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六朝政区

发布时间: 2010-04-16 03:55:47 作者:

 六朝政区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页码:43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9787807183563
条形码:978780718356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六朝文化丛书

内容简介 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分裂的乱世。六朝之前,中国处于两汉(西汉、东汉)王朝时期。在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时期中国是一个统一、强盛的国家。从东汉末年开始,由于内部、外部各种社会矛盾的积聚,国家陷入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动荡、分裂局面。最初是农民起义、豪强割据,不久形成曹魏、蜀汉、孙吴三国鼎立之势。接着是西晋王朝的短暂统一(公元280~316年,共37年)。
编辑推荐 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
目录
丛书总序(李凭)
绪论
上编 六朝政区建置
第一章 孙吴政区建置
第二章 东晋政区建置
第三章 宋政区建置
第四章 齐政区建置
第五章 梁、陈政区建置
中编 六朝政区制度

第六章 六朝的府州郡县乡里制度
第一节 都督与都督府
第二节 州与刺史
第三节 郡、国与太守、内史、相
第四节 县与令、长、相
第五节 乡里制度

第七章 孙吴的特殊政区制度
第一节 遥领与虚封
第二节 尉部
第三节 都督区

第八章 东晋南朝的都督区
第一节 东晋南朝都督区概述
第二节 东晋大都督区
第三节 宋、齐大都督区
第四节 梁、陈大都督区
第五节 东晋南朝太守、内史、相都督区

第九章 东晋南朝的双头州郡
第一节 双头州郡的概念
第二节 双头州郡的种类与名称
第三节 双头州郡的设置与判断
第四节 双头州郡的设置原因
第五节 相关的讨论

第十章 南朝的宁蛮府、左郡左县、俚郡僚郡
第一节 宁蛮府、左郡左县、俚郡僚郡一览
第二节 蛮、左、俚、僚试释第在节宁蛮府
第四节 左郡左县、俚郡僚郡

下编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
第十一章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源流与比照
第一节 东晋南朝前后的侨置政区
第二节 十六国北朝的侨州郡县

第十二章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产生背景与成立原因
第一节 侨州郡县的存在基础
第二节 侨州郡县的政治含义
第三节 侨州郡县设立的直接原因
第四节 侨州郡县的现实作用

第十三章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立情形及其分析
第一节 侨州郡县设立的几种主要情形
第二节 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的关系
第三节 侨州郡县设立后的变化
第四节 侨州郡县与当地州郡县的关系
第五节 侨州郡县设官施政的特点

第十四章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籍的整理:土断
第一节 土断的概念与东晋南朝见载于史的十次土断
第二节 土断整理侨州郡县
第三节 “土断白籍”:白籍户的黄籍化
第四节 土断的意义及其不彻底

第十五章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地理分布
第一节 侨州郡地理分布表
第二节 侨州郡县的地理分布格局
第三节 侨州郡县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侨州郡县地理分布与侨流人口地理分布的不相一致

结语
附录1 六朝疆域略说
附录2 东晋南朝人口南迁之影响述论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序言 自公元229年吴王孙权称帝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止,这段时期里,先后有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六个王朝在南京(孙吴时称建业,东晋南朝时称建康)建都。历史上,习惯将这六个王朝统称为六朝。
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分裂的乱世。六朝之前,中国处于两汉(西汉、东汉)王朝时期。在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时期中国是一个统一、强盛的国家。从东汉末年开始,由于内部、外部各种社会矛盾的积聚,国家陷入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动荡、分裂局面。最初是农民起义、豪强割据,不久形成曹魏、蜀汉、孙吴三国鼎立之势。接着是西晋王朝的短暂统一(公元280~316年,共37年)。西晋以后的长时期里,中国仍然是动荡、分裂的状态:中原士族逃奔江南,在中国南方建立了东晋王朝,以后相继演变为南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东晋时期,中国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由几个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南朝时期,北朝也先后有几个王朝更迭。
文摘 2.汪士铎《南北史补志地理志》
清道光中,汗十铎与刘文淇等注南、北《史》时,作成《南北史补志》三十卷,卷五~卷八为《地理志》,即卷五宋、南齐,卷六梁、陈,卷七魏、齐、周,卷八周、隋。其中宋、南齐部分用力不多,以《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为本,“离析记之,以见损益”①,增加了少许材料,但既不能对旧志汀讹疏滞,又合述宋、南齐于一卷之中,没有标准年代;而梁、陈部分,同样没有断限,多存抵牾,又失之简略,难以周详,缺乏学术价值。杨守敬就曾指出:“梅村所作,专学高简,荆璞未剖,燕石谁分。……不循轨辙,而自辟歧旁,果能集狐腋以成裘,断鳌足以立极乎?”“不可依据云”。
3.洪龄孙《补梁疆域志》
洪龉孙是勤于补地理志的洪亮吉的次子,子承父业,也撰有《补梁疆域志》四卷。李兆洛为之序日:“今子龄以本书纪传为主,辅以他书,略仿宋、齐二志之例,详列魏、隋二注之文。其州郡县之次序,因宋、齐旧制而未经分割者,准宋、齐《州郡志》为多。其本为魏地而终为梁有,与本为梁地而终为魏有者,则类从魏、隋二注。其分置不见于本书与魏、隋二注而见于他书者,历引书义以为证据。……于此信北江先生之积学深而遗泽远,而子龄亦可为克传其家学也。”
后记 承南京出版社肖泽民副社长、卢海鸣编审的信任,安排我撰述“六朝文化丛书”中的《六朝政区》一册。在征得肖、卢两位先生的同意后,我以拙著《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增订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为基础,并参考拙编《宋书州郡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南齐书州郡志汇释》(稿本)以及多篇相关论文,本着简明扼要、通俗易读的原则,撰写而成本书。
为了便于阅读,简单交代本书三点重要的凡例如下:
1.本书括注今地(省、市、县),大体以1990年底行政区域资料为准(越南国部分则略依1980年资料)。
2.本书引用文献,为免烦琐,有关版本信息悉见“主要参考书目”,正文中不再列出;引用的期刊、辑刊、报纸文章,刊号卷期版次等信息,也仅在每章首见时注明,再见则不详注。
3.本书提到的学者,一般不加“先生”、“女士”等尊称与“教授”、“研究员”等职衔。当然,引文原有者与行文必须者除外。
读书人网 >地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