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统计与自适应信号处理

发布时间: 2010-04-17 05:04:28 作者:

 统计与自适应信号处理


基本信息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页码:747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5月
ISBN:7505376489
条形码:978750537648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
外文书名:Statistical and Adaptive Signal Processing

内容简介 《统计与自适应信号处理》是国外最新出版的一本统计信号处理教材。其主要特点是对统计与自适应信号处理的理论方法、实现及应用给出了较完整的论述和介绍。作者根据其多年的教学经验,并针对现代信号处理的理论及应用方面的重要性,选定谱估计、信号建模、自适应滤波与阵列信号处理等几个关键论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统计与自适应信号处理》强调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目的是为读者以后深入研究一些信号处理的新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便于掌握,书中的数学描述和推导仅限于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水平,因此《统计与自适应信号处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作者简介 Dimitris G.Manolakis:于希腊雅典大学获得物理学士学位和电气工程博士学位,现任美国麻省林肯实验室研究员。他曾在Riverside研究所任主任研究员,并曾在雅典大学、美国东北大学、波士顿学院、沃切斯特理工学院任教。
编辑推荐 《统计与自适应信号处理》适用于大学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选修现代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自修现代信号处理理论及应用的参考书。《统计与自适应信号处理》的主要特点:为了便于掌握,书中的数学描述和推导仅限于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能够理解的水平,同时对于学过数字信号处理、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利用大量计算机实验来阐述重要的概念,使得读者可以容易地掌握不同的理论知识。每章都含有大量精选例题、习题。利用一组MATLAB函数来解决各种技术问题和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目录
第1章引言
1.1随机信号
1.2谱估计
1.3信号建模
1.3.1有理式或极点一零点模型
1.3.2分数极点一零点模型和分形模型
1.4自适应滤波
1.4.1自适应滤波器的应用
1.4.2自适应滤波器的特点
1.5阵列处理
1.5.1空间滤波或波束形成
1.5.2降低雷达系统中的自适应干扰
1.5.3自适应旁瓣抵消器
1.6本书的结构

第2章离散时间信号处理基础
2.1离散时间信号
2.1.1连续时间信号、离散时间信号和数字信号
2.1.2信号的数学描述
2.1.3真实世界的信号
2.2确定性信号的变换域表示法
2.2.1傅里叶变换和傅里叶级数
2.2.2连续时间信号的采样
2.2.3离散傅里叶变换
2.2.4z变换
2.2.5窄带信号的表示
2.3离散时间系统
2.3.1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分析
2.3.2对周期性输入的响应
2.3.3相关分析和谱密度
2.4最小相位和系统的可逆性
2.4.1最小相位系统和系统的可逆性
2.4.2全通系统
2.4.3最小相位和全通分解
2.4.4谱因式分解
2.5格型滤波器实现
2.5.1全零点格型结构
2.5.2全极点格型结构
2.6小结
2.7习题

第3章随机变量、矢量和序列
3.1随机变量
3.1.1分布函数与密度函数
3.1.2统计平均值
3.1.3一些有用的随机变量
3.2随机矢量
3.2.1定义和二阶矩
3.2.2随机矢量的线性变换
3.2.3J正态随机矢量
3.2.4独立的随机变量的和
3.3离散时间的随机过程
3.3.1用概率函数来描述
3.3.2二阶统计描述
3.3.3平稳性
3.3.4各态遍历
3.3.5随机信号的易变性
3.3.63_F稳过程的频域描述
3.4具有平稳随机输入的线性系统
3.4.1时域分析
3.4.2频域分析
3.4.3随机信号的记忆性
3.4.4常见的相关矩阵
3.4.5随机过程的相关矩阵
3.5随机矢量的更新表示
3.5.1用特征根分解进行变换
3.5.2运用三角分解的变换
3.5.3离散的Karhunen-Loeve变换(DKLT)
3.6估计理论原理
3.6.1估计子的性质
3.6.2均值的估计
3.6.3方差估计
3.7小结
3.8习题

第4章线性信号模型
4.1引言
4.1.1线性无参数信号模型
4.1.2有参极点一零点信号模型
4.1.3混合过程和Wold分解
4.2全极点模型
4.2.1模型性质
4.2.2全极点建模和线性预测
4.2.3自回归模型
4.2.4低阶模型
4.3全零点模型
4.3.1模型性质
4.3.2滑动平均模型
4.3.3低阶模型
4.4极点一零点模型
4.4.1模型性质
4.4.2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
4.4.3一阶的极点一零点模型:Pz(1,1)
4.4.4总结和对偶性
4.5极点在单位圆上的模型
4.6极点一零点模型的复倒谱
4.6.1极点一零点模型
4.6.2全极点模型
4.6.3全零点模型
4.7小结
4.8习题

第5章非参数功率谱估计
5.1确定信号的谱分析
5.1.1信号采样的影响
5.1.2加窗、周期延拓和外推
5.1.3谱采样的影响
5.1.4窗口效应:谱泄漏和分辨率损失
5.1.5小结
5.2平稳随机信号的自相关估计
5.3平稳随机信号的功率谱估计
5.3.1利用周期图估计功率谱
5.3.2平滑单一周期图的功率谱估计——Blackman-Tukey法
5.3.3对多个周期图求平均的功率谱估计——Welch-Bartlett法
5.3.4一些实际的考虑和例子
5.4联合信号的分析
5.4.1互功率谱的估计
5.4.2频率响应函数的估计
5.5多重锥化截取功率谱估计
5.5.1自功率谱的估计
5.5.2互功率谱的估计
5.6小结
5.7习题

第6章最佳线性滤波器
6.1最佳信号估计
6.2线性均方误差估计
6.2.1误差性能表面
6.2.2线性MMSE估计器的推导
6.2.3最佳线性估计器的主元分析
6.2.4几何解释和正交原理
6.2.5小结
6.3正规方程组的解
6.4最佳有限脉冲响应滤波器
6.4.1设计和性质
6.4.2平稳过程的最佳FIR滤波器
6.4.3频域解释
6.5线性预测
6.5.1线性信号估计
6.5.2前向线性预测
6.5.3后向线性预测
6.5.4平稳过程
6.5.5性质
6.6最佳无限脉冲响应滤波器
6.6.1非因果IIR滤波器
6.6.2因果IIR滤波器
6.6.3加性噪声的过滤
6.6.4利用无限过去的线性预测——白化
6.7逆滤波和解卷积
6.8数据传输系统的信道均衡
6.8.1零IsI的奈奎斯特判据
6.8.2等价的离散时间信道模型
6.8.3线性均衡器
6.8.4迫零均衡器
6.8.5最小MSE均衙器
……

第7章 最佳线性滤波器的算法和结构
第8章 最小二乘滤波和预测
第9章 信号建模和参量谱估计
第10章 自适应滤波器
第11章 阵列处理
第12章 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
序言 2001年7月间,电子工业出版社的领导同志邀请各高校十几位通信领域方面的老师,商量引进国外教材问题。与会同志对出版社提出的计划十分赞同,大家认为,这对我国通信事业、特别是对高等院校通信学科的教学工作会很有好处。
教材建设是高校教学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编写、出版一本好的教材,意味着开设了一门好的课程,甚至可能预示着一个崭新学科的诞生。20世纪40年代MIT林肯实验室出版的一套28本雷达丛书,对近代电子学科、特别是对雷达技术的推动作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国领导部门对教材建设一直非常重视。20世纪80年代,在原教委教材编审委员会的领导下,汇集了高等院校几百位富有教学经验的专家,编写、出版了一大批教材;很多院校还根据学校的特点和需要,陆续编写了大量的讲义和参考书。这些教材对高校的教学工作发挥了极好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有的教材内容已比较陈旧、落后,难以适应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在电子学和通信技术发展神速、可以讲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适应这种情况,更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除了依靠高校的老师和专家撰写新的符合要求的教科书外,引进和出版一些国外优秀电子与通信教材,尤其是有选择地引进一批英文原版教材,是会有好处的。
一年多来,电子工业出版社为此做了很多工作。他们成立了一个“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项目组,选派了富有经验的业务骨干负责有关工作,收集了230余种通信教材和参考书的详细资料,调来了100余种原版教材样书,依靠由20余位专家组成的出版委员会,从中精选了40多种,内容丰富,覆盖了电路理论与应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电子、通信系统、电磁场与微波等方面,既可作为通信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有关专业人员的参考材料。此外,这批教材,有的翻译为中文,还有部分教材直接影印出版,以供教师用英语直接授课。希望这些教材的引进和出版对高校通信教学和教材改革能起一定作用。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参加工作的各位教授、专家、老师与参加翻译、编辑和出版的同志们。各位专家认真负责、严谨细致、不辞辛劳、不怕琐碎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充分体现了中国教育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的良好美德。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高校教学工作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我想,无论如何,要做好引进国外教材的工作,一定要联系我国的实际。教材和学术专着不同,既要注意科学性、学术性,也要重视可读性,要深入浅出,便于读者自学;引进的教材要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针对目前一些教材内容较为陈旧的问题,有目的地引进一些先进的和正在发展中的交叉学科的参考书;要与国内出版的教材相配套,安排好出版英文原版教材和翻译教材的比例。我们努力使这套教材能尽量满足上述要求,希望它们能放在学生们的课桌上,发挥一定的作用。
最后,预祝“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项目取得成功,为我国电子与通信教学和通信产业的发展培土施肥。也恳切希望读者能对这些书籍的不足之处、特别是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更正。
文摘 插图:

读书人网 >电子与通信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