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6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61757727/9787561757727
条形码:978756175772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2辑
内容简介 《我的写作生涯:戴厚英文学作品精选》内容简介:我国高校七七级的学生,集中了许多因为“文革”爆发、停止高考而被积压了十年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一批真正热爱文学、又长期颠沛于社会底层的“知青”,他们接触社会的程度,远非“文革”前的和以后的学生所能相比。而在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中就有那么一些代表人物:孙、赵丽宏、王小鹰、陈保平、陈丹燕……
这套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二辑中,把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集中在一起,更全面地展示出华东师大作家群的力量,华东师大中文系师生以至其他高校的师生,可能会从中继续受到感染和激励。
本分册收录的是戴厚英的一些精选作品。
作者简介 戴厚英,女,安徽颍上人。生于1938年3月,1956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历任上海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组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6年8月25日在上海寓所不幸被害。
著有长篇小说《人啊,人!》、《诗人之死》、《谷中的足音》、《往事难忘》,中短篇小说集《锁链,是柔软的》,散文集《戴厚英随笔》等。《人啊,人!》为载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著名作品。
编辑推荐 《我的写作生涯:戴厚英文学作品精选》:戴厚英在文坛上是个是非人物,她的小说创作,特别是那本打头炮的《人啊,人!》,曾激起阵阵波涛,也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的一道风景线。厚英的遭遇,不但关涉她个人的命运,而且也是时代思潮的反映,这里自然有人事关系,但更主要的还是改革开放之初乍暖还寒时节的气候使然。她的这些遭遇在她的散文和回忆录中都有所记载,而且是带着深情的笔触写下来的。正因为这些文章是她用自己的激情写成,所以也就成为她写得最好的散文。我们将这类散文和回忆录的相关部分结集在一起,出了一本有关她写作生涯的专题性集子。
《我的写作生涯:戴厚英文学作品精选》分为三辑:第一辑主要反映作者的生存状态,让读者了解她是在怎样的状态下写作的;第二辑结集了作者谈自己文学观念的几篇文章以及一些相关的序跋,这些文学见解在现在的一些青年读者看来,也许已是相当保守的了,但在当时却引起轩然大波,是批判的靶子,特别是《人啊,人!》后记中所说的那些观点;第三辑则反映了作者因作品受批判而带来的人生际遇,和她的不屈的挣扎,虽然这些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回顾所来径,还是很有教益的。
一人世界阔、面对真实的自己、伊兹事之可乐、安分守己、选择寂寞、悬空的十字路口、任性斋、我不是女权主义者、很少想到自己是女人、畸零读书人、书的蛊惑、结缘雪窦寺、宿缘、风雨情怀、《人啊,人!》后记、《诗人之死》后记、《锁链,是柔软的》序、《空中的足音》后记、人,一本有趣而难读的书、文学观念的背叛和皈依。
目录
前言 吴中杰
第一辑◎一人世界阔
一人世界阔
面对真实的自己
伊兹事之可乐
安分守己
选择寂寞
悬空的十字路口
任性斋
我不是女权主义者
很少想到自己是女人
畸零读书人
书的蛊惑
结缘雪窦寺
宿缘
风雨情怀
第二辑◎我的文学观
《人啊,人!》后记
《诗人之死》后记
《锁链,是柔软的》序
《空中的足音》后记
人,一本有趣而难读的书
文学观念的背叛和皈依
《人啊,人!》及其他
文学创作要有个性
说梦
《人啊,人!》法译本序
文学是我生命的呐喊
它改变了我的命运
忍不住,自白
我写小品文
给宁波耶子的一封信
慢慢熬吧!
第三辑◎陷落和突围
性格命运我的故事(节选)
做人作文我的故事(节选)
公开的汇报
第一次当“外宾”
得罪了,马汉茂
致马丁先生
附录◎坎坷的人生道路吴中杰
……
序言 1995年本社出版了一套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丛书,均为散文。这是副总编阮光页提出的选题。阮光页原是中文系七七级的学生。他的那个年级的校友中,正拥有孙、赵丽宏、王小鹰、陈保平和陈丹燕等5位作家。他们在求学时就写了一些作品,其中孙、赵丽宏、王小鹰更早崭露头角,在进校前已发表了很不错的小说、诗歌和散文,如几丛鲜艳的花枝,摇曳在那时还显得荒芜的文学园地上,相当引人注意。他们毕业后,十余年中,仍是新作不断,仍是一派方兴未艾的样子。1994年,作为编辑和同学的阮光页忽然想到:何不让他们各自编一本散文近作,集中推出,以形成一种景观呢?继而想到五六级的戴厚英、五七级的沙叶新等人,更是久负盛名的作家。一时虽不及细想,但已产生了“华东师大作家群”的概念,而决定先限于“校友”范围,来着手编辑、出版这套丛书。但戴厚英一本集子,刚与其他出版社签约,只得暂付阙如。这套丛书推出以后,上海文学界以至社会上的不少人,很快认可了这个“华东师大作家群”,师大因而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相当引人注目。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无人察觉,特地指出,冠以名称,可能一直会悄然无闻;而一旦命名,提醒了公众,大家会觉得十分自然,一点不觉得异样。接下来,编者就更“名正言顺”地来充实这个概念,在这套丛书里增加了比沙叶新更年长的鲁光,增加了也是七七级的周佩红,增加了比七七级还要年轻些的李其纲和徐芳,一起编为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丛书精选版,亦称第一辑,于2001年华东师大50周年校庆之际出版。让人万分痛惜的是戴厚英数年前不幸被暴徒杀害,而唯一的亲人女儿远在国外,当时找不到版权代理人,仍无法加入她的作品。
现在,我们又编了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去掉了“校友”两字,而算作第二辑。入选者不再限于校友,作品也不再限于散文。其中,戴厚英的一本,是通过复旦大学吴中杰教授联系上了她女儿作为版权代理人,并请吴教授编选和作序。六二级的王晓玉是本校教授,八一级的格非毕业后留校任教至2001年,后赴清华大学任教授。前两次编选时因我们拘泥于校友范围,没有请他们参加,现在弥补了这个缺憾。先后毕业离校工作的戴舫、李洱、摩罗、殷健灵,是这次才请他们加入的;朱晓琳虽不是本校毕业,然1997年就到本校任教了。我们觉得这第二辑里的作品,由于不拘体裁,不问作者是否成了校友,更显得多姿多彩,可能更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高校中文系的学生,按照规范的培养目标,是语言和文学的理论人才,而非作家。但我心里总是稍有疑问,觉得不能说得过死。现代社会的知识者分工很细,文学理论和批评,与文学创作,确有相对独立的位置、价值和意义,可以各司其职。学校的教学内容和环境,也确实主要适合于作理论研究和相关的学术训练,而作家却要得力于社会实际生活的浸润和个人艺术创作的天赋,非课堂和书本可以造就。但是,从事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人,与从事其他专业如历史、哲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专业的人有所不同。他既要有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如理论思辨能力等,又不应只有那种素养;因为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饱含人的情感的、好多地方难以仅仅用逻辑思维和冷静的理性来解释的文学作品,所以他要同作家一样懂得人的心灵,一样善于感悟人的情感,一样敏于体验现实的人生,并且要略有一点情感抒发、形象描绘等文学表达能力和习性。如果一个文学理论人才,一生只知孜孜君乞石乞,皓首穷“经”,在理论概念和推理中打转,于实际人生、人情、人性,漠然无所感受,难有会心,甚至对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缺乏阅读的渴望和鉴赏的兴味,那是有点可悲的,他实际上还徘徊在文学的堂奥之外。朱光潜曾说:“现在有些人放弃亲自接触过和感受过的事物不管,而去追问什么是美的本质这个极端抽象的概念,我敢说他们会永远抓不着'美的本质'。”他不客气地嘲笑一位美学理论文章的作者,竟然会“丝毫不用一点具体形象,丝毫不流露一点情感”。研究美学不应如此,研究与美学关系极为密切的文学理论当然也不应如此。五四初期发表、出版了一系列影响甚大的文学批评文章和文学理论书籍的沈雁冰,到1927年下半年,同时进行小说和散文创作了,并逐渐成为小说巨匠。他后来之所以同时从事创作,其中一个原因,就因为他觉得如果只是评论别人,自己不创作,难免要遭人议论。我们今天或者会认为他大可不必有这种想法,但我感到这无意中反映出真正的文学家的心态和对于文学的真知。文学创作毕竟是文学的根本。鲁迅也是先写文学论文,尔后主要从事创作的。有些以文学的理论、批评和学术研究闻名的学者,则在搞理论和研究之前,曾写过很出色的小说和诗,如我校已故的施蛰存老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我们过去听他的谈吐,现在看他留存的文字,都会深深感到理论和创作,在他那里几乎是分不开的。还有许多知名的学者和理论家,也相类似,只不过其中有的人过去的创作,现已不大为人知道罢了。高校的学生中能够出现作家,不必说是学校里教学的成功,却是很值得庆幸的好事。他们的存在,会给周围众多的致力于理论研究和批评的学生以生动的启示,启示他们不忘文学的根本,懂得文学的真谛,从而使他们写出来的理论文章,不至于与文学相隔离,真正能给读者和作家以启发。
那么,为什么华东师大会出现作家群,尤其会在七七级比较集中地出现呢?以我的浅见,从共性上说,我国高校七七级的学生,集中了许多因为“文革”爆发、停止高考而被积压了十年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一批真正热爱文学、又长期颠沛于社会底层的“知青”,他们接触社会的程度,远非“文革”前的和以后的学生所能相比。从特殊性上说,是因为华东师大中文系的七七级,从一年级起就形成了一种文学创作的氛围。这“氛围”两个字,非常重要。对于学生的个体来说,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于学生的群体来说,氛围是最好的向导,最强大的推动力,最有魅力的“首席教授”。当时,赵丽宏、孙颞、王小鹰三人,实际上已可称为作家。他们与同学们朝夕相处。大家耳闻目睹他们的言谈、文章,不禁产生“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予乃不能是”的争胜之心。何况他们三人,待人诚恳热情,乐于“指点”,而毫不自视特殊,拒人门外。这样,原来就热爱文学的许多同学的心里,升腾起创作的欲望,又从他们身上依稀体悟到在课堂上书本里得不到的某种创作的“门径”,同时发现了自己本有的创作的潜能,也写起东西来了。例如陈丹燕,就是在这种氛围里培育出来的后起之秀,现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又如周佩红,是在这期间打下根基,而于毕业后起步,写出了许多相当优秀的散文。还有这次加入的戴舫,也是七七级学生,他本专注于黑格尔美学和一些文艺理论的研读,在这种氛围下,最后也写起小说来。毕业后,他赴美国求学并获博士学位,在大学教比较文学和古汉语课程,但一直保持着在“七七级”形成的习性,在繁忙的教学之余,用中、英文写出了很多小说和电视剧本,至今乐此不疲,作品斐然可观。
现在这套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二辑中,除戴舫外,都不是七七级的,比较分散。他们毕业有先后,成名有迟早,名声也有大小,但都是出类拔萃的。现在我们把他们另行集中在一起,是想更全面地展示出华东师大作家群的力量,并觉得现在的华东师大中文系师生以至其他高校的师生,可能会从中继续受到感染和激励。我们期望也许有一天,在华东师大或其他高校的中文系,会形成一个新的作家群。
文摘 第二辑◎我的文学观
慢慢熬吧!
记不清多少年没进过剧场了。在“样板戏”风行之后,我看过的“非样板戏”是屈指可数的:《肮脏的手》、《假如我是真的》、《母亲的心》。自从搬到这里来住,就一个戏也不曾看过了。差不多成了乡下人,习惯于把到市区叫“去上海”,那感觉真有千里之遥。有时想去看个戏,一想到在车上摇晃那么长时间,还要被挤、被踩,被迫观看各种各样的相骂戏,便再也迈不开脚步了。
不看戏又有什么关系?现在不读书不看报也能过,而且过得更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南北与西东,这是当前最稳妥的生活方式。社会真的向前发展了。
可是,编辑先生来约稿,偏偏叫我谈戏剧的出路问题!我推辞,他们说,当前文学和戏剧不是有相似的状况吗?你就从这相似之处谈起,有啥说啥,拉杂谈来,不拘形式便了。
于是,我决定没话找话
整个民族文化都面临危机,文学和戏剧的困境不过是这种危机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一种表现,一种反映罢了。
文学艺术的发展,像地里的庄稼一样,需要适宜的气候、土壤和种子。这三方面的条件不具备,便会出现危机。
先说气候吧。
文学艺术发展的气候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在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政治气候决定着文学艺术的生命。
不可否认,在“四人帮”粉碎以后的最初几年里,政治气候比较宽松,对文学艺术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那时,当权者、作家艺术家和广大的群众在政治上有一个共同的需要,即清算文化大革命和极左路线,争取国家和人民从一场浩劫中尽快复苏。那时,作家写得起劲,群众看得起劲,当权者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宽容。于是乎有“新时期文学”和“新时期艺术”之说。
一个错觉也在“新时期”产生了,以为从此以后文学艺术只有春天没有冬天了。然而十年一轮转,一年仍有四季,又经历几度严寒几度秋,人们渐渐地发现,各种利益集团在政治上的一致是暂时的,分歧却带有永久性。事实上,文学艺术尽管冲破了一个又一个禁区,它作为某种政治的宣传工具的命运却没有根本上改变,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作家艺术家企图完全挣脱脖子上的枷锁,可是悬在头上的却是带刺的桂冠。“批判”不再像“新时期”以前那么频繁和严酷,但“引导”却比以前更为细致和有劲。坚硬的枷锁变成柔软的锁链,柔软的锁链却更难挣脱。
于是,作家艺术家刚刚炽热起来的胸膛冷却了下来,有没有必要再自讨无趣?
与此同时,各种各样西方文艺思潮被介绍到中国来,使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