒》、《茶之书》等,其中《茶之书》深受欧美读者的欢迎。
冈仓天心曾四次到中国考察中国的美术与文化,有不少关于中国美术与文化的讲稿。本书主要从他的著作与讲稿中,选取有关中国美术与文化、东西方文化的章节或讲稿辑录为一册,书名为译者所加。
译者简介:
蔡春华,1973年出生于福建漳州龙海。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日文学文化比较研究,著有《中日文学中的蛇形象》、《现世与想象——民间故事中的日本人》等。
编辑推荐 《中国的美术及其他》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
目录
前言 一个东方文化的“辩护者”
“理想”之篇
理想的范围
日本的原始艺术
儒教——北方中国
老庄思想与道教——南方中国
展望
“觉醒”之篇
东洋的觉醒
“茶”之篇
人情之碗
茶的流派
道教和禅
艺术鉴赏
“东洋美术”之篇
东洋艺术鉴赏的性质与价值
东洋美术里的宗教
东洋美术里的自然
中国与日本的镜子
波士顿美术馆馆藏的日本与中国的绘画作品
新收藏的中日美术品展览
“中国美术”之篇
中国古代的美术
中国南北的区别
中国的美术
探究中国美术的端绪
中国纪行汉诗二十七首
附录:冈仓天心1906——1907年在华所购美术品一览
参考书目
后记
……
序言 冈仓天心(1862-1913)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美术家、美术批评与教育家。他有着极高的东西方文化素养,人生阅历丰富,学术视野开阔;他历经了明治时期日本知识界、美术界的动荡思想风云;他数度迈出国门,游历欧洲、中国与印度;他历任波士顿美术馆的顾问、东方部部长,不遗余力地向西方世界推介东方美术;他以英文著书,面向西方世界历数东方精神、文化与美术的魅力与价值,他的旁征博引,诗人般的激情与诗意笔调,曾经征服了西方世界的无数读者;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他的创作成为“大东亚共荣圈”的征战口号。这是一位足以代表那个东西方文化猛烈撞击时代的文化人物,这是一位足以代表明治时期日本知识阶层的知识分子,这也是一位中国人不可忽视、不能不研究的日本学人。
文摘 插图:

稻田在风中如轻浪起伏,适于培育个性的众多的群岛勾勒出富于变化的轮廓,四季在柔和的色调中不息地更替,天空微微闪烁着白色的光芒,青翠的群山飞瀑悬流,松树林立的海边回荡着阵阵涛声,所有这一切孕育了柔和的朴素与纯粹的浪漫,它使日本的艺术精神温婉平和,也使日本的艺术精神既区别于中国艺术的单调的空间性扩张的倾向,也区别于印度艺术的过于华丽的倾向。虽然这种艺术精神有时也妨碍了宏大的艺术作品的出现,但这种对洁净的先天喜好使我国在工艺美术上极尽精妙,这在大陆的作品中是很罕见的。
伊势神宫和出云大社是清静无垢的供奉祖先的圣殿,它的鸟居与玉垣①大概会让人不由地想起印度的塔门。伊势神宫和出云大社每二十年都按原貌重建一次,它那质朴简洁的构造因而被准确地按原始形态完美地保存下来。
古墓的形状与原始的卒塔婆②有着意味深长的关系,它作为男性生殖器象征的原型而富有启发意义。古墓里安放着形状优美的石头和用赤土烧制的陶棺。这种陶棺有时表面刻着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花纹,棺内藏有祭祀用具或供人使用的装饰物。
后记 时间匆匆,三年似乎一晃就过去了。除了日常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外,大多数的课余时间都在读冈仓天心的原著以及相关背景资料与研究论文,然后逐字逐句地翻译,想尽一切办法查找各种地名与人名。其间曾有的艰难与焦虑,如今想来,可谓苦乐参半。
感谢主编王晓平老师为我提供了这样宝贵的翻译课题与学习的机会。王老师曾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说道,译书其实也是研究,尤其是一次翻译名著的实践,对日文和中文都是一个很难得的锤炼机会。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对此深有体会。与王老师的多次通信,我既感受到了为师者的支持与关心,也体会到了前辈学人治学的谨严。“望能谨慎对待每一字符,千万不可‘蒙”’——翻译时,我的脑海里常常浮现出王老师信中的这句话,这是一种无形的鞭策,让我时时不忘。
虽然仅仅只是一本薄薄的译稿,但也凝聚了很多朋友的心血。感谢木村泰枝博士,她曾多次往返上海与福州,为我解决了不少语言上的难题。回日期间,她还为我购买、复印了很多重要的参考文献。感谢木村泰枝的母亲冈部康子女士,每每想到年事已高的她亲自跑到图书馆为我复印资料,我总是心存感激,感谢这份来自日本民间的朴素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