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页码:40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9787313060907
条形码:978731306090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都市的角落》是一本城市调查报告,作者们通过对其周围世界敏锐的观察和细致深入的采访调查,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个就在我们身边却不为我们所了解的人和事。整《都市的角落》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那个年代京城以及生活在京城里的某些人的基本状况,从而使读者更全面、更透彻地了解这座城市、这个社会。《都市的角落》对于城市社会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本很好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郑也夫,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初中即将毕业时遭遇“文革”。1968年赴北大荒。其后的三十九年中先后工作、学习过十个单位八五二农场四分场六队,该农场水利工程队,该农场工程大队学校,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平均每个单位不足四年。很高兴一直在流动,始终是边缘人,得以冷眼旁观周围的一切。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市交通问题顾问。曾任央视《实话实说》总策划。
媒体推荐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当时出版不久的本书,如获至宝。读了一遍后要求选我所开新课的七八名研究生都要人手一册,这就是本课的教材了。……《都市的角落》是激励我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对法律现象从事实证调查的初始契机之一。这本书似乎展示了从学问的关切出发去接近生活事实时可能采取的某种最原初的,或者说是“最大公约数”般的进路。
——王亚新(清华大学法学教授)
郑也夫多年来采取一套非主流的教学法。他要求上他的课的本科生们下去搞社会调查。题目可以很细小,但必须是第一手的调查,不准东抄西抄,人云亦云。书出来了。国外一些社会学家也颇为赞许:深浅先不说,至少这一篇篇的小报告抓住了问题,为以后的研究开拓了思路。在我看来,我们首先要改革的,是以考试为中心的满堂灌。第二项改革则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作研究。所有这些,并不需要大笔的经费,需要的是许多像郑也夫这样的教授。
——薛涌(萨福克大学历史系教师)
让我们觉得哭笑不得的是,郑也夫没有经费和课题,但是他所作的工作,都是那些掌门人不屑一顾的,比如说是给学生编书:《都市的角落》、《消费的秘密》。也夫开设《城市社会学》课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年轻人行动起来,到北京的角落发现不为人知的一面。最后说动出版社,出版了学生的作品。一个最没有条件出书的学者,居然有心人,天不负。
——谢志浩(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
这是部有意思的书,一位社会学教授指点着一帮穷学生,钻进都市的犄角旮旯,为社会的下三路绘影描形,于是我们得以对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生活多些必要的认识。……朴素得像新闻追踪报道,而且作者也甘于或乐于为营造有关都市的知识大厦运砖备料。在奸商辈出的文化学术界,这种老实与自信特别值得提倡。
——黄纪苏(文化评论家)
编辑推荐 《都市的角落》:每每帮助同学们定下题目后,我都有播下了种子的感觉。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我们不能无中生有。”我对先哲的回应是:“唯有农人和教师是幸运的。”我是一个老城市人,一个老北京人了,我对这个城市已经丧失了敏锐的感受,更有很多新鲜的事物是我所发现不到的。同学们敏感的触角、辛勤的探访,使我了解到许多一直包围着我们而我却所知甚少的东西。特别是当这些文章凑在一起时.便有了规模的力量,或者说,小有了一点气候。
目录
再版前言
前言
编一 灰色职业
导言:百红千绿万种灰
玫瑰的背后
——北京花童调查
乞丐的生活韩恒
北京当代桥周围假证从业人员分析
出国考试盗版资料的书贩群体调查
黑车市场调查
街头算命人
编二 五行八作
导言:不靠神仙皇帝,全靠我们自己
“小公共”间的合作与行规
北京收废品群体初探
大学校园内的水果摊
北京旧书市场概述
五道口旧书市场上的贩书人
工头与工长之间的合作与冲突
对收购废旧家电群体的考察
修理自行车从业人员调查
重庆一小城镇擦鞋业调查
变迁中的贩鱼人
农民工择偶观念和婚姻状况调查
编三 租房住
导言:市场静悄悄地生长
移居北京的小本生意人的住房
外地人在京寻求租房的路径
对海淀区一个地下学生公寓的调查
关于大学生租房问题的调查
大学生公寓现状调查
编四 编外教育
导言:教有类乎
京沪两所农民工子弟学校调查
在京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青岛市民办中学教师队伍调查
走向合法化之路
——对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的调查
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师资调查报告
在北京农民工子女教育个案调查
高考分数线地区不平等现象调查
编五 都市新角落
导言:马赛克化的都市社会
地下摇滚乐队的生存状况
摇滚在北京
——四个摇滚乐手的个案分析
街心公园舞会调查
北京两家健身中心会员情况的调查
昌平浩沙健与美健身俱乐部调查
从假日经济看我国的休闲问题
海淀区彩民现状调查
关于房屋装修的个案调查
北京市报刊零售市场从业人员调查
“一米线”现象的社会成因及未来趋势
想象都市
——少数民族青少年对北京城市生活的预期与适应
……
序言 本书初版问世于2002年。中国城市变迁空前迅猛,七年前后的同一个城市虽不能说判若两城,足可以称今非昔比了。一本七年前的城市调查报告为什么要重印?它对七年后的人们有什么意义?
其一,这本书早就脱销。很多业内业外的人士,或当面或网上,问我:“哪里能买到它?”或者“您能送我一本吗?”——“好像哪都买不到了,我手头只有两本,抱歉!送不了您。”因此我一直期待和谋求重印。这样的图书不可能畅销,重印谈何容易。
其二,《众生的京城》是我们的第二本城市调查文集。它的问世,为重印《都市的角落》提供了一个契机。都市是个汪洋大海,无异于一个小世界。伦敦和巴黎,在经济实力、文化底蕴和人才荟萃上,就是大半个不列颠和法兰西。虽然中国的幅员决定了北京不可能是半个中国。然“京”者,巨大之谓也。今日之北京人口已达1700万,绝对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八方来客、七彩纷呈、百业荟萃、万流归宗的京城。了解它近乎于盲人摸象。少数几个视角、几个层面上的调查根本无法呈现出它的庞杂的风貌。两书同时问世,共计78篇报告,勉强算得上是对这巨象之一摸,聊可宽慰一个侏儒面对巨兽的自卑。
其三,本书问世于2002年。《众生的京城》问世于2009年。阅读和比较两书中的内容,刚好可以呈现出一种不短不长的时间差。人为什么要有两只眼睛?唯其如此视觉中才有了层次,才堪称“透视”。时间同空间一样,也有层次。从其层次中可以透视出微妙的变异,迅猛的演化,推陈出新的社会角色,生生不息的蓬勃发育。
文摘 插图:

本编将讲述这样六种社会角色:卖花童、乞丐、卖假证件的、卖盗版书的、卖黑车的、算命的。冠名为灰色职业,是说他们处在正当与不当之间的地带,或处在虽不正当却未受严格监管的地带。但其实他们是大不相同的。俗话说百红干绿万种灰,灰色的种类最多,差异最大。
这六种角色中有四种在1949年至1978年这段历史时期中几乎灭绝,乞丐和算命的虽然隐约可见,但也是数量锐减。改革开放后这六种角色又都复活了。这是一种代价吗?这是一种倒退吗?我确实以为这是一种代价,却决不认为这是倒退。改革开放前,我们灭绝了这些现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消除了私人经营的一切机会。当我们恢复了私人经营的合法权利时,这些最古老的灰色谋生方式也一同复活了。我们希望这些现象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衰微,但是要在短期内消灭它们是不可能的。而如果被迫在两者兼备(私人经营和灰色职业)与两者皆无中选择,我想每个神志健全的中国人都会选择前者。它是一种代价,或者说它是一种寄生物。寄生物大多并不美好,但它通常征兆着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一似乎是大家认同的:该事物至少身患小恙。其二是更重要的道理,却似乎少为人道了,即那生长着寄生物的事物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不然是不能负载着这些冗赘的。不是吗?石头、瓦砾上面何时能够生长寄生物呢?说来您别扫兴,改革开放后这些现象的复活,首先是我们的社会机体重获生命力,其成员有了更多的谋生机会的征兆。自然,病症的一面也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