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页码:288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42631329
条形码:9787542631329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博爱天使
内容简介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内容简介:德兰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1910-1997) 又译为特蕾莎嬷嬷、德肋撒修女等,出生于奥斯曼帝国的科索沃省,阿尔巴尼亚裔,是世界敬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我们必须在爱之中成长,为此我们必须不停地去爱,去给予。
我渴——是耶稣代表古往今来所有苦难者向人类发出的一声呼喊。
所谓渴,既是身体的需求,也是心灵的需求,
意味着人在受苦时,最需要的,是来自人类的爱和关怀。
爱是达到神之处最短的道路。
作者简介 华姿,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居武汉。主要著作有:诗集《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一只手的低语》、《感激青春》,随笔集《自洁的洗濯》、《赐我甘露》、《奉你的名》、《学会爱》,散文集《两代人的热爱》、《花满朝圣路》、《一个人的田野》,传记《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感恩读本《做父母不容易》等。
供职于湖北广电总台,兼任湖北作家协会“我们爱”读书会会长,美国基督教文艺杂志《蔚蓝色》编委。曾入选“当代散文十家”,曾被《青春》杂志评为“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家”,并获冰心儿童图书奖、长江文艺散文奖、武汉市文艺基金奖、屈原文艺奖等。
编辑推荐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诺贝尔基金从百余年来329位诺贝尔奖得主中评出“最受尊崇的”的三位获奖者:德兰修女,马丁路德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目录
第一章
在阿尔巴尼亚语言里,“龚莎”就是“花朵”的意思
你有治好贫穷的药吗?
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
同情心具有永恒的价值
这本书给她一生带来非同一般的影响
在她丰美的心里埋下了爱的种子
她做了一个影响一生的重大决定
第二章
我就叫德兰吧
小德兰:“我的天职就是爱”
加尔各答,穷人的地狱
她的不安与日俱增
渴望走出高墙
爱无界限
第三章
我很渴,我很渴
我必须住在穷人中间
我的责任是服务于全世界的穷人
不,他们只是太穷了
两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
走出修道院的大门
第四章
在圣家医院“速成”
伟大的穷人
回到加尔各答
第五章
穷人就是我的家人
梅树下的露天学校
我要给大家发奖
误解发生了
他们惟一的错误是贫穷
第六章
我决不后退
最早的追随者
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
第七章
贫民窟的天使
仁爱传教修女会成立了
第八章
尼尔玛利德:纯洁的心
从一个开始
微笑的天使
活生生的女神
为最微小的那一个而做
我只是他手上的一支铅笔
第九章
即使是弃婴也能感受到爱
在小孩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上主
爱是没有界限的
请看,生命就在这里
第十章
治疗可怕的人类的痼疾
善谛纳家,亦即“和平之城”
最坏的疾病,就是被遗弃
第十一章
在世界各地奔走
仁爱传教兄弟会成立了
来自耶稣会的胡子神父
谁都没有权利挥霍浪费
第十二章
爱和忠诚是人类最重要最神圣的
你们要帮助修女们恪守贫穷
我革命的成分中只有爱
点亮生命的灯
艾滋病人之家
家是爱的源泉,爱是一切美德的灵魂
第十三章
同工意味着牺牲和奉献
义工在彼此相爱中自我完善
患病和受苦的同工燃烧自己,拯救他人
第十四章
信任是一种更高级的爱
虔诚具有伟大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第十五章
心存谦卑:世界上获奖最多的人
忘记自我,你便找到自我
诺贝尔和平奖:至高的荣誉
第十六章
在走向天国的途中
加尔各答哭了,全世界哭了
世界的响应
她留给我们的启示
后记
使爱不可须臾或缺(再版后记)
注释
……
文摘 插图:

这条简朴的道路,为德兰姆姆所开辟,任何人都可以效仿和追随。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地顺服于这一道路的本质,生命必然因此更为喜悦,更为和平,并且充满光明。
在阿尔巴尼亚语言里,“龚莎”就是“花朵”的意思
马其顿的京都斯科普里城,是德兰姆姆出生和长大的城市,她在那里度过了快乐而又动荡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所以,我们有必要去那里看一看,看那里是一个怎样美丽而又多灾多难的地方。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时候,也就是德兰姆姆出生前不久,斯科普里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当时它是属于马其顿王国的一个小镇,但土耳其入侵之后就一直在土耳其的统治之下。斯科普里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南部,距离希腊边境只有120公里。以欧洲的标准看,那只是一个简朴的小城。但在许多年里,塞尔特人、罗马人和匈牙利人等都曾为争夺此地而发动战争,直到1910年前后,也就是德兰姆姆出生的时候,这里才稍为平静了一些。
但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欧洲火药库”的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又被意大利和德国占领。二战结束后,斯科普里归属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直至20世纪末,马其顿脱离南联盟而独立后,斯科普里才成为马其顿的首都。
但是直到今天,那个美丽的地方,仍然为贫穷、混乱和民族矛盾所困扰。
1910年,持续多年的战争终于有了一个停顿,和平开始温柔地拥抱这个美丽的小城。黄昏的时候,一个来自阿尔巴尼亚的建筑营造商满心欢喜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叫尼古拉-包雅舒。停战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但营造厂的生意却因此兴旺起来。妻子微笑着站在门口迎接他。她叫庄达,是个温柔而端庄的女性,同时又有着深深的慈爱与信仰。
后记 起初,也就是2003年夏天的时候,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约我写一本德兰修女的传记。他的要求是要写得简明流畅,好读易懂。因为他所限定的读者对象是小学高年级到初中的少年朋友。所以,我是以一个长者跟小朋友讲故事的语气来开始这本书的写作的。后因某种原因,没能在他那里出版。两年多后,在这本书终于能够出版的时候,我删除了书中的“小朋友们”之类的语词,但语气和节奏并没有改变。
没想到,这样一本书——一本讲述一位宗教伟人的书,一本本来要写给小朋友读的书,却在短时间内,便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而这众多的读者,并不限于社会的某个阶层和某个群体,他们的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乃至宗教信仰也不同。其中,既有大学教授、中学特级教师,也有进城打工的农村青年;既有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也有佛教徒,以及党龄长达30多年的老党员。当然,更多的是对德兰姆姆心怀景仰的年轻人。法学家邓正来先生的女儿嘟儿,13岁时读到这本书,写出了长达8000多字的读后感。而在我收到的读者来信中,年龄最大的是一位80多岁的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