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页码:39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506743129
条形码:9787506743129
版本:第3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第3版)》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之一,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介绍了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二维核磁共振谱、质谱、旋光谱和圆二色谱的原理与应用,各章附有大量习题,并设立综合解析章节,阐明综合应用各种光谱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的方法。《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第3版)》内容丰富翔实,适合药学专业和化学化工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同时也可作为青年教师及从事化工、化学工作人员的自学参考书。
编辑推荐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第3版)》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紫外光谱
第一节 吸收光谱的基础知识
一、电磁波的基本性质与分类
二、Lambert-Beer定律
第二节 紫外吸收光谱的基本知识
一、分子轨道
二、电子跃迁选律
三、紫外吸收光谱表示法及常用术语
四、吸收带
五、紫外光谱的入的主要影响因素
六、紫外光谱吸收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七、测定紫外光谱溶剂的选择
第三节 紫外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间关系
一、非共轭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光谱
二、共轭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光谱
三、芳香化合物的紫外光谱
第四节 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一、确定未知化合物是否含有与某一已知化合物相同的共轭体系
二、确定未知结构中的共轭结构单元
三、确定构型、构象
四、确定互变异构体
第二章 红外光谱
第一节 概述
一、红外光谱基本原理
二、分子化学键的振动与能级
三、峰强及其影响因素
四、影响红外光谱吸收峰位的因素
第二节 红外光谱的重要吸收区段
一、特征区、指纹区和相关峰的概念
二、几个重要区段
三、主要化合物的特征吸收
第三节 红外光谱在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一、结合其他谱学方法推断化合物结构
二、鉴别化合物真伪
三、确定立体化学结构的构型
四、鉴定样品纯度和指导分离操作
第四节 红外光谱中试样的制备
第五节 红外光谱应用技术进展及拉曼光谱
一、红外光谱仪与色谱仪器的联用
二、拉曼光谱
第三章 核磁共振
第一节 核磁共振基础知识
一、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二、产生核磁共振的必要条件
三、屏蔽效应及在其影响下的核的能级跃迁
第二节 氢核磁共振
一、化学位移
二、峰面积与氢核数目
三、峰的裂分及偶合常数
四、H—NMR谱测定技术
五、H—NMR谱解析的大体程序
第三节 碳核磁共振
一、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
二、C核的信号裂分
三、常见C—NMR谱的类型及其特征
四、C信号的化学位移
五、C—NMR谱测定注意事项
六、C—NMR谱的大致解析程序
第四章 二维核磁共振谱
第一节 二维核磁共振谱的基本理论
一、二维核磁共振谱的形成与特点
二、二维核磁共振谱的显示与记录方法
三、二维核磁共振谱的分类
四、常用的二维核磁共振谱
第二节 J分解谱
一、同核J分解谱
二、异核二维J分解谱
第三节 化学位移相关谱
一、同核化学位移相关谱
二、异核化学位移相关谱
第四节 检出H的异核化学位移相关谱
一、HMQC与HSQC
二、HMBC谱
第五节 NOE类二维核磁共振谱
一、NOESY谱
二、ROESY谱
第六节 全相关谱
第五章 质谱
第一节 质谱的基本知识
一、仪器简介
二、质谱的基本原理
三、质谱的表示方法
四、质谱仪的分辨率
第二节 质谱的电离过程
一、电子轰击电离
二、化学电离法
三、快原子轰击
四、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
五、大气压电离
六、电离方法的选择
第三节 质量分析器
一、四极质量分析器
二、离子阱
三、飞行时间质谱计
四、傅立叶变换质谱法
第四节 质谱中的主要离子
一、分子离子与分子量的确定
二、碎片离子
三、常见的裂解类型
四、影响离子开裂的因素
五、亚稳离子质谱及其应用
第五节 基本有机化合物的质谱
一、碳氢化合物
二、醇和酚类化合物
三、醚类化合物
四、酮和醛类化合物
五、酸和酯类
六、胺类和酰胺类
七、卤化物
八、含硫化合物
九、硝基化合物
十、芳香杂环化合物
第六节 质谱解析程序
一、质谱解析程序
二、结构解析实例
第六章 旋光谱和圆二色谱
第一节 概述
一、旋光谱
二、圆二色谱
三、CD、ORD以及UV的关系
四、Cotton效应
第二节 CD法在确定有机化合物立体结构上的应用
一、羰基化合物
二、芳香化合物
三、羧酸衍生物及内酯类化合物(扇形规则)
第三节 CD激子手性法
一、发色团电子跃迁的性质
二、开发的发色团
三、CD激子手性法测得的分裂型Cotton曲线的特点
四、CD激子手性法在绝对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第七章 综合解析
第一节 概述
一、图谱解析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综合解析中常用的谱学方法
第二节 综合解析的过程
一、分子式的推断
二、结构片断的确定和连接
第三节 解析实例
……
序言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是编者结合本科教学需要和科研工作实际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较上一版添加了二维核磁共振谱和旋光谱及圆二色谱两章内容,各章内容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各有更新和完善。
随着各种波谱仪器和谱学技术的进步及新方法的不断涌现,有机化合物结构确定的方法日趋完善。鉴于此,本书对各种波谱方法的新进展进行了补充,对有机化合物的各种波谱学特征以及解析方法和规律作了详细的描述和总结。可以说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理论与应用兼顾的教科书。
作者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力求做到内容编写深入简出、循序渐进、密切联系实际,使全书内容紧密衔接、融会贯通。《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教材使用对象以药学专业和化学化工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为主,同时也可作为青年教师及从事化工、化学工作的人员的自学参考书。
本书第一章 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刘鹰翔教授编写,第四章 由中国药科大学孔令义教授编写,第五章 由山东大学娄红祥教授编写,第二、三、六、七章分别由沈阳药科大学宋少江教授、邱峰教授和吴立军教授编写。
尽管我们做了种种努力,但因编者学术水平及编写能力有限,定有不当之处,敬请广大师生和读者予以指正。
文摘 插图:

前面各章所论述的结构测定方法为基础,以其中一种谱学方法为主体,配合其他谱学技术,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过程,称为综合解析。在现阶段,确定小分子的有机化合物结构,常以C-NMR为主体,配合H-NMR、IR、UV、MS等波谱技术来完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研究工作。
一、图谱解析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实际工作的复杂性,在利用本书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时,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注意待测试样的纯度
在实际的分析工作中,常要注意待测试样的纯度。若将混合物误当成纯物质进行分析,则可能将图谱中杂质吸收峰误当成试样的信号峰,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失败。因此,应尽可能提高待测试样的纯度。当发现待测试样纯度较差时,可配合使用重结晶、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凝胶过滤等多种方法对其进行纯化,从而获得高纯度的试样。
若试样中存有杂质,则分析杂质的混入途径也是非常必要的,应详细调查试样的来源,以推断杂质所属的大致类别。此外对试样进行处理时也要充分注意是否会在试样的精制过程中混入其他杂质成分。如精制试样时所用的溶剂没有除净或者溶剂的纯度较差,则溶剂中的杂质成分就混入到了试样中,这时则需要重新研究精制处理过程。
倘若经上述的各种精制分离过程,仍然无法得到高纯度的试样,就要研究每次精制处理后图谱中各吸收峰的相对强度的增减,把吸收峰分为强度增加峰和强度减少峰两组。从而将主成分峰即强度增加的吸收峰选出来进行谱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