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老外的中国缘(中文版)

发布时间: 2010-04-17 04:23:27 作者:

 老外的中国缘(中文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页码:200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7510406773/9787510406775
条形码:978751040677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外文化交流系列

内容简介 《老外的中国缘(中文版)》是继《老外的中国情结》和《老外的中国梦》之后推出的第三《老外的中国缘(中文版)》。书中的17位人士和前面两《老外的中国缘(中文版)》的被采访者一样都是与中国有缘、并珍惜这种缘分的人。在书中他们讲述了许多自己与中国、与中国人的故事,为“缘”这个古老而又历久长新的词汇做了最具体直观的注解。多少年来,他们已经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他们中有的人长住,有的人会暂时或较长时间地离开,但他们都不会忘记这里是他们的第二故乡,不会忘记在这里有缘相识相知的中国“亲人”。他们的故事和心路历程,也让我们对“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动。
作者简介 绿杨,本名杨珍,高级记者,长期从事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工作,供职于日文版《人民中国》杂志社,写过不少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现状的文章,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好评。这些文章有的编辑成书,有的获奖。近年来他开始关注外国人在中国的生存状态,曾担当《老外的中国情结》、《老外的中国梦》等书的主要撰稿人。
编辑推荐 《老外的中国缘(中文版)》:翻开它,去寻找妙不可言的“缘”,珍惜它,用心去感受相遇的“缘分”。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与你相遇是如此奇妙的一件事,万千世界,能够在那个时候,透过芸芸众生相遇。
我问: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那么究竟又是多少次的回眸化作今日的相见呢?
佛笑不作答……
目录
想起了马海德
阳光小子
泉在两京
牛人、牛年、牛事
美丽的大厨
来自美国的“冲国妞”
莫博士
半个世纪的中国情缘
一生甘为中国牛
功夫牵来中国缘
唤醒中国早晨的女人
日中交流的践行者
一位芬兰“首代”的别样人生
法国道姑道法自然
一个老外的“童梦成真”
“洋主播”的中国故事
巧结中国影视缘
……
序言 缘,也称缘分,这个带有宿命论色彩的词汇,近年来在中文中使用频率剧增。宿命论认为:缘,是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不相信宿命的人们并不排斥这个词汇,在他们看来,缘,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
缘有善恶,人们通常不取其负面意义,多使用其积极意义,即善缘、好缘。这或许是由于人们对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向往,对人与人、人与事物能发生积极的联系的企盼。
在人类初始阶段,人类的活动半径很小,人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糊口尚且不易,对外间的探索兴趣也就不甚强烈。特别是个体小生产时代,不同族群“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难得与外人接触。即便出现以物易物的简单商品交换,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的机率也很小,也就说不上什么缘分,就算有缘,这种缘分也很薄。这并非命中注定,实在是环境使然,生产力发展水平使然。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活动半径逐渐延伸,人与外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遇合机会就越来越多。如果非要说“命中注定”的话,现代人“命中注定”比古代人要有多得多的与别人接触、从而产生某种缘分的机会。
文摘 插图:




想起了马海德
在采访了不少与中国结缘的外国朋友后,想到了一个问题:谁是最先走进中国并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的外国人呢?
很久以前,从西方沿丝绸之路走来的客商和宗教传播者,从东方漂洋过海而来的遣隋使、遣唐使加上后来的马可波罗、利玛窦等人在中国的活动,无论有名的、无名的,都丰富了从中远古到近现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他们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长久地流传,他们结下的善缘延续至今,他们的后继者在这里创造着更新的传奇,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者。
在当代史中,谁又是最先从外间世界走进中国的前驱呢?在纪念新中国建立6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不由得缅怀起新旧时代更迭之际,来到中国与中国劳苦大众并肩战斗、共建新中国的那些国际主义战士。他们的事迹永载中国革命的史册,他们的人格得到人们普遍的尊敬,他们当然也是今天与中国结缘的“老外”们的前辈和先驱者。
在一长串光辉的名字中,我想起了马海德。因为他是唯一一位介入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即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直到“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的外国裔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与中国结缘半个多世纪,把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对此,他一直由衷地感到幸福和自豪。他说:“我的老友斯诺在临终之前曾表示,他羡慕我走过的道路。是的,能够为这样伟大的人民、这样伟大的事业而献身,的确是值得羡慕的。”
第一位进入革命队伍的外国医生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George Hatem),于1910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的一个中东移民家庭。其父是黎巴嫩移民,在美国布法罗一家钢铁厂当工人。乔治海德姆出生时,家境已逐渐困顿。特别是到20世纪20年代,父亲失业了几年,到处打短工也难以维持家里的生计。孩子们都营养不良,但妈妈连用来烤馕的煤都买不起。乔治就和其他穷孩子一起拾煤渣,为大人分忧。
父母都不能读写英文,他们决心让孩子受良好的教育,乔治6岁就上了小学。1918年传染病流行,全家6口人都患上了流行性感冒,无钱医治。幸亏有一位老医生为他们免费治疗。老医生也穷,却不肯收取报酬,还给孩子们捎些糖果、果仁之类。这位医德高尚的老医生一直是乔治心目中的英雄,从此乔治决心要成为他那样的医生而普救众生。
1923年乔治小学毕业,家里实在供不起4个
……
读书人网 >旅游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