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页码:2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45203860/9787545203868
条形码:978754520386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If this is the history of song dynasty
图书品牌:北京磨铁文化
内容简介 《如果这是宋史3:仁宗盛世卷(上)》主要内容包括: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贤相辈出,却无力扭转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却疲于西陲小国的疯狂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党争;经济富裕,却用于供养禄蠹、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力挽颓败的国运、萎靡的民风。堪称北宋鼎盛的仁宗朝,最初的十年却是由一个女人主导。她,本是一个孤苦伶仃的川蜀弱女,一个困窘的小银匠之妻,一个卖唱的歌女;可她,后来居然母仪天下,垂帘听政,登上权力顶峰,差点儿成为宋代的武则天!她幼丧父母,亦无兄无子,凭什么执掌朝政二十余年?她真是“狸猫换太子”中恶毒的后母?抑或是保护幼主、奠基盛世的女强人?
宋仁宗是个很有底蕴的皇帝,有人说,“仁宗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身为皇帝,会做皇帝,这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如果赵匡胤是一条奔流的大江,那么宋仁宗就是一面深不见底的湖水,表面虽然平静,但是湖水深处却暗流涌动。
这是数千年来最风雅的时代,历史的夜空中突然迸发出无数璀璨夺目的明星,他们有着享誉宋代三百余年的名号——天圣进士集团。欧阳修、韩琦、范仲淹、宋庠、宋祁、曾公亮、文彦博、石介、蔡襄、包拯、富弼……,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们不仅闪耀在仁宗一朝,还孵化了英宗、神宗二朝的才俊、伟人,“仁宗养士,三代受益”。
“西北望,射天狼”,党项李元昊一飞冲天,所向披靡,不可阻挡,成为折磨宋人神经的恶狼。西陲无宁日,仓惶起狼烟。荣耀三川口,悲怆好水川……
作者简介 高天流云,本名刘羽权,沈阳人,自由职业,曾出版小说《潘多拉界面》、《血罂粟》。自2008年进入天涯煮酒论史版块后,高天流云名声鹊起,迅速蹿红,成为煮酒人气最旺的“楼主”,迄今为止,尚无人超越。
媒体推荐 郁郁文,满满仓,
生齿繁,兵马壮。
堂堂大宋,纳币分疆。
百年盛乐世,南逃何仓惶,
北顾中原空怅望。
强耶?弱耶?
编辑推荐 《如果这是宋史3》:换一种角度看历史,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宋朝,脆弱的王朝也有强悍的一面。
煮酒论史【第一人】2009年度扛鼎大作,解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配称“仁”的帝王,再现“狸猫换太子”中【最】具知名度的传奇皇帝——宋仁宗。
还原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真实面貌,揭秘他们不为人知的官场生涯。
《如果这是宋史3》绝是《如果这是宋史》的颠峰之作。即使你没有读过《宋史1》到《宋史2》,依然不影响你直接读《宋史3》。
白话正说全本宋朝大历史,全景真实再现那个辉煌而又心酸的“另类”盛世。不一样的全新历史解读,《如果这是宋史》。
郁郁文,满满仓,
生齿繁,兵马壮。
堂堂大宋,纳币分疆。
百年盛乐世,南逃何仓惶,
北顾中原空怅望。
强耶?弱耶?
尽此书章。
专业书评 作者细腻的文笔 缜密的构思
却再现了那远古的奇迹……
北大历史系 梅子仁
天涯煮酒论史板块超一流作品,作者观点手法文采都落落不俗,将枯燥的历史写的引人入胜,并赋予各个历史人物新的、鲜活的形象。
天涯推荐 易宏生
单看起来,《明》很热闹,很有趣,但内里的厚度和古今的通脱与《宋》比起来,就逊色了。本来觉得,《明》的语言很睿智、很现代、很生动、很幽默了,但看过《宋》再回头读,就觉得口味薄了不少。在叙述事件和人物方面,《宋》经纬细腻、点面成辉、逻辑缜密、眼光深邃。语言上风趣但不流于油滑,深沉与轻灵兼而有之,但没有滞涩和轻浮。可以感觉到贯通古今的悟力,史料庞杂繁复但有据有序,引用和表述就普及而言也算得比较严谨了!叙事技巧方面,尽管个别处锋芒毕露,但也算得非常成熟了!
只是这书出得比《明》晚些,所以很多人带着《明》的阅读惯性草草比量,以至于觉得读着不舒服。其实仔细想想,抛开习惯和先入为主的偏见,两套书各自随便挑上100页读下来,看看那套书在你的记忆里,留下的人和事更多、更细、更生动立体,乃至大的历史轮廓和色彩更丰富而且清晰!还有就是那些俏皮叙述。
当当网资深评论员 何应中
这本书简直是精彩绝伦!
自从《明朝那些事儿》红了以后,一大批草根说史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冒出,统统打着《明朝》的旗号,起初以为这本书也不过如此,也是模仿之作,看了以后,拍案叫绝!作者的风格和当年明月很不同,写的更之爽快,以一种淋漓尽致的风格去诠释北宋的历史。如果你喜欢明朝那些儿事,这本书一定不可错过!
卓越亚马逊资深评论员 单若水
《如果这是宋史》堪称白话中的经典!
内容丰富,前后贯穿性强,看过之后久久不肯放手,回味无穷。看来作者可以高枕无忧地继续专研宋史了,因为我觉得这个作者写历史的角度很特别,实实在在才是宋史。
宋史研究员 程 琛
千头万绪的仁宗朝,梳理下来真不容易。
流云兄善于把同样一件事情以不同角度观看得出的迥然不同的观象,读者在其中体验过山车一样的快感,使行文张力十足。我很喜欢。
新浪网推荐 魏 淼
同类的书总免不了相比,可以这样说,当年明月的书消遣性强,流畅的书写至少保证你一天扫一本,而这本则书卷味相当浓郁,文笔生动有趣,但这种有趣比较含蓄,不象明月那样直白煽情肆意渲泻,而是需要你仔细体会,然后会心一笑,所以你恐怕一个星期才可以看完一本,同样的价钱,显然比明月的书那是更值。
比明月更好的一个地方,是本书懂得勾勒每个不同时代的不同氛围,让你能够知道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大体是怎样的,而这在明月的历史叙述中,基本告缺。而我从此书中最大的收益也就在此,一下子入门了宋初纷繁的乱世。之前凭自己,是怎样看也看不透。
至于缺点,如果作者能够对一些小事的史料更加仔细辨析,那就更好看了。
今晚报推荐 舒非珂
这本书的文笔十分优美,不仅详细地写出来大宋历史发展过程,而且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令人百读不厌,在下力捧。
腾讯网推荐 汤加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宋朝能否不姓赵
第二章 天圣手段
第三章 生死两艰难
第四章 三国少年说
第五章 恒河沙数沥明珠
第六章 王钦若之死
第七章 怎样扼杀武则天
第八章 怨恨变毒药
第九章 23年前的狸猫
第十章 蜀川的女儿
第十一章 妈妈,我想你
第十二章 西夏孵化记
第十三章 史上最隆重……离婚
第十四章 举国皆圣贤,皇帝终颓废
第十五章 开封青云路
第十六章 三百年间他第一
第十七章 李元昊的运气
第十八章 宰执功力400年!
第十九章 黑暗前的黎明
第二十章 荣耀三川口
第二十一章 举国思战变茫然
第二十二章 悲怆好水川
第二十三章 绝世胜勇不值钱
……
序言 据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它富足,国家的赋税是唐最强盛时期的2倍、明最强盛时的14倍、清最强盛时的3倍;
民间的生活更是自由而舒畅,店铺都可以摆放到神圣无比的皇宫御街上去,他们的叫卖声,能传进皇宫院。民乐而帝乐,那位皇帝因此而微笑着;
它文明,人才辈出,中华历史上最享盛誉的宰相、名臣遍布其间,最为人所津律乐道的才子佳人们,更是5000年间之最。并且最让人神往的“言者无罪”,这一制度,相传就起源于这时。
但它还有另一面。
收入是11613万两白银,支出却是12034万两,完全入不敷出;开封城百业兴旺,是当时全人类最精彩、最快乐的天堂,中原大地上却盗贼蜂起,接连起义,某些地方民不聊生,帝国不得已进行了第一次改革;所谓的名臣贤相,却不能为国家抵御外侮,为祸北宋百余年的西夏王朝,就兴盛于这时。
一切矛盾又虚妄。
这就是文明、昌盛、富足、传奇的仁宗朝。包罗万象,难言错对,唯一能确定的是,它由一个女人和孩子开创。
文摘 1.与其歌颂生命,不如期待死亡。历史的契机,从来都不是随着哪个高人的诞生而出现的,永远都是哪位权贵死了,才给后来者留下了些许的机遇。
2.不说话决不等同于服从,当丁谓不留任何余地的打压寇准、李迪的时候,冯拯等人的确被这种杀鸡给猴看的场面给镇住了,但那顶多只是恐惧,却不是真正认命的屈服。
3.干脆利落的放翻丁谓,这让人激赏,那么接下来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放翻所有朝臣,并且包括外边的契丹、党项两处大敌,还让他们统统的既爱又恨、既敬又怕,这又是什么样人物呢?
4.这个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么的邪门,往往深想一步,就会发现“常理”所说的话都愚不可及。就比如说刘娥这时的倒行逆施。她为什么要狠一点?刻薄一点?甚至忘恩负义一点?原因就在于她的丈夫对臣子们太好了。
赵恒一边崇敬神仙,一边体贴臣子,花钱花到了麻木。最后连开始时保证“大计有余”的丁谓都害怕了,私下里警告再这么玩,国家经济就要崩溃了。可他却反过来安慰丁谓,别怕,只要我们不乱花钱,谨慎些,就不会到那步田地……可怎样才算“不乱”、“谨慎”,却一点标准都没有,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
那么处在刘娥现在的位置,如果要让这些臣子们衷心地为她服务,能继续赏钱,甚至赏更多的钱吗?那样就会贪得无厌,要起来没完。最后给得少了都会失望,谁是老板谁是打工的彻底颠倒。
何况通过丁谓的事,刘娥也应该看清楚了,所谓的亲信、同党有什么用?该叛变时照样叛变,所以“恩”己经不顶用了,现在需要的是——威。要让这些在宋朝安逸了62年的大臣们重新认清自己的身份,是驴,就得去驮东西。
5.让一位花甲老人、三朝功臣远涉江海,发配万里之外,这是不是一种谋杀呢?不错,目的达到了,而且一切的责任都可以推给奸臣丁谓。尤其是所选的地点之远,更是丁谓的刻毒心肠发作,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刘娥就没有干系了吗?不管当时丁谓有多嚣张,只要她稍微反对一下,那么像李迪被贬的衡州的尺度是不是也有商量?
可是寇准没有这个待遇,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有什么样的敌人,同时铸就他独特的命运。“生当尽欢,死要无憾”,就算被陷害,都痛快淋漓,置之死地!
6.回到这时的公元1023年,死的寇准被开封城拒之门外,可另一个人却再次活着走了进去,重新干起了老本行——帝国宰相。让人羡慕?还是让人嫉妒?都不会,这只是让人们看到了刘娥的另一面,除了惊人的冷酷之外,她还有着绝顶的聪明,她懂得在什么时候、把什么人挤干榨尽,并且还能借此安定
……
后记 两军再次相遇在兔毛川,还是当初王吉、张血战送物资的地方。没办法,这就是府州到麟州的必经之地。老地方、老熟人了,西夏兵一看见宋军的旗帜就立即进入了兴奋状态。
我喜欢,这仗注定了打得轻松、愉快、充实而且简单。因为对面树起了两面大旗,一面是“万胜军”,一面是“虎翼军”。相比之下万胜这两个字更响亮些,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西夏人都知道,这是从东京城里调过来的禁军公子哥,一群软蛋货色。
虎翼军就要小心,那是一群光脚的。都是清边军之类的当地边民,从来心黑手狠杀人不眨眼。很好,目标认准,西夏兵争先恐后地杀向了万胜军,先挑软的捏,迅速砍倒这一片,剩下的就都好对付了。
战斗开始,兔毛川再一次血肉横飞,问题马上就出现了。问题——兔毛川上谁是兔子谁是狼,光用眼睛能分得清吗?西夏大兵们满怀着喜悦、期待的心情抽刀子砍了过去,却突然发现软柿子硬得崩牙,万胜军怎么也啃不动!
这时张亢本人就在军阵之中,一介名不见经传的文官,他正做着宋朝当时所有武将做不出来的事。不是说他有多勇敢,而是说他的智慧。准确地说,此前李元昊给宋军布下的所有陷阱,他都在一一奉还。这时的万胜军军旗就是其中之一。
万胜军其实就是虎翼军,两军的标识对调了。就是要让西夏兵从开始就去啃硬骨头,让战场陷入僵持,双方都对耗掉战力和耐心。直到僵持再僵持,战场上敌我都精疲力尽时,突然间西夏兵就会收到礼物。
一排排的利箭从旁边的山坳里里射了出来,措不及防的西夏骑兵成群地倒了下去,有伏兵!刚刚意识到这一点,埋伏的宋军就冲了过来,要说这时的突击力度有多大,只看是谁在率领。
张。
西北战场上最强的将军从开始就一直在埋伏,眼睁睁地看着友军敌众我寡,苦苦缠斗,为他赢得这用千百条生命换来的决胜良机。
张冲了出去,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来到。当杀戮是种报复时,是怎样的痛快淋漓!当天的兔毛川变得名副其实,突然之间变出了无数只兔子,西夏人跑得那叫个快———扔下了满地的死尸,过后清点超过了2000具。
决胜所用时间很短,西夏兵的本质再次暴露,一旦丧失了人数上的绝对优势感之后,立即就都是逃兵。从始至终,他们都没出现过刘平、任福、武英、王等那样临危不惧,宁死不退的将军。
战后盘点,胜利者无所不胜,在任何方面,宋军都是赢家。获胜之后的张亢更加稳扎稳打,率领全军向麟州继续前进。一路上,他连续修筑了清寨、百胜、中候、建宁、镇川等5座军寨,虽然有些缓慢,可步步为营,时刻都表现出随时决战,复制兔毛川的姿态。不过历史证明,他还是有些嫩。
他没有看透自己的敌人。李元昊真的值得这样重视吗?他在全神戒备、全副武装地逼近,可他的对手,那位西夏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最强大的、最聪明狡诈的皇帝己经……跑路了。
原因就在于再次被骗。
话说麟州城缺水,一般情况下3天就是极限。这个情况李元昊在家族史里能了解到一些,他爷爷就利用过这点。这时宋朝的内奸们更加强调再强调,只要围住了,麟州就注定了是块死地。于是李元昊就围着,连柏子砦、兔毛川连续大败都挺着,老天爷也非常帮忙,这段时间里河北路一滴雨点都没下过。
多么完美,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快整整一个月了。是不是明天去敲城门,里边连应声的人都没有了?可是这一天他习惯性地再次向城头眺望,突然间变得目瞪口呆。
就看见宋朝人非常忙碌,一大群人往城头上挑东西。修筑工事,这是李元昊的第一反应。接下来他就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见宋朝人把一桶一桶的东西倒在了城头上,开始乱抹……该死的,那居然是湿泥!
李元昊暴跳如雷,把那个宋朝的奸细抓来!你不是说麟州城里没水吗?不是都快渴死了吗?可他们居然能拿水和稀泥玩!
你们这些骗子,宋朝没一个是好人。得出这个结论之后,李元昊灰心失望,再没心情玩下去。当天在麟州城下把那个奸细砍头之后,就起兵回国了。
至此河北路麟、府州之战结束,李元昊虎头蛇尾,开战近两个月,以惨败收场,只能灰溜溜地滚回老家,等着下一次机会。
小结一下,宋史由于种种原因,是我们民族总想忘却的一段痛史。太多的失败、太多的屈辱,都成了反面教材,如果不强盛,如果不强硬,我们就会像宋朝那样亡国、甚至灭种。这种反省是对的,只是仔细回顾那段往事,比如这时与西夏开战,宋朝的三川口、好水川,先不提麟、府两州之战,为什么就都走了样呢?
这是个事实,如果不仔细翻阅《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这样的原始资料的话,只看近、现代各位史学大师们的著作,几乎都在一片声地歌颂着李元昊用兵如神,西夏人勇武善战。而宋军低劣、懦弱、幼稚,甚至是弱智……郭遵、王、武英、任福、刘平等人的忠贞苦斗,根本就看不到!
这是怎么回事?
连蒙古人修宋史时都没有抹杀的功绩,为什么会被自己的民族所忘记?一直在强调我们该强盛,该有狼性,却把自己的英雄贬得一无是处。
更不用说张亢、张、王吉等河北路上的英雄。基本上他们都被忽略了,一直都被掖在历史的衣襟里,仿佛让他们见点光,是多么的不相宜。
我只是个初学历史的新人,没有听过讲,没有上过课,所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只不过很想替千年前那些战死沙场,保家为国的先烈们问一句。
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