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页码:162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7562923566
条形码:978756292356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教与学的革命@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丛书
内容简介 “整合”对于现代教育来讲,是一种理念;对于Flash的课件来说又是一个十分实用的技巧。《Flash大创意整合型课件》不是Flash单纯的技术学习,而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多媒体元件(素材)的制作开始去认识Flash必须掌握的菜单、命令、面板和相应的制作技巧,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工具与课件并存;技巧与创意同在,先阅成品、再寻设汁、后学步骤。像当年的科学家那样去发现、去思考,当学习者围绕一个个课件(元件)掌握了图形、文本、动画、元件与交互设计以后,再通过界面(菜单)的集成,就成为了一个个完整的课件了,此谓之 “整合”。课件制作之初整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技能,南素材而元件、由元件而课件,以此逐步学习完整课件的设计与制作。《Flash大创意整合型课件》的整合不但强调了内部素材的集成,还特意突出了外部资源特别是视频资源的多类调用方式,其经验与技巧难能可贵。
《Flash大创意整合型课件》的教学与自学另配有伞程可用的全Flash交互式智能型、图文音视动色俱全的多媒体课件,不谛于全套丛书创意与制作的精彩佐证。
编辑推荐 “整合”是一种理念,更是一门实用的操作技巧。本书一反Flash单纯工具的学习方式,从一个个具体的多媒体元件(素材)的制作开始去认识那些F1ash必须掌握的菜单、命令、浮动面板和相应的制作技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工具与课件并存,技巧与创意同在。课件制作之初整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技能,由素材而元件,由元件而课件, 以此慢慢学习完整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本书的整合不但强调了内部素材的集成,还特意突出了外部资源特别是视频资源的多类调用方式,其经验与技巧难能可贵。
目录
1 认识F1ash
1.1 界面简介
1.2 图形绘制
1.3 文本编辑
1.4 动画制作
2 课件技巧
2.1 创建符号
2.2 多图层的复杂动态课件(涟漪、对称图示)
2.3 由遮罩创意的课件(书画卷轴、透镜成像)
2.4 由旋转创意的课件(圆的周长、变速齿轮组)
2.5 因轨迹而设计的课件(碰撞、书法轨迹)
3 交互设计
3.1 创建按钮
3.2 按钮交互
3.3 热区交互
3.4 移动物体交互(拖动)
3.5 帧动作
4 课件集成
4.1 界面概述——“圆的周长”课件完全制作方案
4.2 菜单特效
4.3 课件总成《雄关赋》
5 视频转换与课件的“超场景”链接
5.1 虚拟影射——神舟五号视窗效果
5.2 流动视窗——《教老师做课件》的外部视频
5.3 (超场景”的链接——制取氧气
5.4 电影接人技巧
后记 积跬步而致千里
……
序言 任一文明断代史,都可以找到媒介的痕迹。甚至于人们认识那些历史风云的惟一手段,也不过是借助于仍然残留着当时信息的传播媒介,人们今天饶有兴味地发掘着陶罐与编钟,其实只不过是又一次地拂去这些历史那一层层厚重的尘垢而搜索出媒介上残余的信息罢了。最典型的是北京故宫可以作为一种自由地穿透历史烟雾的建筑媒介,传播了数说不尽帝王的宏愿与遗憾,媒介也就此烙下了岁月也无法侵蚀的时代痕迹。
要命的是,媒介在今天总是在戏弄着传统的思维。比如鼠标点击的1/10秒就可以完全搞掂人类文明信息的一次性粘贴,今天的安装与下载也毫不留情地彻底洗涤了艺术与创造周围那些原本神秘的人文崇拜气氛,科学神圣殿堂的任一论文与设计都可以通过轻而易举地剪贴来肆意覆盖创意。我们在充分享受着高科技传媒阳光的同时,也不得不咬紧牙关忍受着现代媒介那柄双刃剑的另一面的刺痛,最现实的就是互联网络对于传统的作者与版权等概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至于网络真正的“资源高度共享”还是一个正在炒作的概念。一切都在证实一个流行的说法:这都是“交互”惹的祸。
如果我们小心翼翼地抽去思维的枝蔓,留下逻辑的主干,会惊讶地发现:网络与五彩缤纷的多媒体课件,一个令人陶醉,使人流连忘返的根本原因是资源和游戏中操作的“交互”与“智能”化的技术特点,这是迄今为止所有人类传播媒介还不具有的物质优势。“人文关怀”的创意于此有了真正有价值开发的空间,“交互”的随心所欲使人机交流能够倾情以赴;“智能”的变化万端却可以直接刺激学习者的睿智与激情。呵!多媒体课件操作的核心技术——那就是“交互”,这里的交互不单单是指教学理念,也可以是一种单纯技术的非线性链接或者说是超文本编辑方式的特有“跳转”。
文摘 第二步:绘制背景
(1)选择矩形工具,画一高宽大约为800×600的矩形;
(2)选择直线工具,打开[属性】面板,设线条粗细为3,在矩形的l/5处画一竖线,将界面分成两部分,并用箭头工具将竖线拉出一曲线效果;
(3)选择【混色器]的放射状;将第一颜色锁设为浅白色,将第二颜色锁设为深绿色,将这一色块填充在竖线左侧;
(4)再选择【混色器]的放射状;将第一颜色锁设为浅白色,将第二颜色锁设为深紫色,将这一色块填充在竖线右侧。
第二步:绘制背景
(1)选择矩形工具,画一高宽大约为800×600的矩形;
(2)选择直线工具,打开[属性】面板,设线条粗细为3,在矩形的l/5处画一竖线,将界面分成两部分,并用箭头工具将竖线拉出一曲线效果;
(3)选择【混色器]的放射状;将第一颜色锁设为浅白色,将第二颜色锁设为深绿色,将这一色块填充在竖线左侧;
(4)再选择【混色器]的放射状;将第一颜色锁设为浅白色,将第二颜色锁设为深紫色,将这一色块填充在竖线右侧。
第三步:编辑图形
(1)选择【插入】一【新建】元件,照1.2 2的要求绘制一演播器;一旦成其为元件以后就可以共享;
(2)选择[插入1一【新建】元件,照1.2-3的要求绘制一按钮。
第四步:组合界面
插图:


后记 据说偶然也能改变命运,一个偶然却真的改变了我对于现代教育的本质认知;也是这个偶然使我知道了什么叫做“藏龙卧虎”。
世纪伊始,由我们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普通高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按说编教材是我们的本行,要命的是,是年5月召开的“普通高校自动化类专业新编系列教材”成立大会时编委们一致通过的一个决议:本套教材既然是新世纪的第一套自动化类专业新编教材,应该具有划时代的特征: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也就是说本套教材要配上最新式的多媒体课件。
教授们的高瞻远嘱使我无比的激动,我带着这个瞩托与期待,走访了数十个相关专业的大学院系。许多大学硬件已高度的现代化,数字化校园、无所不有的网络文化、大批量的多媒体教室中大屏幕、视频展台甚至电子黑板应有尽有,大学教师的计算机个人普及率也高达80%,然而真正的教学却是另外的一幅情景,到处都是用Powell)oint集成和堆砌的文字、表格和静止的图片,一时间的五彩缤纷使师生都略觉新鲜,可是长时间在拉着黑幕的教室里,生理和精神极易疲劳,单向的、大容量的灌输使教学内容如过眼烟云,做笔记也不易,教学效果非常不好,以致许多大学生在打听到还有教授是用粉笔黑板授课时,竟然趋之若鹜。一段时间,反对“多媒体”者甚众。我一时困顿不堪,在学者云集的高等学府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