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94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2月
ISBN:7301069170
条形码:978730106917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公共课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在借鉴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做了一些重新构想,全书大致分为四个版块。第一版块包括第一、二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必须弄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涵义、特性、结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等问题。第二章阐述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介两端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第二版块包括第三、四、五章。遵循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思想道德体系的建立要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这一原则,本书认为,中华传统美德应包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原则和方法,中国古代先哲的睿智与思考。第三版块包括第六、七章。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载体是方法体系的重要方面,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通过任何途径、也没有任何附着的载体,它将无以施展其功效。第四版块包括第八、九、十、十一章。遵成例,从纵向过程依次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各主要环节的具体方法。
目录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述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涵义、特性和结构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涵义和研究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性质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作用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层次结构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础理论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平等待人的原则
三、分层次教育的原则
四、积极引导的原则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涵义和表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表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及客体性表现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特殊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殊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殊性
三、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特殊性的意义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一、主体与客体的一般关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双向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信息交流的双向性
四、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主体性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一、在继承基础上创新
二、在创新发展中继承
三、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二节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
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历史过程
二、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内容
三、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及方法的冲击
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及方法进行创新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的条件和必要性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思路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思路
第四章 中国历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第一节 中华文明的特色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发展的联系
二、中华文明的主要特色
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特点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方法
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四、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要求与作用
第五章 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第一节 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理论
一、杜威的道德教育方法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方法理论
三、拉思斯的道德教育方法理论
四、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方法理论
五、小原国芳的道德教育方法理论
第二节 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一、课堂教学是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二、校园生活的隐蔽性道德教育方式
三、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第三节 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及其启示
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学科化研究
二、自我教育和指导性教育相结合
三、注意运用隐蔽性教育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第一节 理论教育途径
一、理论教育的涵义和方式
二、新时期加强理论教育的必要性
三、理论教育对象的接受方式
第二节 实践教育途径
一、实践教育的涵义和特点
二、实践教育的依据
三、实践教育的主要形式
四、实践教育的根本要求
第三节 传播教育途径
一、组织传播途径
二、大众传播途径
三 网络传播途径
第四节 自我教育途径
一、 自我教育的涵义及重要意义
二、 自我教育的理论依据及特点
三、 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四、 进行自我教育的一般过程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第八章 思想信息的获取方法
第九章 思想信息的分析与决策方法
第十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
第十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及评估方法
附录 一百个指标500分值全面衡量公民道德建设
参考书目
后记
……
序言 在我案头摊开的是祖嘉合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中,积累近十年教学与研究成果写成的一本新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我有幸成为这本新著的第一读者,并且为这本新著的即将付梓感到由衷的高兴。
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毛泽东也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教程》所要研究的正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改变世界”和如何解决“桥”和“船”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属于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理论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要通过方法这个中介手段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目前,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研究对象的论著虽然已有不少,但《教程》没有在现有成果面前止住探索的脚步,而是在此基础上把研究的触角向前伸展。因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毕竟是一门年轻的尚待建设的学科,为研究者留下一片广阔的研究空间。
同已有论著相比较,《教程》无论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构建方面,还是在对这一体系组成部分的具体阐释方面,都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新的思考,因而就具有了一些独到之处。
首先,《教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作者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体系分为四个版块:第一版块主要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身的基本理论以及处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介两端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第二版块主要探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以及如何从古代中国和当代外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汲取和借鉴有用的部分的问题;第三版块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载体等问题;第四版块主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主要环节的具体方法。这样构建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体现了作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结构体系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想。
文摘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对于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是非常重要的。毛泽东曾把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方法比做过河与桥或船的关系,方法就是实现目标的桥或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须从弄清基本概念开始,逐一对其研究对象、学科的性质、功能和作用、理论基础、基本原则等方面展开讨论。这些内容是学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应该搞清楚的问题。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涵义
特性和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概念是本学科的核心概念,对它的理解关联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所包含的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特性的认识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作用乃至学科性质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层次结构给予我们以整体认识,是帮助我们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一把钥匙,引导我们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大厦。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涵义和研究内容
在中文里,方法两个字分开来说,方,道也;法,术也,指示人如何去做。在英文中,method是从希腊文来的。meta是“同”和“与”的意思;odos是“路”和“道”的意思,合成一个字就是methodus。与中文意思大致相当,泛指一种道路,由它可以达到某一目的。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①方法是重要的,因为事实本身并不能成为科学,使事实成为科学的是科学方法。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取的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
后记 从1994年开始,我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专题》课,至今九年。其间,每一届学生的讨论、提问和研究。都促使我对一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与清理,力求每年有新的内容补充,讲稿的修改过程成为教学相长的记录,这本书的出版算是对多年教学的一个总结。
探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结构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本书提出的框架虽未完全脱离旧巢成例,但总还想有所不同,旨在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促进它的完善与发展。这种尝试肯定会有不妥当、不周延、不能自圆其说之处,任何批评与指正都将是对本书的最好回报。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从下列著作中获益良多,从思想观点、结构框架等方面多有借鉴,我的这本书延续了他们书中的许多精彩篇章。这些著作是:教育部社会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由郑永廷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由邱伟光教授、张耀灿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由陈秉公教授撰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由吴焕荣教授等撰写的《青年学与青年工作》;由蔡伯元、方云光撰写的《思想工作认识论》。他们的著作和他们本人都是我专业的领路人,他们都曾慷慨无私地把他们的著作赠送给我,使我从中得到不少教益与启迪。借本书出版之际,我对他们表示最为真挚的感谢!
本书写作过程中,我还参阅了许多学者的著作和研究论文,从中获得了珍贵的资料和启迪。对引用的资料,有的注明出处,有的因时间较长,资料索取的途径不完全是我本人,也有从网上查阅的资料出处不全,所以在注释中可能有遗漏,特此说明。并对被引用资料作者
的智慧表示诚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