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19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50385345X
条形码:978750385345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系列实用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旅游景观美学》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共分10章,分别为导论,美学基础,旅游审美心理,山岳景观审美,水体景观审美,生物、气候、特异景观审美,中国古建筑景观审美,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审美,中国古代雕塑景观审美,中国画、碑刻及楹联景观审美。全书体系完整,各章设有本章概要、学习目标、关键性术语、知识窗、思考题、经验性训练、本章推荐阅读书目等栏目。《旅游景观美学》特色在于,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各章最后一节都设有景观实例欣赏,这对于理解和掌握该章内容会有很大帮助。《旅游景观美学》既可以作为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旅游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还可以作为相关业务人员、普通旅游者了解景观、认识景观的参考书。
编辑推荐 《旅游景观美学》是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一本旅游教材书。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导论
1.1 旅游景观美学
1.1.1 旅游景观美学的概念
1.1.2 旅游景观美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2 旅游景观
1.2.1 旅游景观的概念
1.2.2 旅游景观的构成及特点
1.3 旅游景观美
1.3.1 旅游景观美的特征
1.3.2 旅游景观美的要素
1.4 旅游景观观赏原理
1.4.1 旅游景观观赏的方法
1.4.2 旅游景观观赏的距离
1.4.3 旅游景观观赏的角度
1.4.4 旅游景观观赏的时间
第2章 美学基础
2.1 美感与审美活动
2.1.1 美感的含义
2.1.2 美感的特性
2.1.3 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
2.2 审美存在
2.2.1 自然美
2.2.2 艺术美
2.2.3 形式美
2.3 审美形态
2.3.1 优美与崇高
2.3.2 悲剧与喜剧
2.3.3 荒诞
第3章 旅游审美心理
3.1 审美心理要素
3.1.1 审美感知
3.1.2 审美想象
3.1.3 审美情感
3.1.4 审美理解
3.2 旅游审美动因
3.2.1 旅游审美需要
3.2.2 旅游审美目标
3.2.3 旅游审美动机
3.3 旅游景观审美的心理过
3.3.1 旅游审美潜能的介入
3.3.2 旅游审美心境的形成
3.3.3 旅游审美意识的调动
3.3.4 旅游审美心理场的建立
3.4 旅游审美能力培养
3.4.1 旅游审美能力
3.4.2 审美感受力培养
3.4.3 审美想象力培养
3.4.4 审美理解力培养
3.5 中西方审美心理差异
3.5.1 重理性与重实用
3.5.2 对美与善关系的不同认识
3.5.3 重写实与重写意
第4章 山岳景观审美
4.1 山岳景观类型
4.1.1 花岗岩地貌景观
4.1.2 变质岩地貌景观
4.1.3 砂岩峰林地貌景观
4.1.4 丹霞地貌景观
4.1.5 岩溶洞穴景观
4.2 山岳景观文化
4.2.1 岳神话文化
4.2.2 山岳民间传说
4.2.3 山岳信仰圣地
4.2.4 岳历史名胜遗迹
4.3 山岳景观审美特征
4.3.1 形象美
4.3.2 色彩美
4.3.3 动态美
4.4 山岳景观实例欣赏
4.4.1 泰山景观欣赏
4.4.2 黄山景观欣赏
第5章 水体景观审美
5.1 水体景观类型
5.1.1 江河溪涧
5.1.2 湖泊水库
5.1.3 飞瀑流泉
5.1.4 冰川景观
5.1.5 风景海域
5.2 水体景观文化
5.2.1 水神话
5.2.2 水精神
5.2.3 水价值
5.2.4 风水术
5.3 水体景观审美特征
5.3.1 形美
5.3.2 声美
5.3.3 影美
5.3.4 色美
5.3.5 光美
5.3.6 味美
5.4 水体景观实例欣赏
5.4.1 杭州西湖美景欣赏
5.4.2 贵州黄果树瀑布欣赏
5.4.3 济南趵突泉欣赏
第6章 生物、气候、特异景观审美
6.1 生物景观审美
6.1.1 生物景观类型
6.1.2 生物景观审美特征
6.2 气候景观审美
6.2.1 气候景观类型
6.2.2 气候景观审美特征
6.3 特异景观审美
6.3.1 蜃景
6.3.2 佛光
6.3.3 极光
6.3.4 日月并升
6.3.5 日食、月食
6.3.6 极昼和极夜
6.4 生物、气候景观实例欣赏
6.4.1 生物景观实例欣赏——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6.4.2 气候景观实例欣赏——江南烟雨
第7章 中国古建筑景观审美
7.1 中国古建筑景观概述
7.1.1 中国古建筑的发展
7.1.2 中国古建筑景观类型
7.1.3 中国古建筑景观术语解释
7.2 中国古建筑的精神文化内涵
7.2.1 中国古建筑反映的宗法礼制
7.2.2 中国古建筑中的象征意蕴
7.3 中国古建筑景观的审美特征
7.3.1 中国古建筑结构审美特征
7.3.2 中国古建筑布局审美特征
7.3.3 中国古建筑装饰审美
7.4 中西方古建筑差异
7.4.1 中西方古建筑形制差异
7.4.2 中西方古建筑构架差异
7.4.3 中西方古建筑装饰差异
7.5 中国古建筑景观实例欣赏
7.5.1 宫殿景观实例欣赏——北京故宫
7.5.2 陵寝景观实例欣赏——北京明十三陵
7.5.3 祭祀性建筑景观实例欣赏——天坛
7.5.4 宗教景观实例欣赏——河北正定隆兴寺
第8章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审美
8.1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8.1.1 中国古典园林的演进
8.1.2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类型
8.2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要素审美
8.2.1 山——园林的骨架
8.2.2 水——园林的血脉
8.2.3 建筑——园林的眼睛
8.2.4 花木——园林的毛发
8.3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组合的艺术手法
8.3.1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基本美学思想及造园原则
8.3.2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组合的艺术手法
8.4 中西方古典园林景观差异
8.4.1 中西方古典园林产生渊源的差异
8.4.2 中西方园林审美特征的差异
8.5 著名古典园林景观实例欣赏
8.5.1 皇家园林景观实例欣赏——颐和园
8.5.2 私家园林景观实例欣赏——豫园拙政园
第9章 中国古代雕塑景观审美
9.1 雕塑欣赏常识
9.1.1 雕塑概念及形式
9.1.2 雕塑的分类及特点
9.1.3 雕塑欣赏的标准和方法
9.2 中国古代雕塑概述
9.2.1 中国古代雕塑发展演变
9.2.2 中国古代雕塑分类
9.3 中国古代雕塑审美特征
9.3.1 线条的美
9.3.2 象征的美
9.3.3 装饰的美
9.3.4 纪念的美
9.3.5 类型化的美
9.4 中西方古代雕塑差异
9.4.1 中西方古代雕塑审美观念的差异
9.4.2 中西方古代雕塑类型的差异
9.4.3 中西方古代雕塑造型手段的差异
9.5 著名旅游区雕塑景观实例欣赏
9.5.1 秦始皇陵兵马俑
9.5.2 霍去病墓石刻
9.5.3 云冈石窟
9.5.4 龙门石窟
9.5.5 莫高窟
第10章 中国画、碑刻及楹联景观审美
10.1 中国画审美
10.1.1 绘画欣赏常识
10.1.2 中国画概述
10.1.3 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10.1.4 中西方传统绘画差异
10.1.5 著名旅游区绘画景观实例欣赏
10.2 碑刻景观审美
10.2.1 碑刻概述
10.2.2 碑刻的审美特点
10.2.3 著名旅游区碑刻景观实例欣赏
10.3 楹联景观审美
10.3.1 楹联概述
10.2 楹联的审美特征
10.3.3 著名旅游区楹联景观实例欣赏
参考文献
……
序言 1845年,托马斯库克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标志着世界旅游业的出现。但是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旅游业,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美。从那时至今,旅游从为少数上层阶层所能享受的活动发展到现今大众旅游和社会旅游时代,仅经历了50多年的时间。在这短短50多年的历程中,世界旅游业发展大大超出世界经济总体发展速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国际旅游人数首次突破8亿人次,全球平均增长率高达5.5%;2006年国际旅游人数达到8.42亿人次,同比增长4.5%,超出了旅游业的发展预期。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每年将有10亿多人出国旅游。旅游不仅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还是影响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一个重要因子。
中国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国,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优势。上下几千年的文明积淀,方圆960万km2的国土,使中国的旅游资源在世界上无与伦比。尽管我国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国正从一个旅游资源大国走向旅游接待大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其强劲的发展势头为世界所关注。2006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13.94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2494万人次,全国旅游外汇收入339.49亿美元,出境旅游总人数为3452.36万人次。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可达2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可达26亿人次以上,出境旅游人数可达1亿人次左右,游客市场总量可达30亿人次左右,居民人均出游可达2次,旅游业总收入可达2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将每年新增直接就业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到2015年,中国旅游直接拉动和间接就业总量将达l亿人左右。
蓬勃发展、无限生机的旅游业,给旅游教育,尤其是高等旅游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旅游管理是工商管理下面的一个小学科,却面向的是大产业,如何使旅游学科做大做强,更好地为旅游产业服务,为21世纪旅游业发展培养所需各类人才,是每一个旅游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做大做强旅游学科,使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步,就必须加大旅游学科建设的力度,其中之一就是要搞好旅游教材的建设。因为,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组织全国部分高校编写“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系列实用规划教材”就是推动旅游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文摘 第1章 导论
1.2 旅游景观
旅游审美活动的进行离不开旅游景观,抛开旅游活动,也就没有所谓的旅游景观。因此,旅游景观是旅游活动发展的概念性产物;旅游景观本身早已有之,只是单纯地以“景观”出现而已。随着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并越来越普及化、大众化,一些“景观”中能够满足旅游者审美需求的部分便成为旅游景观。
1.2.1 旅游景观的概念
“旅游景观”概念的提出是在旅游业全面兴起之后,从根本上来说,是“景观”概念的延伸和细化。为此,有必要先了解“景观”概念的演变及基本含义。
(1)景观
“景观”(landscape)是一个随时间发展演进和学科认识不断深入而内涵、外延逐渐丰富的概念。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学科、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圣经》的旧约全书中,被用来描写所罗门城的瑰丽景色。l6世纪末,“景观”主要被用作绘画艺术的一个专门术语,指自然景色。18世纪,一些园林设计师从追求艺术效果出发,开始采用“景观”一词,园林中的建筑与自然结成的具有审美欣赏意义的客观有机整体被称为景观。景观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已不仅仅局限于自然部分,也包含了人为建造具有观赏意义的景象。到了l9世纪初,近代地理学创始人德国地理学家A.Von.洪堡将
“景观”引入地理学,指出“景观”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形成了以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为对象的景观学。我国对“景观”一词的使用至近代开始出现。从辞源角度看,“景,光也”;“观,谛视也”,即“景”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观”则是主体的欣赏行为。显然,作为客体的景离不可开主体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