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页码:1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807514140/9787807514145
条形码:978780751414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海上留声上海老歌纵横谈》讲述了:从音乐家黎锦晖1927年发表《毛毛雨》起到1949年,前后二十余年,有八千余首称之“时代曲”的流行歌曲在上海诞生,算起来平均日产一首了,上海人凭她“奇异的智慧”,创造了世上的奇迹,使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流行歌曲重要发源地。这些优美动人的歌声曾缭绕在车水马龙、万家灯火的申城上空,“从小烟纸店那抹闪着蜜黄灯光的窗口到夜夜欢宵的舞厅歌坛”,曾经喧闹地装饰过一个繁华的时代,上海人曾见证了这流行乐坛上一代海派文化的辉煌。她余韵袅袅,其中不少优秀之作传唱至今,成为华人世界中永恒的“怀旧金曲”。
作者简介 王勇,第一位中德政府联培项目音乐学博士,德国DAAD基金会资助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项目资助学者;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市委宣传部“文艺人才”基金资助学者;上海市第十届青联委员;上海儿童基金会爱心大使;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事业发展部顾问。目前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艺术管理系副系主任。同时也是上海观众、听众熟悉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近4年间,发表专著3部、各类文论三十余篇,共计近百万字,完成教育部、上海市共6项科研项目。博士论文《一位新文化斗士走上音乐学之路的“足迹”考析》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第五届全国高校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博士二等奖。同时致力于高雅音乐文化的普及,开办各类音乐欣赏讲座愈百场,主持讲解各类音乐会八十余场。所主讲的“星期广播音乐会”获得全国十佳音乐广播节目主持人栏目奖。
媒体推荐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大量“上海老歌”被认为是“黄色歌曲”,在中国大陆上销声匿迹。好在上海人念念不忘自己的历史,不少人家里还珍藏着当时的唱片,不少老歌还深藏在老年人的脑中和口中。
如今,我们已经为她掸去了历史的尘埃,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份遗产,我们重又想起老歌唱起了老歌。
——钱乃荣
而今时行集体记忆,往日的老厂房、老洋房、老弄堂、老街、老巷,都纷纷整旧如旧,高调转身亮相,学术上称为活化。但总觉得,历史是不可复制、不适修补的。因为我们的记忆,主观意愿十分固执,除非你没有经历,否则,那曾经如此感动和犹新记忆,是不允许其轻易变质的。
犹如一曲《何日君再来》,我们不企回答,只是在心里默默诵吟着那熟悉的旋律,宛如在呼唤自己已逝的时光。当年演唱者的身躯与谱写它们的双手,早已化为尘土。但它的旋律和歌喉,已被我们供奉在记忆中最深的角落……
——程乃珊
编辑推荐 《海上留声上海老歌纵横谈》为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
自序
第一章 中国流行歌曲的启蒙——学堂乐歌
第二章 中国流行音乐的鼻祖——黎锦晖以及“明月社”
第一节 黎锦晖其人
第二节 中国流行音乐的摇篮——明月社
第三节 黎氏三朵花
第一代明月之星——黎明晖
标准美人明月来——徐来
明月甜姐茉莉心——黎莉莉
第四节 明月社的其他主要演员
天王名红颜命一薛玲仙
歌舞青春兄妹情——严斐
出名门入大家——黎明健
满场飞音一世戏——张帆
第三章 上海的唱片工业与唱片文化
第一节 上海唱片业的发端与世界唱片业的格局
第二节 旧上海三大唱片公司
第三节 华人唱片第一人——周璇
第四节 俊朗小生桃花郎——严华
第五节 上海唱片业的金牌词曲作者
黄埔出身黎派大家——黎锦光
青年才俊一代歌仙——陈歌辛
多才多艺歌坛票友——严个凡
一门锦绣佳作频传——严折西
天赋乐感沪港留声——李厚襄
指挥创作多面全才——黄贻钧
歌坛名家戏曲大师——刘如曾
第六节 与唱片公司合作的左翼音乐家
百代掌门曲为心声-_任光
天涯四季乐坛领袖——贺绿汀
渔光之母巾帼英豪——安娥
左翼先驱国歌之父——聂耳
第七节 学院派出身的唱片歌者
学艺哈佛音专泰斗——周淑安
美声歌后响遏行云——喻宜萱
桃李天下中国夜莺——周小燕
名门闺秀闪耀天府——郎毓秀
第四章 电台媒体对于流行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助推力
第一节 早期播音电台的蓬勃兴起
第二节 海上广播歌唱皇后——白虹
第三节 “大同”出道玫瑰银嗓——姚莉
第四节 唱作俱佳英年早逝——姚敏
第五节 后期电台歌手——逸敏、梁萍
歌坛“小姚莉”——遗敏
全能女中音——梁萍
第五章 歌为影增色影为歌添彩——老上海的电影音乐
第一节 电影音乐概述
第二节 渔光美人王——王人美
第三节 秋水照伊人——龚秋霞
第四节 双面夜来香——李香兰
第五节 桃李艳妖姬——白光
第六节 三笑送京娘——李丽华
第七节 为影而歌声形辉映之“三陈”
童星风范真才女——陈娟娟
孤岛影后美云裳——陈云裳
南国乳燕小悲旦——陈燕燕
第八节 影帝影后们的跨界作品
电影皇后化蝶舞——胡蝶
人生如戏奇公子-一赵丹
古装美人小女伶一袁美云
东方笑星瘦皮猴——韩兰根
第六章 花都艳舞海上烟云——大上海的歌舞厅
第一节 “远东第一乐府”的由来
第二节 香格里拉之花腔美声——欧阳飞莺
第三节 仙乐斯头牌鼻音歌后——吴莺音
第四节 40年代后期的驻唱歌星
驻唱女王——张露
花腔高音——云云
上海小姐——张伊雯
东方爵士——黄飞然
第七章 上海老歌的历史意义
后记
……
序言 从音乐家黎锦晖1927年发表《毛毛雨》起到1949年,前后二十余年,有八千余首称之“时代曲”的流行歌曲在上海诞生,算起来平均日产一首了,上海人凭她“奇异的智慧”,创造了世上的奇迹,使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流行歌曲重要发源地。这些优美动人的歌声曾缭绕在车水马龙、万家灯火的申城上空, “从小烟纸店那抹闪着蜜黄灯光的窗口到夜夜欢宵的舞厅歌坛”,曾经喧闹地装饰过一个繁华的时代,上海人曾见证了这流行乐坛上一代海派文化的辉煌。她余韵袅袅,其中不少优秀之作传唱至今,成为华人世界中永恒的“怀旧金曲”。
然而在后来的30年间,除了其中的一些左翼歌曲之外,大量“上海老歌”被认为是“黄色歌曲”,在中国大陆上销声匿迹。好在上海人念念不忘自己的历史,不少人家里还珍藏着当时的唱片,不少老歌还深藏在老年人的脑中和口中,中国唱片上海公司躲过了“砸烂”的岁月,在版库中还庆幸保存着数千面“上海老歌”唱片的金属模版。新世纪伊始,笔者曾在一篇论文中提到: “如今,我们已经为她掸去了历史的尘埃,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份遗产,我们重又想起老歌唱起了老歌。但是,我们现在要做些什么?到什么时候,我们能再次听到上海产的新歌,重新拾回海派流行歌的青春呢?”。
文摘 插图:

其二,中国人也需要民族旋律的学堂乐歌。尽管许多乐歌作者都认为,当时受尽列强欺凌的中国,需要的是那种特别能够振奋民族精神的旋律,而中国传统音乐中,这样的内容太少,但还是有一些耳熟能详的中国旋律被填词演唱,例如用《老六板》、《茉莉花》、《孟姜女》等填词的乐歌。此外,尝试自己谱曲也在积极探索之中,能够自己创作出符合歌词意境的曲调,当然是每个乐歌作者共同的心愿,然而由于作曲到底是一门较复杂的技术,不经过专业学习,很难有所突破,所以留下的传世之作十分有限,例如沈心工的《黄河》、李叔同的《春游》,实属凤毛麟角。
1912年,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壬子学制),将“学堂”的称呼改为“学校”;1922年公布的“壬戌学制”,将“乐歌”课改为“音乐”课;1935年教育部编定了《小学音乐教材》,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中小学校音乐教育基本走上了轨道。从音乐上看,自沈心工1904年初编《学校唱歌集》,到1927年丰子恺主编《中文名歌五十首》,再到1936年教育部的《中学音乐教材》,都有着“选曲填词的风尚、文白兼用的诗歌语言和以西洋模式为主的音乐风格”。也就是说,学堂乐歌的产生与流传,奠定了中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格局。
后记 认真算来,我关注上海老歌已经有21年了。记得那年我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一年级,第一篇学期论文是要求整理一位音乐家的年谱,我选择了黎锦晖先生。或许,这就冥冥中安排了一个开端。
为什么要选择写黎锦晖,这是因为我和他老人家是有些渊源的。我从小生活在王人艺、邓宗珩夫妇家里,我喊他们公公、婆婆。王人艺先生的妹妹是大名鼎鼎的王人美,她常住北京,难得来上海,每次都会带些小玩具给我,非常随和,尽管那时她已经很久不再出演电影,但我见到她,总是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或许这就是明星的光环。人艺兄妹从小跟随黎锦晖先生闯荡天下,按辈分应该是师生之情的,不过黎锦晖的妹妹嫁给了王人艺的长兄,于是他们就成为了平辈的亲戚。我出生的时候,黎锦晖先生已经过世,不过黎太太梁惠芳女士却是经常来家里小坐,还有黎锦光夫妻。在他们的眼里,黎锦晖是位大好人,和教科书里写的黄色音乐的鼻祖判若两人,所以这激起了我去研究黎氏及其音乐的兴趣。谁知道,入门之后,发现大有乾坤,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