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以静制动:老子管理学(译文经管)

发布时间: 2010-04-17 06:30:49 作者:

 以静制动:老子管理学(译文经管)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页码:20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32748332/9787532748334
条形码:978753274833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译文经管

内容简介 《以静制动:老子管理学(译文经管)》内容为:老子是中国古代另一位和孔子、孙子等伟大思想家比肩齐名的智者,他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一种人生的更高智慧:它描述的是一种主动接受的状态,一种灵活的态度,意味着顺其自然,遵守事物的规律,在承认困难和问题的前提下冷静客观地寻找解决的方法。这种人生智慧其实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是可以借鉴的一种手段。
《以静制动:老子管理学(译文经管)》探讨的就是这种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无为”的管理方法。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才能,更需要有智慧。作者在《以静制动:老子管理学(译文经管)》中为企业管理者总结了老子的10条智慧准则,从统观全局,认识自我,独立自主,了解重点,保持镇静等各个方面,为管理者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提供了一种传统的管理教科书中较少涉及的新思路。
《以静制动:老子管理学(译文经管)》作者是德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和企业家,这是他的中国国学管理三部曲中的作品之一。对于广大企业管理者来说,这是本颇为另类,但令人耳目一新,非常耐人寻味的管理学杰作。
编辑推荐 《以静制动:老子管理学(译文经管)》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走近老子
老子的传说
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道家学说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
老子是现代经理人的伙伴
21世纪的智慧学说
十大智慧准则
1.最大的力量是人的内心平静
战略性地投入自己的力量
假象和现实彼此要取得一致
善待自己的力量
专注于现在,扔掉包袱
接受对立物,任其自然
从谦虚和信任中获得自身的力量
通过内心的自由赢得自身的独立
关于“道”主题的灵感和启发

2.独立自主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如果没有了动力
顺其自然地完成任务
自知之明和自律
管理能力,而非统治能力
为自身发展承担责任
关于独立主题的灵感和启发

3.精神的自由创造通观全局的能力
上司和员工之间要进行坦率的沟通
新思路和新变化的机遇
自由空间促进自信和创造性
关于坦率主题的灵感和启发

4.从自我认识中可产生出行动
悠兮其贵言
管理艺术体现在小处
相互尊重确保创造价值
以灵活性完成转变
老子心目中的经理人强项
关于行动主题的灵感和启发

5.真正的伟大不需要展示
以泰然自若的心态取得长期成功
经理人将员工置于中心地位
适当地使用权力
保持信任,传递信任
关于权力主题的灵感和启发

6.从智慧和经验中培养自己的优点
需要和欲望是原动力
在增长的道路上实现清楚明了的目标
走迂回的道路达到目的
关于增长主题的灵感和启发

7.了解重点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确定个人的生活目标
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
识别新的成功因素
专注于重要工作
不惜以一切代价取得成功吗?
关于成功主题的灵感和启发

8.富有责任感的行动以谦虚为前提条件
保持适度的意义
以亲和力和责任去管理
信任员工,分派任务
关于谦虚主题的灵感和启发

9.榜样比任何强制更能产生效果
经理人要做出好榜样
内心宁静的人,才会具有必要的魅力
权威今天还受人欢迎吗?
个人的正直是绝对必要的
关于榜样主题的灵感和启发

10.有了镇静,才能取得成功
力量在于宁静
坚持不懈和灵活性并用
唯有变化才能持久
关于镇静主题的灵感和启发
结论:老子的十大智慧准则
结束语:老子如何评价自己的言论
……
序言 我之所以撰写本书,是因为我认为我们的管理需要新思想。我们都是在特定的思维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脑子里占有了这些思维模式并以此作为我们行事的准则。像以往一样,我们有一种船长的概念,这位船长可以驾驭自己的企业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有一个统领全局的企业负责人,这很可能只是一幅迷人的图画,仅仅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基础上。时至今日,恐怕不会再有人真的相信,仅仅依靠一个人就可以领导整个企业。许多经理人(而且不仅仅是这些经理人)都是企业领导的组成部分。
我们的管理和特别错综复杂的系统有关。我们始终还抱有这种幻想,认为我们可以理性地控制上述系统。然而事实上,我们往往更倾向于以直观的方式行事或者感情用事。直到事发之后,我们才为我们的行为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然后将这一解释公之于众。许多经理人因为相信理性的优
势,所以不承认这一点。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身上也缺乏某种实验文化。他们拘泥于自己的思维结构,同样只是使用那种一成不变的习惯性思维逻辑。
文摘 1.最大的力量是人的内心平静
我的中国朋友替我准备好了各个章节的标题。“最大的力量是人的内心平静。它就在‘道’里面,每个人都必须奉行它。”
“每个人吗?”
“原则上是这样。但人当然首先必须唤醒它。他必须对此深入研究。这就好比软件,你激活它之后,它才能正常运行。”
“那么之后软件就可以自动运行了吗?”
“不。它取决于我的感觉。如果我在意,我就能感觉到那些东西,如果我不在意,那么我就感觉不到它们。人生也是如此,‘道’也是如此。”
“道”就在我们的心中,这可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不是每一个人,也不是每一个经理人,一生中都有着这种内在的力量的。一旦和我们内在的力量失去接触,我们就会将它视为需要改变的危机状况。然后,我们必须在新方向的阶段重新寻找我们内在的力量,即便我们给它命名时大多表现得更为冷静。
战略性地投入自己的力量
对所谓的个性类型,我们可以在文献中找到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也曾做过这样的研究,研究各种个性类型的人如何阐明自己的战略。它们可分为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人为了达到目的,究竟可以采取哪些手段?或者换句话说,是不是为了达到目的,就可以采取任何手段,或者可以不择手段?我认识的许多经理人对这一问题采取了完全肯定的答复。而我也可以看出,他们确实取得了成功,至少取得了短期的成功。还有一个与此紧密相关的问题就是:这事关经理人的职业目标,还是企业目标?
有哪些经理人以自己的观点影响了我们的管理文化?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社会能够容忍多少这样的经理人?
很久以来,从孙子、塞内加、马基雅维利直至克劳塞维茨,在我们的管理研讨会上,向这些政治和军事战略方面的经典作家请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比如,在历史战略家中就有孙子。他是中国的将军,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他的《孙子兵法》被誉为历史上的第一部谋略著作。孙子高度重视周密的准备工作,在他眼里,思考是战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取得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正确估计自身的力量。在孙子看来,最大的胜利就是不战而胜。他认为合作要比任何战争好。
老子也向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统治者如何做事才最有意义,他应当如何投入自己的力量。孔子劝说人们遵循古老帝国的法律和传统,通过不断地向前人学习来改善自己的行为,而老子则认为过去的知识、传统和法律已经行不通了。
他建议我们摆脱任何权威,并由此寻求一种中间战略。一个经理人越独立,他就越能够听从折中的战略,一种均衡的战
……
读书人网 >企管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