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共和国历史的细节

发布时间: 2010-04-16 06:51:46 作者:

 共和国历史的细节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34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010080046/9787010080048
条形码:978701008004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由细节构成的国史。与一般大部头、粗线条的国史书不同,《共和国历史的细节》力在挖掘细节,用细节反映共和国六十年的风雨历程。共和国六十年,有太多需要总结的经验和教训,有太多值得铭记的人物和故事。很多事情,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看似清楚,实则模糊。在尽人皆知的重大事件背后,往往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细节。《共和国历史的细节》即选取了共和国历史上五十个重大事件,五十个重要的关节点。可以说,这些事件和关节点,影响着历史,改变着历史,也创造着历史。而这些事件和关节点中的许多细节,曲折生动、真实鲜活,看似微小、意义重大,却由于种种原因,长期隐身于历史的深处,难露真容。开国大典的准备、出兵朝鲜的决策、庐山风波的由来、林彪外逃的内幕、对日索赔的放弃、中美坚冰的消融、改革开放的起步、经济特区的创办……从细节中,往往能够发现许多重大事件的真相,往往能够探寻许多重要人物的内心……。
作者简介 李颖,女,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现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第一研究部三处处长,同时兼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国共关系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党史人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多年从事中共党史研究,有多部党史、国史类著作获得国家级奖项。 参与编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是中央电视台8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杨尚昆》的主要撰人之一,参与中央及中央党史研究室交办的各种文稿及书籍的撰写。 著有《陈独秀与共产国际》(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百年外交纵横》(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决胜东北》(潮出版社2001年版)等书,主编《从一大到十七大》(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共产党八十年重大会议实录》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与毛泽东_起感受历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等书,是大型l6卷本《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史丛书》(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的副主编,在《人民日报》、《中共党史研究》、《史学月刊》等各类报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编辑推荐 《共和国历史的细节》:
开国大典的前一天,被迫请来了搭彩棚的高手。与毛泽东合影,斯大林总要往前挪上一两步。 朝鲜战争爆发,金日成对中国领导人封锁消息。赫鲁晓夫不指名地攻击中国是“好斗的公鸡”。毛泽东批评朱德“隔靴搔痒,未抓到痒处”。五一六通知。“全体举手通过,一字未改”。刘少奇请求“和妻子儿女去延安或老家种地”。美国大使一把拉住雷阳的翻译,用波兰语说……江青大哭大闹,说毛泽东是被邓小平气死的。华国锋到李先念家,对他说:我可能已被跟踪……胡耀邦审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万里主政安徽,看了农民之苦,泪流满面。 全国平反纠正约300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邓小平说:“深圳,就叫特区吧!”江泽民强调西部大开发,在开发前加了个“大”字“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该结束这个谈判了。”“嫦娥一号”,实现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
目录
细节一 开国大典
细节二 毛泽东首次访苏
细节三 苏联援华“156项”
细节四 和平解放西藏
细节五 抗美援朝
细节六 土地改革
细节七 镇压反革命
细节八“三反”运动
细节九 三大改造
细节十 初露锋芒日内瓦
细节十一 万隆走出“一边倒”
细节十二 中共八大的探索
细节十三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
细节十四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细节十五 炮击金门
细节十六 “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
缨节十七 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
缀节十八 庐山风渡
细节十九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细节二十 中苏大论战
细节二十一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细节二十二 刘少奇冤案
细节二十三 二月抗争
细节二十四 珍宝岛边境自卫反击战
细节二十五 林彪集团的覆灭
细节二十六 打开中美关系大门
细节二十七 重返联合国
细节二十八 正式放弃对日索赔
细节二十九 天安门事件
细节三十 粉碎“四人帮”
细节三十一 真理标准大讨论
细节三十二 伟大转折
细节三十三 安徽农村改革
细节三十四 平反冤假错案
细节三十五 中美建交
细节三十六 创办经济特区
纲节三十七 百万大裁军
细节三十八 “863计划”
细节三十九 1988年的抢购风潮
细节四十 1989年的政治风波
细节四十一 戈尔巴乔夫访华
细节四十二 邓小平南方谈话
细节四十三 抗洪抢险
细节四十四 西部大开发
细节四十五 港澳回归
细节四十六 中国入世
细节四十七 “非典”事件
细节四十八 汶川地震
细节四十九 北京奥运
细节五十 飞天中国
主要参考书目
……
文摘 插图:




细节一开国大典
关于新中国国名的讨论
为了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这个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的诞生,中共中央拟于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中共中央对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十分重视。1949年7月1日纪念党的第二十八个生日后,就成立了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彭真、林伯渠、聂荣臻、李维汉任副主任。经过充分讨论研究,拟定开国大典由三大议程组成: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三,人民群众游行。
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充满了极其民主而和谐的气氛。从《共同纲领》、政府组成,到国名、国旗、国歌、国徽,无不是经过反复的讨论,按会议程序表决通过的。
新政协筹备会组织条例中原本提出的是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直到最后一天的讨论,清华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张奚若提出置疑。他说,他和几位老先生都觉得这名字太长,不如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好。有了“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何况,“民主”一词democracy来希腊字,原义与“人民”相同。于是,经过层层讨论和表决,终于采纳了这个提议,确定新中国的国名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不能简称“中华民国”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因为政协筹备会第三小组在起草《共同纲领》时,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华民国)”的表述方式。周恩来对此作过解释,说主要是考虑到“中华民国”已经叫了38年,一下子,怕有人不能接受。
对“中华民国”这一简称的使用,大家有不同看法。考虑到这个问题的敏感性,周恩来和林伯渠极为慎重,联名设午宴邀请30位辛亥革命时期的前辈征求意见。这些都是追随过孙中山先生的老人。反复交换意见以后,大家终于取得了一致的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中华民国只能代表旧民主主义,二者不能混淆,因此不能用其作简称。
这样,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所有大会文件中,统统去掉了。“(简称中华民国)”几个字。
整修天安门广场
在开国大典筹委会确定的三项议程中,无论哪一项,首要的问题都是选定场地。最初选择场地时,曾考虑到天安门广场和西苑
……
读书人网 >历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