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页码:332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7月
ISBN:9787533621216
条形码:9787533621216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本书力求避免两志释文内容重复。集释类,如明确针对某一志者,仅放该志有关志文、注文之下。针对两志者,如释文较长,只置此释文于一志,另一志写结论,并书“详见某志释文”。补释类,一般亦不两见。属于补充两志的材料,一般安排是:政区沿革,天宝十四载前入《旧志》,后入《新志》;节度使入《旧志》总序,折冲府和军镇守捉入《新志》;山川、水利、交通入《新志》。政区单位治所今地放《旧志》,如《旧志》无而《新志》有,则放《新志》。两志志文、注文不用来互相补充,仅用以纠正对方错误,且不互见。例如,《新志》错,《旧志》对,引《旧志》材料于《新志》下以纠其错,而不同时置《新志》材料于《旧志》下云《旧志》无误《新志》误。倘若两志所载不同又难以知其正误,则引一志材料于另一志补释中。如其它史料与两志皆不同,两志下皆列此史料或说明不同之处,以备存疑待考。本书自1989年开始编写,1991年完成,1995年交出版社出版前补充了近几年学术界的有关成果,至2002年正式出版,前后长达十年之久。在编著过程中,得到丛刊主编谭其骧先生的悉心指导。谭师非常重视《正史地理志汇释丛刊》的编写,不仅确定了全书的体例,还亲自审阅了最早完成的《汉书地理志汇释》、《后汉书郡国志汇释》和笔者的《两唐书地理志汇释》等三部书稿。值此出版之际,谨在此表示对业师的感谢和怀念之情。本项目得到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资助。本书的岭南、江南、淮南三道,是在笔者搜集资料确定体例的基础上,请张伟然、吴佳兴、杨立新三先生分别完成的。书稿完成以后,丛刊副主编邹逸麟、周振鹤二先生又进行了认真审阅,提了一些有益的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华林甫先生通读了全书的《新唐书?地理志》部分,纠正了某些错误,研究生葛庆华、尹玲玲等同学对两志原文进行了认真校对,尹玲玲同学还对本书的地名笔画索引的制作做了不少工作,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唐朝疆域广大,政区变化复杂,研究成果分散,加之笔者学力所限,难免会遗漏一些应该收入的研究成果,亦会出现错误和不妥之处,恳望得到方家的指正。
媒体推荐 《两唐书地理志》及其研究述略——代序
现存的反映全国范围的唐代地理著作,主要有《旧唐书地理志》(简称《旧志》)、《新唐书地理志》(简称《新志》)、《元和郡县图志》(简称《元和志》)和《通典州郡门》四种。《元和志》叙事以宪宗元和年间为下限,距唐亡尚有百年时间,元和前关于唐代政区沿革变迁的资料一般说来也不如新、旧二志丰富。《通典州郡门》记事原则上止于唐中叶天宝末,所载较《元和志》简单,多数县仅有名称而无注文。因此,只有《新志》、《旧志》是研究唐代地理最主要的资料来源。
《旧唐书》成书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系在过去国史基础上,广泛搜集材料缀编而成,保存了丰富而比较真实的历史资料。但由于其材料加工较差,文笔不美,长期来受到文人批评。北宋嘉祜五年(1060年),宋祁、欧阳修等人奉命撰成《新唐书》。此书文字较《旧唐书》精简,并增一些《旧唐书》所没有的资料。《新唐书》出后,《旧唐书》受到冷遇,久无刻本,直到清乾隆时始得复刻传布。
但就史料价值而言,二书各有特点,不可偏废,地理志部分亦不例外。《旧志》搜采宏富,叙事详备。有关唐代政区的设置,名称之来源,隶属关系的变动,治所的迁移,莫不详细记载,使入一目了然。还记录了贞观十三年和天宝十一载两个年份的各府州户口数,各府州距两京的道里。《新志》为追求文字简练,凡州郡县承隋旧无所更置者,一概删削。有关唐代废州的情况,常不集中一处叙述,而是散附于若干县之下,有时这些县又列于不同州目,如果不仔细读几个州的注文,便难于搞清某个废州的置废年代和领县情况。县级单位的治所迁移,概不记载,有关隶属关系变化的记录也不如《旧志》详备。由于过求简练,也易使人产生误会。岑仲勉曾批评说:“欧阳修于地理学可谓完全一个门外汉,吾人读欧书时所不可不知者。”(见
《历代西疆路程简疏》,载《西北论坛》1卷6期。)可以说,欲了解唐代政区沿革变迁,离开《旧志》是难以做到的。但《旧志》也有缺点,其叙政区沿革以唐中叶的天宝十一载(752年)疆域为准,天宝后资料不如《新志》丰富。由于长期没有刻本,书中有不少残缺与相互歧异之处。此外,《旧志》内容比较单一,除政区沿革、户口、道里、某些州府的等级以及总序所记载的边防镇戍与节度使分布,便没有其它方面的资料了。而《新志》增添了大量有关山河、陂堰、交通、土贡、折冲府、军镇守捉防戍、州县等级等方面材料,并在最末一卷集中记载了唐代羁縻州的分布状况,并附贾耽的《边州入四夷道里记》以反映唐代中外交通概况。可以说,欲了解唐代地理状况,离开《新志》也是难以做到的。
除了《旧志》、《新志》、《元和志》、《通典州郡门》,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以下简称《寰宇记》)也大量记载了唐代政区沿革与地理资料,不少为四志所无。王溥《唐会要》,新旧《唐书》的纪、志、表、传,《资治通鉴》唐纪及胡三省注,敦煌出土的唐天宝初年《郡县公廨本钱簿》以及其他唐宋资料及明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也保存了许多唐代地理资料。如果将这些资料与《新志》、《旧志》互相参看,不仅可以校正两志的错误,且可补充其不足,比较全面地了解唐代政区沿革变迁与地理状况。
古今学者对两志的校勘与考释成果,不如《汉书地理志》和《续汉书郡国志》等前几史地理志。比较全面的校勘和考释著作,只有清代学者罗士琳、岑建功的《旧唐书校勘记》、张宗泰的《旧唐书考证》和沈炳震的《两唐书合钞》等少数几种。其它研究成果,往往只集中于某个方面或某个地区,且多散见于唐史、地方史研究著作与论文之中,颇不便参看。现通行的中华书局新标点本《新唐书》和《旧唐书》,汲取了前人今人研究成果,较旧本大大提高一步,但校勘未尽,错误仍多。
……
编辑推荐 本书力求避免两志释文内容重复。集释类,如明确针对某一志者,仅放该志有关志文、注文之下。针对两志者,如释文较长,只置此释文于一志,另一志写结论,并书“详见某志释文”。补释类,一般亦不两见。属于补充两志的材料,一般安排是:政区沿革,天宝十四载前入《旧志》,后入《新志》;节度使入《旧志》总序,折冲府和军镇守捉入《新志》;山川、水利、交通入《新志》。政区单位治所今地放《旧志》,如《旧志》无而《新志》有,则放《新志》。两志志文、注文不用来互相补充,仅用以纠正对方错误,且不互见。例如,《新志》错,《旧志》对,引《旧志》材料于《新志》下以纠其错,而不同时置《新志》材料于《旧志》下云《旧志》无误《新志》误。倘若两志所载不同又难以知其正误,则引一志材料于另一志补释中。如其它史料与两志皆不同,两志下皆列此史料或说明不同之处,以备存疑待考。本书自1989年开始编写,1991年完成,1995年交出版社出版前补充了近几年学术界的有关成果,至2002年正式出版,前后长达十年之久。在编著过程中,得到丛刊主编谭其骧先生的悉心指导。谭师非常重视《正史地理志汇释丛刊》的编写,不仅确定了全书的体例,还亲自审阅了最早完成的《汉书地理志汇释》、《后汉书郡国志汇释》和笔者的《两唐书地理志汇释》等三部书稿。值此出版之际,谨在此表示对业师的感谢和怀念之情。本项目得到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资助。本书的岭南、江南、淮南三道,是在笔者搜集资料确定体例的基础上,请张伟然、吴佳兴、杨立新三先生分别完成的。书稿完成以后,丛刊副主编邹逸麟、周振鹤二先生又进行了认真审阅,提了一些有益的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华林甫先生通读了全书的《新唐书?地理志》部分,纠正了某些错误,研究生葛庆华、尹玲玲等同学对两志原文进行了认真校对,尹玲玲同学还对本书的地名笔画索引的制作做了不少工作,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唐朝疆域广大,政区变化复杂,研究成果分散,加之笔者学力所限,难免会遗漏一些应该收入的研究成果,亦会出现错误和不妥之处,恳望得到方家的指正。
目录
丛刊前言
代序
正文
旧唐书地理志 新唐书地理志
卷三十八 卷三十七
地理一 地理一
……
文摘 书摘
【补释】《新志》云:本长蛇,义宁二年置,贞观元年更名,上元二
年日华山,寻复日吴山。《隋志》载长蛇县废于开皇末。 《元和志》卷
二、《寰宇记》卷三二皆日隋开皇十八年改长蛇县为吴山县。
治槐衙堡。上元元年,移治龙盘城。
【编者按】治今陕西宝鸡县西北县功镇。
华亭
【集释】《互勘》云:华亭,元和三年省入泾原,故《新志》未载。隋县。垂拱二年,改亭川。神龙元年,复旧。
【编者按】《寰宇记》卷三二云:华亭县,隋大业元年置,“三年改为亭水县,属安定郡”。按《隋志》载“华亭,大业初置”,未云改名,疑《寰宇记》有脱误。治今甘肃华亭县。
宁州上
【补释】《六典》、《本钱簿》同。《元和志》卷三、《新志》作望。《会要》卷七○云至德元年升雄州,会昌四年升为望州。
隋北地郡。义宁元年,领定安、罗川、襄乐、彭原、新平、三水六县。二年,分定安置归义县,以新平、三水属新平郡。武德元年,改北地郡为宁州。其年,以彭原县属彭州。三年,分彭原置丰义县,
【集释】《校勘记》云:按下丰义县注作二年,《通典》亦作二年。属彭州。又分定安置定平县。贞观元年,废彭州,以彭原、丰义二县来属。仍于宁州置都督府。四年,罢都督府。十七年,废归义县。天宝元年,改为彭原郡。乾元元年,复为宁州。旧领县七,户一万五千四百九十一,口六万六千一百三十五。天宝,领县六,户三万七千一百二十一,口二十二万四千八百三十七。在京师西北四百四十六里,至东都一千三百二十四里。
定安 隋县。
【编者按】治今甘肃宁县。彭原 隋县。武德元年,置彭州,领彭原一县。二年,分置丰义县。贞观元年,废彭州,以县来属宁州。
【编者按】彭原治今甘肃镇原县东。据《纪要》卷五八镇原县丰义城条,丰义治今镇原县东。
真宁
【中华校】各本原作“贞宁”,据《元和志》卷三、《寰宇记》卷三四、《新志》改。下同。
【补释】 《通典》卷一七三亦作“真宁”。
隋罗川县。天宝元年,改为真宁。
【编者按】治今甘肃正宁县西南罗川镇。
定平 武德二年,分定安县置。贞观十七年,废归义县,并人定平。
【编者按】治今甘肃正宁县西南政平镇。
襄乐 隋县。
【编者按】治今甘肃宁县东北湘乐镇。
丰义
【集释】《互勘》云:唐末省,故《新志》不载。
武德二年,分彭原县置,属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