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页码:41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501339759/9787501339754
条形码:978750133975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金石梦故宫情》包括了曾祖父因祸得福改换门庭、幼年从师叶浩吾、官商联姻娃娃亲、南洋公学中途辍学、吴昌硕题书凡将斋等部分。马衡先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朴学传统,而又锐意采用科学的方法,使中国金石博古之学趋于近代化。他在这一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马衡先生同时还是一位有力的文物保护者。中国古代文物,不仅多因他而得到阐明,也多因他而得到保护。《金石梦故宫情》将为您再现马衡先生一生的众多生平事迹!
编辑推荐 《金石梦故宫情》实际上是根据所收集资料。对爷爷的一生的方方面面进行考研,用自己的心灵和爷爷进行沟通,把各方面的资料系统化,进行归纳整理。
目录
代序 郭沫若
厥功甚伟其德永馨——纪念马衡先生逝世五十周年郑欣淼
前言
曾祖父因祸得福改换门庭
幼年从师叶浩吾
官商联姻娃娃亲
南洋公学中途辍学
吴昌硕题书凡将斋
“出污泥不染”一家两制
初出茅庐
1 《论汉碑书体》
2 孔德学校
3 处乱世不惊恪守“君子不党”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1 抢救清官档案
2 走向现代考古学
3 中日学者共创东方考古学会
4 “中瑞西北联合考察团”成果
5 燕下都考古发掘留下终生遗憾
6 北大考古学会举步维艰
“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广交学人同道只论学术不分政见
1 四请王国维
2 与钱玄同之交往
3 和胡适的情结
4 诗文会三沈叙不同情缘
5 爷爷的忘年交
6 张纲伯为爷爷解困
结交厂肆碑估掌握文物信息
1 抢救敦煌壁画
2 抢购山西稷山兴化寺壁画
3 甘肃新莽权衡失而复得
4 “无咎无恙”
5 厂肆碑估黄伯川
曾经守护故宫的人们
“用人要用忠诚扎实之士”
国宝南迁纪实
遥瞩峨眉见一斑
1 大足马衡碑
2 功超“鲁壁”
3 窥视爷爷唱《思凡》
抉择
从头越
1 引路人王冶秋
2 毛泽东太和殿庆“八一”
3 班禅进京轶事
4 “国防不足忧矣”
5 爷爷争国宝的故事
6 论“责任问题”
7 党代表
8 爷爷的遗愿
七旬老叟奉命南下鉴宝
1 乾隆命名“三希堂”
2 庄尚严话说《中秋》、《伯远》
3 周总理下令赴港购国宝
《旧墨记》再现马衡《附识》手迹
回眸“易案”是是非非
1 易院长亲信自乱阵脚
2 图小利李宗侗引火烧身
3 易院长被迫辞职,马衡临危受命
4 吴瀛:“我无论如何要出这口恶气”
“三反”运动祸起萧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 故宫的“三反”运动
2 圆梦——跋著《汉石经集存》
3 北京城建曾经付出的沉重代价
4 最后的日子
5 马衡捐献文物一瞥
多余的话
附录1:马衡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
文摘 插图:

2 抢购山西稷山县兴化寺壁画
爷爷在《山西稷山县兴化寺壁画考语跋》①中记述了从古董商处购回被盗壁画的全过程:
一九二六年一月,有山西估人运来壁画多箱,拟秘密盗卖于外人,以谋厚利。事为“北京大学研究所”所闻以年来国内之古物美术品等输出海外者,随时随地有之,国内好古之士,匪特无从竞买,并求一寓目之机会而不可得,是岂止考古家之憾事,抑亦国人之大辱也,亟侦髻物之所在,而谋所以保存之。嗣经介绍,得观原图。凡五十九方,分装五十七箱。壁高约丈余,长约十丈,以五十余方凑合之,略得原状。惜中缺数方,不能恢复旧观耳。据估人言,旧在稷山县小甯村兴化寺之南壁,屋凡五楹,故如许之长。其东西配殿亦有壁画,尚未著手剥削云。因磋商价买此五十七箱,议价再三,始以四千元得之。
其画为七佛像,居中者最高大,两旁二菩萨侍立。次为二佛像,又次为二女立像(缺其一),又其次复为二佛像,又其次为二女跪像,又其次复为二佛像,又其次为二女立像。佛像之上,各有人首鸟身之飞天像环绕之。虽寻丈巨制,而前后照应,一气呵成,不能寻其讫起之迹。用笔则绸缪周密,设色则璀燥庄严,是必出自名手,非常工所能为。惜无当时题字,不能定其时代耳(叶浩吾先生已有专文论之)。据稷山县志(清同治四年沈凤翔修)《古迹志。寺观门》:“兴化寺……在县西南三十里(同书《城池志,坊里门》作三十五里)小甯村,隋开皇十二年建。”未言其修葺之时代,意寺中尚有碑碣可证。
后记 本书于2006年7月脱稿,由于种种阴错阳差,使其一再延误面世。延误之中,给了我多次修补漏误的时间和机会.但爷爷生命的最后三年仍然是一片空白。正如王世襄先生在其著《锦灰不成堆》一书中所言:“此后三十多年,没有听到任何有关叔平先生的遗言或传闻。”因此,对于爷爷晚年的处境及三反运动的遭遇,曾引起不少人(包括亲属在内)无端的猜测和推断,把爷爷拒走台湾的抉择演绎成其晚年的“悲剧”,更有人把爷爷和陈寅恪、吴宓先生的“晚年悲歌”相提并论。我对此议虽不敢苟同,但疏于对爷爷当时的思想了解和缺乏有力的佐证,也总以为爷爷晚年后是消极地度过余生。故,无法把爷爷于1952年离开故宫博物院后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面貌真实地再现于世,眼看本书将留下重大缺失和遗憾,却有幸阅读了爷爷晚年留下的全部日记:使我能有机会驱散历史的雾霾,看到了一位饱经旧中国贫弱战乱之风霜,面对新旧时代交替,不以个人荣辱得失看天下事的爷爷——马衡。特此增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章节,使得爷爷的形象更加清晰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