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页码:24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03694793/9787503694790
条形码:978750369479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无功受禄:审视美国高管薪酬制度》讨论了如下几个主题:高管薪酬的重要性、董事会与高管如何谈判、权力与薪酬的关系、高管薪酬的各种“伪装”形式、高管薪酬如何偏离绩效以致丧失激励,以及未来如何改进高管薪酬的解决办法。
作者简介 卢西恩伯切克是法律、经济、金融的威廉姆J.佛里德曼与艾丽卡汤生佛里德曼讲座教授,哈佛法学院公司治理结构项目主管;同时,他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美国国家经济研究所特聘专家,欧洲公司治理结构组织资深研究员。
媒体推荐 经济学家们认为,薪酬安排是由致力于提升股东价值的董事会设计出来的。伯切克和弗里德对此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他们令人信服地解释了经理人的影响力如何扭曲了高管薪酬。通过揭露董事会不能捍卫股东权益,伯切克和弗里德针对我们的公司治理制度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并为他们倡导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工作将设定未来几年关于高管薪酬和公司治理的讨论的形态。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喧嚣的九十年代》作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哈佛的卢西恩?伯切克和伯克利的杰西?弗里德指出,公司治理的失灵导致首席执行官的薪酬扶摇直上,却与业绩关系不大。他们的手指坚定地指向了董事们。
——《经济学家》
本书学术精湛、恰逢其时、深入浅出,值得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受尽折磨的投资者关注。
——Christopher Nicholls,《剑桥法学学报》
根据[公平交易]模型,候选CEO和招聘高管的企业将达成理性的协议……伯切克和弗里德收集了大量证据表明,以这种令人钦佩的理性方式,CEO们和他们的董事会达成了优惠的交易……《无功受禄》通篇写作出色,研究透彻,论理精到。
——Tyler Cowen,《华尔街日报》2004年12月23日
伯切克和弗里德治学严谨,是两位一流的学者。他们有力地批判了管理服务市场。薪酬与业绩脱钩。高管薪酬既不公平,又无效率,既可说是公开谈判的产物,又像是暗中盗窃的勾当。他们的证据、他们的结论和他们的建议不容忽视:不论是董事会、法庭、SEC,还是任何想让现代公司治理行之有效的人士都应该对此加以研究。
——John Coffee, Jr, 哥伦比亚法学院
就像早先托马斯?潘恩所著的《常识》,《无功受禄》是我们这个经理资本主义时代的宣言书。它用洗练的笔触,清晰客观地但又最终振聋发聩地分析出,我们具有深刻缺陷的公司治理制度致使高管薪酬畸高。不论对于任何关心健全公司治理的公民,还是对于任何关心我们社会的公民,这都是一本必读书。这是我就这个专题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
——Vanguard集团创始人,John C. Bogle
编辑推荐 《无功受禄:审视美国高管薪酬制度》为法律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引言
第一部分:通行观点及其局限性
1.通行观点
2.董事会在进行公平交易吗?
3.股东有限的干预权
4.市场力量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管理层权力和薪酬
5.管理层权力理论
6.管理层权力和薪酬的关系
7.高管离职时的影响力
8.退休待遇
9.高管贷款
第三部分:薪酬和业绩脱钩
10.非股权薪酬
11.传统期权中的意外之财
12.传统期权的借口
13.再论股权薪酬中的意外之财
14.变现股权激励的自由
第四部分:前瞻
15.改善高管薪酬
16.改善公司治理
注释
……
序言 我们非常高兴能将我们的书介绍到中国,这个资本市场迅猛发展并逐渐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我们深深地感谢为了将本书带给中国读者而勤勉努力的几位翻译者:中国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赵立新先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政军先生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博士生孙虹霞女士。我们要特别感谢孙虹霞女士为协调本书的编译工作所做的不懈努力,还要特别感谢北京金杜律师事务所的慷慨资助。
本书被译成中文可以说是恰逢其时。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凸显了本书所分析的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在书中强调了一点,高管的薪酬制度促使他们为了追逐企业的短期效益而不惜以企业的长期价值为代价。本书开创性地指出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以使高管的利益能和他们的长期业绩表现更好地结合起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正是这种只关注短期利益的动因助长了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提倡的薪酬改革应该被采纳。
文摘 第一部分:通行观点及局限性
1.通行观点
首先,我们简要描述一下关于高管薪酬的通行观点——董事会通过与首席执行官们公平议价而设计出符合股东利益的薪酬安排。这种观点是公司法论中高管薪酬问题的理论基础,它将薪酬安排合法化,并影响了金融经济学家针对高管薪酬问题所作的大部分研究。
代理问题
本书主要探讨的是没有控股股东的美国上市公司。这种分散的所有权结构在其他国家并不多见,但在美国却很普遍。对股东利益分散性的阐述最初见于1932年阿道夫?伯里和歌德纳?米恩斯的经典论文“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分散持股至今仍然是美国上市公司的主要所有权形式。
在典型上市公司中,分散的所有者不能督导高管的行为。因此,负责日常经营的高管经常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此时,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股东对公司享有所有权,但高管享有经营控制权。
随着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产生了金融经济学家所称的“代理关系”:公司高管是股东的代理人。委托人(股东)不能直接保证代理人(高管)的行为总是符合委托人的最大利益。其结果是,高管一代理人(其利益与股东一委托人的利益不完全重合)可能会偏离最有利于股东的行为方式。这就是所谓的“代理问题”。高管偏离股东利益进而会导致“低效”行为——把公司蛋糕做小的行为。这种偏离引起公司总价值的减少,被称为“代理成本”。
代理问题会影响到高管的众多选择:付出多少努力,消费多少职务津贴,为公司选择哪种战略和业务等。高管的利益不一定总是符合公司的利益。例如,在决定要付出多少努力的时候,因为高管要付出全部的努力,但只享受部分收益,所以他们一般不会尽心竭力。反过来,高管会享受职务津贴的全部收益,但无须承担全部的成本,所以他们倾向于多花这些钱。
高管的私利也可能扭曲影响公司规模的经营决策。首席执行官们可能热衷于把企业做大,从而获得更多的声望、津贴、薪酬等私利。由于把企业做大有利于获取私利,高管可能不惜降低股东价值,而进行并购和增资。在需要缩小公司规模时,他们又可能拒绝重组和缩小经营范围。并且,为避免公司缩小,给扩大规模预留资金,高管可能会留存过多现金,即使没有投资良机,也不分配红利。
代理问题也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经营决策。总之,高管在经营中可能损害股东利益,为己牟利。他们可能会热衷于“面子工程”,或者不采取影响个人利益的行动,比如解聘业绩不佳的亲信。
最后,即使高管已经不再胜任,仍能继续管理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