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80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504948055/9787504948052
条形码:978750494805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2
内容简介 《突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之路》分上下两册,上册是建立历程,下册是发展思路。在上册中反映了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要不要建立和发展资本市场的认识深化的历程。在下册中探讨了如何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的几个重大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强化资本市场的两个支柱,即提高上市公司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另一个是丰富和完善市场体系,包括在发展股票市场的同时如何发展债券市场、期货市场、B股市场,运用好海外市场,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等。为了便于研究思想认识的演变,《突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之路》基本上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了编辑整理,并保留了原稿的内容,没有作修改,属于现在的看法则放在背景介绍和评论中来体现。
作者简介 刘鸿儒,1930年生人。1959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经济系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在人民银行工作; 1979-1980年参与组建中国农业银行并担任副行长.1980-1989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常务副行长,主管中国金融体制改革:1990-1992年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主管金融改革、股份制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1992-1995年创建中国证监会并担任首任主席:1992-2002年担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创立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一直担任学位委员会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创办中国金融学院.并担任院长至1992年,1997年被香港城市大学授予工商管理名誉博士学位。著有《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问题研究》等8部专著,另有译著2部,主编著作20多部。
目录
第1章 邓小平、江泽民与中国资本市场
1.1 邓小平与中国资本市场
1.2 江泽民与中国资本市场
第2章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方案形成中的资本市场
2.1 金融体制改革指导思想的变迁历程
2.2 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银行作用的讨论为整个金融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 1984年提出的金融体制改革方案
2.4 1985年中共中央对金融体制改革的表述
2.5 当时争论的几个问题
2.6 金融体制改革方案设计中对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思考和表述
第3章 资本市场自下而上的发展过程
3.1 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资本市场发展的特点
3.2 关于建立资金市场的讨论和方案的形成
3.3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资本市场发展的特点
3.4 1985年关于建立资金市场的一篇文章
第4章 从1990年深圳股票热到江泽民的谈话
4.1 1990年5月出现的股票热
4.2 对深圳股份制与证券市场进行调查
4.3 李鹏同志、姚依林同志指示由国家审计署组织调查
4.4 深圳市政府派人赴京汇报
4.5 江泽民同志对股票市场继续试验作了明确指示
4.6 李鹏同志在出差路上听我汇报
4.7 我主持工作组对上海股份制试点和股票市场的发展进行调查
4.8 1991年系统论述资本市场的发言
第5章 证券交易所成立的前前后后
5.1 20世纪80年代关于建立证券交易所的讨论和提出的建议
5.2 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在先
5.3 深圳证券交易所:先试营业再正式开业
5.4 应该建立几个证券交易所
5.5 法人股交易市场的问题
第6章 争论的深化和邓小平同志的讲话
第7章 股份制改革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8章 股份制改革的热潮和“8. 10”事件的发生
第9章 中国第一个证券监管机构的诞生
第10章 中国证监会建立初期的施政纲领——《股票市场的风险与管理》
第11章 依法治市是政府监管资本市场的核心
第12章 “阳光是最有效的消毒剂”——建立公开透明的股票发行制度
第13章“三分业务,七分政治”——建立市场化的股票交易制度
第14章 资本市场的发展与规范
第15章 摆正位置,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第16章转换经营机制与依法规范运作——“基石论”之一
第17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基石论”之二
第18章提高上市公司综合素质的若干重要问题研究——“基石论”之三
第19章 从机构投资者到“两个支柱论”
第20章 “跛足”的债券市场
第21章 期货市场——发展中的认识反复
第22章 B股的来龙去脉
第23章 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的背景和经过
第24章 内地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关系
第25章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后 记
……
序言 在2000年,我出版了一本文集,书名是《刘鸿儒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上下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有如下一段话:“我最近几年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教授了两门课程,一门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思想发展研究”,另一门是“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我曾经打算以这两门课程所讲内容为主,改编出版两本书。后因社会活动比较多,没有挤出时间编写。在学生们的一再督促下,我静下心来,翻阅了过去的讲稿和发表的文章,感到数量比较多,决定先编一本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后编一本关于资本市场的。”
2003年8月,我又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探索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之路——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这本书是我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讲授“中国资本市场研究”课程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我讲授这门课,主要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加以总结阐述。前几年是我一个人讲,后来为了更贴近现实,我请了我的几位学生来讲课,他们在证券界工作多年,有理论,有经验,进一步充实了课程内容。我选择了一部分讲稿,加以整理、修改,编写成书,其中主要是我的讲稿,也有一部分是我的学生们的讲稿。这本书只集中了一部分题目,不全面,也不系统。这本书出版以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我有关资本市场的文稿全部整理编写成册,能够从一个侧面系统地反映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资本市场思想发展的历程。
文摘 1.1 邓小平与中国资本市场
邓小平关于建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论述和建立资本市场的论述,奠定了推进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建立和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指导心想和基本原则。
我在《刘鸿儒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一书中的第一部分专门介绍了邓小平理论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其中有两个题目,分别是“邓小平的改革思想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与金触改革——回忆几件事”。在这本书出版以后,新闻媒体在邓小平诞辰百年之际对我进行了采访,全面系统地回顾了邓小平理论指导金融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建设的历程。现选出阿篇公开发表的采访稿收入本书。关于江泽民同志和我谈话的内容在本章后文中收入一篇专门的采访稿,为了减少重复,在这部分中作了删节。
后记 本书是从2006年6月开始动手编写的。因为我经常忙于一些社会活动,只能是抽出一部分时间,集中精力进行编写工作。开头三章是我的学生余亮协助我编写的,以后的部分全部由我的学生管延友协助编写。本书的不同部分协助我起草或提供资料的学生有:聂
庆平、张晋生、王一萱、杜书明、李佩云、易彬、杨继等。
本书初稿形成以后,2007年7月在青岛组织了一次书稿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主要是熟悉资本市场建立初期历史情况的一些同志,有范福春、桂敏杰、耿亮、傅丰祥、朱从玖、朱玉辰、宋丽萍、张晋生、段虎、王一萱等同志,我们还特别邀请了中国金融出版社社长林铁钢和编辑戴硕参加了讨论。李晓雪、聂庆平等同志没有参加会议,但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会后,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中国金融出版社非常重视本书的出版,社长林铁钢不仅亲自参加会议,还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意见。编辑戴硕做了大量、细致的编审和修改工作。我在此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出版本书的各位朋友和同事,表示深深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