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科技文献出版社
页码:33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502362207/9787502362201
条形码:978750236220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三部六病医学流派丛书
内容简介 《伤寒论阐释》讲述了:“三部六病学说”是当代著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在研究《伤寒论》的基础上,总结提出的以三部六病诊疗体系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该学说将人体划分为表、半表半里、里三部,根据阴阳不同属性,每部分别划分为阳性病及其系列阳性症候群和阴性病及其系列阴性症侯群,每部分阴阳,表、半表半里、里三部辨出六病,即三部六病,形成统括表里内外定位、阴阳寒热定性的辨证体系,体现了刘绍武先生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继承与创新。刘绍武先生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行医七十余年,一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在业界积极倡导中医三部六病学说。近三十年来,习用者益广,推崇者益众,既有医院的高年资临床医师,又有大批高等医学院校的学子,有拜师亲授者,有仰慕私淑者,以学说立业者多百人之众,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三部六病医学流派。为使这一学说得以更广泛的应用传播,现编辑出版三部六病医学流派丛书,以期丰富繁荣当代中医药学术发展。
目录
上篇《伤寒论》条文阐释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八、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九、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十、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下篇《伤寒论》研究概述
一、《伤寒论》的时代背景
(一)建安年间的疫情
(二)建安年间的文学特点
(三)三国时代社会特征
二、<伤寒论>的医学成就
(一)开创系统方剂学
(二)肇基辨证论治
三、<伤寒论>的著述与文体特征
(一)关于张仲景的著述问题
(二)王叔和与《伤寒杂病论》
(三)从汉至宋《伤寒论》版本的流传
四、《伤寒论》评释简述
(一)对张仲景与《伤寒论》的评述
(二)对《伤寒论》的注释要略
(三)历代医家关于“经”的解释
(四)论“六经”当为六病
附:《伤寒论》学习、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立纲
(二)归类
(三)正误
(四)补缺
跋
……
文摘 上篇《伤寒论》条文阐释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阐释:太阳病所表现的症状,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恶寒有怕冷的感觉。本条为啥不直接说是“太阳病、脉浮……而恶寒,而要加上“之为”二字呢?比如,同名同姓的人很多,各有各的样子,必须从相貌上分出来,病也是这样,所以要用“之为”二字来表现。它表现出来的病不是名称,而是症状,这样“之为”可解释“表现”的意思。表现的症状如下:头项强痛,脉浮,恶寒。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啥阳性病会出现浮脉。浮脉乃是轻按有力,越按越小。阳性病是热证,热则膨胀,热气向外走,也就是向脉外,向上走。表部一膨胀,脉管也膨胀,就会出现浮脉。太阳病发病的重点在头和项,出现的症状就是头项强痛。头项强痛是怎么来的呢?太阳病是热性病,它的特征为发热的同时有恶寒,太阳病的发热特征应是“发热、恶寒”,这是认识太阳病的重点,恶寒就会收缩,收缩就形成头项强硬。另外,条文上没有肺部的症状,在这儿要加上,为什么呢?因为肺与皮毛相表里,表病要影响到肺部引起咳喘,外感也会影响肺部的,因此要加上咳喘的症状,才使太阳病的纲领证更为完善。太阳病是热性病,它的特征为发热的同时有恶寒,也是认识太阳病的重点。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阐释:这条和第12条是相应的,第12条就是解释这条的。这条是假太阳病,从发热来看像太阳病,而从汗出、脉缓来看就不像太阳病。从桂枝汤证的三个特征来看:(1)时发热;(2)有汗证;(3)脉缓。与太阳病有明显区别。
太阳病一直发热,太阳病是无汗证,脉象是脉浮或紧。这个发热易与太阳病混起来。根据第54条桂枝汤发热的状态,是“时发热”,而太阳病的发热是一直发热。其特征是“发热、恶寒”,说明不是属太阳病的热,这个热是正热,不是热邪。太阳病的热是热邪。这里的热是真阳外越的现象,既然是真阳外越,那么这个热应当收回来。其本质是阳不足:一是应当用热药补起来,故用桂枝汤;二是阴液不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因汗泄阳也就不足了,阴液不能跑了,把汗止住,把阴平了,阳才能收回,因此,用桂枝汤扶阴、扶阳。太阳病是无汗证,肌肉、血管都要收缩。脉的收缩,所以脉现浮紧。本条是汗出,脉管就松开了,脉就成了松缓的现象,出现缓脉。因桂枝证与太阳病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第12条说的好,“桂枝汤主之”。由于太阳病无汗的原因,所以,要另出病名,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