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物资出版社
页码:403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2月
ISBN:7504724440
条形码:978750472444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华民俗风情博览
内容简介 中华五千年的民间文化积淀深厚,博大而灿烂,并且与人民的生活情感与人间理想深深凝结。我们民族的精神思想的传统、我们民族的情感与个性更多地流传在民间文化中!在中国文明历史长河中,民间的风俗文化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中极其绚丽的亮点。
本套《中华民俗风情博览》系列丛书,纵览历史、横跨地域,涵盖了礼仪、生活、节日、娱乐、宗教信仰、美术、工艺等全部生活中的民风文化,力图全面、深入、系统地反映华夏文明的特色,着重将每一段历史时期中最值得探索的热点、最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风尚的事例展现给渎者,寻觅现代人遗失的文明轨迹,进而从风俗角度对整个中国历史提供一种诠释和观照。
编辑推荐 中华五千年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史独特的纯民间形态生活事象林林总总与你我息息相关,呈现出一道中华民俗文化脉络传承与演变的完全风景。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就整体来说,从来有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相伴随,一刻也没有中断过、消失过和湮灭过。如果说,一个民族或国家应该有自己的国学,那么,他的民俗文化才是真正的国学。
民俗文化对社会具有一种整合、凝聚与规范功能,可以是社会有效排除干扰,保护文化特色,产生重要的社会控制作用。优良的民俗事象和民俗传统,尤其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些好的礼俗和道德规范,对群体、乃至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整合和促进的作用。
中华五千年多无一体的民族文化史,独特的纯民间形态生活事象
林林总总与你我息息相关
呈现出一道 中华民俗文化脉络传承
与演变的完全风景.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
佛、道教传说故事大观
八仙的传说
八仙闹海
八仙祝寿
八仙图
八景窗
八仙醉拳
金线巷
俗骨不可换
登仙桥
会仙桥
棋盘山
东西两“多头”
铁拐李和孝女阿秀
铁拐李大仙
偷锅还锅
留 画
私访朱养心
抬杠
临平仙药十八种
武夷流香
怒惩旷子廉
张果老成仙
为什么倒骑毛驴
编草鞋
插倒笋
樵夫奇遇
吕洞宾学道
苟杳与吕洞宾
东都卖油
东井西井
为观音做媒
剃皇头
三访滕子京
点三元
拍掌得钱
矾山的来历
绍兴香糕
吕洞宾三斗惠能和尚
恶老道与大槐树
瀛州测字
无把葵扇
仙人指路
何秀姑成仙
济公的传说
神僧出世
三雅园斗蟋蟀
掷刀戏秦桧
半身金装
大闹秦相府
割瘤栽瘤
将狗比人
狗腿泥做
唐僧的传说
稀柿胡同
扫墓祭母
晾经台上
银山道与水豆
大雁塔的传说
香炉墩
马祖还乡
张天师的传说
张天师修道
张天师斗八部鬼帅
张天师降魔
张三丰拒圣旨
张三丰画银子
草鞋变鱼
张三丰踩井救火
许真君治水擒孽龙
李老君吆牛耕田
宁封丈人
少林寺的传说
淳青拍水
觉远访师
福居捉“鬼
铁掌小沙弥
月空执法如山
白云观的传说
神城
潭柘寺的宝锅
石鱼
潭柘寺的来历
王祥老祖的传说
丘祖的传说
饿狼寺
金钟寺的传说”
金佛打洋人
白马鸣塔
焚经台
李公庙
雷庙
五娘庙
箩氏庙
永平取经
僧宝公与胡太后
竹林寺升天
悬空寺
五台山的铁罗汉为啥少一尊
少陵双塔
五祖的传说
五祖出世
第二章 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信仰神化传说故事大观
第三章 中国民间地方戏曲文化
结束语——民俗: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象征
……
序言 我们为之自豪的中华文化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精英和典籍的文化(见《中华国粹系列丛书》四卷),一部分是民间文化,就是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中华民俗风情博览》(四卷)。两部分同等重要,相互不能代替。特别是民间文化,它是我国的人民用双手和心灵创造的,数千年来,积淀深厚,博大而灿烂,并且与人民的生活情感、人间理想深深凝结着。我们民族的精神思想的传统、我们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不但深藏在精英和典籍的文化里,也生动地流传在民间文化中。所以我们说,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半。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民间的风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中极其绚丽的亮点。
民间风俗本身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生活的周围仍然随处可见传统风俗的烙印。有些风俗,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已经逐渐改变了形式,但它们与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这些风俗传承与演变的轨迹,不仅是文化学术界热切关注的课题,也是每一位华夏子孙倍感亲切,能够从中发现知识和乐趣,增添历史文化修养的最好途径。本套《中华民俗风情博览》在编撰上有以下特点: 通过历史、地域的划分,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风俗差异,力图全面、深入、系统地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将每一段历史时期中最值得探索的热点、最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风尚的事例展现给读者,进而从风俗角度对整个中国历史提供一种诠释和观照。
风俗广泛的内涵,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包含了生产生活礼仪(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交际)、节庆娱乐、美术工艺、宗教信仰等多个大项,全面、生动地展现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风俗习尚和生活画面。
有些民间风俗,迄今依然保持了古朴的风貌,希望经过我们这套书的介绍和描述,可以使今天的人们能够更清晰地体验到历史的延续。
文摘 李老君吆牛耕田
流传于四川成都。相传好多年前,成都天旱,百多天没下过一滴雨,田地硬得像青石板。青羊宫旁边一个姓张的农夫,白天看见一个干筋瘦骨的老道在田边转了一圈。第二天去田坝时发现昨天还是干巴巴的田地,一晚上就犁得来黑登登、油润润的了。大家感到奇怪,跟着一串牛蹄印理去。顺足印找到了青羊宫老君殿,神龛上的李老君和他胯下的青角板牛,浑身上下还冒着热汗,老君脚上和青角板牛的四只牛腿还沾满泥巴。从此,成都一带就流传下几句民谣,“青羊宫,青羊宫,太上老君坐当中,两根羊儿能治病,神牛耕田显神通。”
宁封丈人
流传于四川灌县青城山。相传古时候洪水泛滥,人们住在高山洞穴里。每到山下取水,又愁没盛水的东西,便用河边湿润泥土做成器具。但它不耐水泡。有回烧野兽吃,泥巴块落进火中,变成硬泥,宁封仿照这种办法做成陶器。黄帝晓得后封他为陶正。有次正架火烧陶,窑顶盖土忽然崩坍,他落人火窟,随火苗冉冉上升,从此火化登仙,得龙骄飞行的法术。黄帝为了打败兴云雾来去如飞的蚩尤,特来青城山拜请宁封。打败蚩尤以后,黄帝留他在身边做大官。他不干,依然回青城山烧制陶器。黄帝便封他为“五岳丈人”,统管三山五岳。百姓称他为“宁封丈人”。
后记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就整体来说,从来有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相伴随,一刻也没有中断过、消失过和湮灭过。如果说,一个民族或国家应该有自己的国学,那么,他的民俗文化才是真正的国学。
目前,中国社会面临着急速变革,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日益尖锐,民俗文化既不能抛弃传统的,又必须面对现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也必然会随之变化,这是历史的必然。提了很长时间的移风易俗,回头再看看很多传统的民俗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不仅仅是形式的没落,更可怕的是民俗中很多美好的东西也被我们遗弃了。
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模式,具有世代世袭的稳定性,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积淀的产物。民俗文化的约定俗成,具有很强的遵从要求和价值规定性,同时又外化为一种行为规范,从思想上给人以某种制约和塑造,被人称为“不成文的习惯法”。从这一意义上看,民俗文化对社会具有一种整合、凝聚与规范功能,可以是社会有效排除干扰,保护文化特色,产生重要的社会控制作用。据有关民俗专家调查,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村民们能和睦相处,就是因为有村民们仍默认和遵守的习惯法、道德规范和民间信仰。这些道德规范和民间信仰,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小至村寨、大至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的加强,起着积极的整合与促进作用。
优良的民俗事象和民俗传统,尤其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些好的礼俗和道德规范,对群体、乃至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整合和促进的作用。
不了解不研究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就不能认识中华民族,不能认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