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琴书乐道)(文

发布时间: 2010-04-18 02:03:11 作者:

 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琴书乐道)(文玩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页码:18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536055277/9787536055278
条形码:978753605527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

内容简介 《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琴书乐道)(文玩卷)》只是撷取了中华文明大树上的几片树叶,中国文化大海中的几朵浪花,虽不能对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与诠释,但我们解说这些文化符号,特别注重知识性、科学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力图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交融的大背景下,对各种文化现象作纵向和横向的综合考察,由点及面,贯通古今,评价公允平和,注意吸收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客观真实地描述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寓思想性与知识介绍于一炉,力求简洁流畅、生动形象,使读者阅后能够油然而生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笔墨纸砚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所起的重要作用,古琴的悠悠琴音中所透射的中国哲理,中国瓷器对世界所作的贡献,玉器、青铜器所体现的民族特色,以及具有独特韵味的印章、皮影等等,您在书中均能有较为清晰的了解,进而感受那扑面而来的中华文明的特殊魅力。 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蕴含着深邃的思想,高度的民族理性精神,培育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尚情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仅靠一两《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琴书乐道)(文玩卷)》是不可能挖掘得完的。
编辑推荐 《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琴书乐道)(文玩卷)》: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蕴含着深邃的思想,高度的民族理性精神,培育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尚情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仅靠一两《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琴书乐道)(文玩卷)》是不可能挖掘得完的。《神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琴书乐道)(文玩卷)》只是撷取了中华文明大树上的几片树叶,中国文化大海中的几朵浪花。
笔墨纸砚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所起的重要作用,古琴的悠悠琴音中所透射的中国哲理,中国瓷器对世界所作的贡献,玉器、青铜器所体现的民族特色,以及具有独特韵味的印章、皮影等等,您在书中均能有较为清晰的了解,进而感受那扑面而来的中华文明的特殊魅力。
目录
总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言
一 纸
一 墨
四 砚
五 古琴
六 棋
七 书法
八 中国画
九 印章
十 青铜器
十一 陶器
十二 瓷器
十三 玉器
十四 紫砂
十五 扇子
十六 面具
十七 皮影
十八 鼎
十九 俑
后记
……
序言 旅法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先生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印痕,在上帝老人那慧目如电的注视下,不经意间竟造就了多如恒河之沙的人类及其“思考”作品。
据研究,人类已经存于斯几数百万年的时光,而在此之前呢?当上帝在静观万象、俯视众生时,偶然间瞥见,而今有这么一帮子民竟汲汲于思索具有悠久历史的“符号文化”时,当作何想?发笑么?也许,未必!
应该说,自从有了上帝老人的眷顾而“创造”出人类,这世上便有了文化和思绪,涂染上了形形色色的情感意味,如同空气一般弥散在世间各个角落,从而显得韵味十足、力透纸背。显在的外观不再显得单薄以至于“芜没于空山”,且日益丰富起来……
既如此,浅疏的体表油然承载并传达起某种“弦外之音”,诸如“象征性”、“主体性”、“超越性”等便次第出现;久之,我们就观其形而会其义,略其形而会其神;随之,“人文性”、“历史感”、“宇宙观”等人类话语便在岁月年轮的碾压下愈加迷人……
渐渐的,华夏“女娲”的子孙们在面对祖先遗漏的多种花絮时,往往产生出一种神奇的美感距离,更为醇厚的“文化”味道也就被无意识接受与敞开:接受的是生活,敞开的是神性。神性增加了厚度,生活融入了文明,文明推动了历史,历史整合了意义,意义拓展了体量,体量积淀了文明,文明化入了生活,生活充满了神奇,神奇归之于神祗,神祗创制了符号,符号遮蔽了本意,衍义得到了敞开……不断的遮蔽与敞开,便构成了符号的双重功能。人类文化正是在这辆双驾马车的裹挟下,荡生出历史烟云。
何谓符号?符号即人化的第二皮肤。
什么是人?人是拥有生命意识,并将其形式化从而唤起情感共通的生物。
人化即文化,文化即交流;交流是手段,情感为主旨。
从文化的起源看,“人”是文化的第一要义,“符号”则是其形态与浓缩。因此,“人—文化—符号”构成了某种同一性命题。人们正是在“文化符号”和“符号文化”中强化其生命意义,生命的节奏由是成为人类文化的最早华章。
可以说,符号一经浓缩了生命情调,便起到一种鬼斧神工的作用,无形中构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积极动因。这或许就是我们每每在面对自然或文化杰作而叹许为“上帝的杰作”之深层因由?
作者们无意在此建立一门“中国符号文化学”,因为大文化观念本身即是一门体大思精的学问;也无意于条分缕析地去做考据和索引工作,因为历史的人文误读即是符号的内在因子;同样无意于比较中西符号文化之问的异同,人类本一家,允许有个性。共性与个性共存不仅自然而然,也是一种历史必然,多元性正是符号的本质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其符号文化亦丰富深邃,自成系统。为生动表现中华文化,编者从传统音乐中撷取了几首古琴曲名,如“古神化引”、“板桥道情”等,旨在利用第一符号(语言)去言说第二符号(图像)而揭示第三符号(题旨),试图寻拾曾经的“左图右史”传统,以雅俗共赏的方式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符号揭示与敞开,使大家从中得到某种精神启悟!
出于上述“思考”,我们精心策划并精选了二百余经典符号,其内容尽可能涵盖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虽然不尽完善,亦可一窥全豹。鉴于符号文化的自身规定性,尤其是当下审美文化的道成肉身性趣味所使然,力图用鲜活的笔调糅历史、文化、艺术、审美、民俗、感悟于一体,宣叙出一部和谐的多声部协奏曲。
这里的“符号”与国际上风头正劲的“符号学研究”不尽相同。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符号学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对这一问题也逐渐关注。人们有理由相信,李幼蒸先生的话并非空穴来风,他说:
符号学研究将成为下世纪(21世纪——笔者按)初的中国显学,中国符号学将成为国际符号学新的中心。同时,符号学亦将成为使中华传统人文理想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有效工具。
需要说明的是,丛书从前期策划到最终付梓经过了相当长的快乐等待。幸运的是,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季羡林先生、张岱年先生、张道一先生等前辈学者们的热情鼓励与大力支持。季老年逾九秩,仍为本书挥毫题签;张老亦题词予以勉励;业师道一先生表示做一位“实实在在的顾问”……大师们的鼓励与前辈学者的关怀始终是我等奋力前行的不衰动力。
文责自负,各尽其职;世事繁冗,未可尽表。
文摘 一纸

与许多历史时期一样,中国传统中的宣纸文化在今天仍然由历史上宣纸名家的后裔们顽强地保护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在许多历史时期都是由这些文化的坚守者来完成。
传统文化之火就是如此绵延不息,伟大的中国人民以勤劳和智慧换来的造纸术让全世界真正踏入文明之旅,使世界的文化交流展现了新的篇章。同时,造纸术对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的推进更是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回首往昔,东汉时期湖南籍宦官蔡伦“用树肤、麻头及蔽布、渔网为纸”的情形宛然在眼。汉和帝元兴元年,他将成纸敬献皇帝,备受嘉奖,“自是莫不从用焉,固天下咸称'蔡侯纸'”。《史记》的记载让人们有了蔡伦开创造纸法一说。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西汉,人们就有了以麻纤维为原料的造纸之举,后称“麻纸”。最早发现的西汉麻纸是1933年在新疆发现的“罗布淖尔纸”。1970年代在甘肃发现的“金关纸”、“马圈弯纸”和在陕西发现的“中颜村纸”,也都是西汉时期的麻纸。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发现的“放马滩纸”,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纸地图,也是西汉麻纸。因此,蔡伦是在西汉造纸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逐步完善了造纸技术。随后出现以造纸名家的左伯更进一步,他所造的“左伯纸”与韦诞所造的墨并称,被称赞为“妍妙辉光”。
虽说造纸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但不低的造价和有限的产量依然让常人望而却步。直至三国,简、牍仍是人们的书写材料。到了晋代,以桑枝茎皮为原料,所造成的纸拉力强,纸纹断如棉丝,故又有“棉纸”之称。同时,出现了用横帘、竖帘捞纸的方法,纸质薄而均匀,已经能够造出大量洁白、平滑而方正的纸张;施胶技术更让纸的强度和抗水性得到加强。随着工艺的发展,晋代还有了染色技术,称为“潢”。以黄檗为染剂,染出的纸呈黄色。这种黄纸普遍应用,上至官方文书,下至黎民书作,尤其道教经卷,范围很广。隋唐五代,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了造纸术进一步提高,取材也更为多样化。对造纸原料的处理又多了一道工序,先沤泡,然后用碱水蒸煮,能比较好地清除胶质。除了常用的麻纸、皮纸外,唐代还用竹料造纸。唐代名纸中,成都地区有名的薛涛纸就是因唐代名诗人薛涛使用而名世。当时纸幅较大,不便使用,她指导匠人改制,亲自实践制出彩色小幅诗笺。至今成都文物古玩市场还常常看到一些民国年间仿制的薛涛笺。硬黄纸是唐代一种艺术加工纸。以黄檗染色和蜡染砑光而成,质地坚韧,光亮透明,适于写经和响拓法帖、墨迹,可久藏,光泽莹滑。白蜡纸也是唐
……
后记 本书的内容由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蔡显良博十、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曹建博士分别撰写。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力图较为全面地展示本书所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但由于体例所限,本书在资料的引用和转述方面,并未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一一注出成果名称与著者名姓,敬请作者和读者见谅。如果本书能够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一些作用,对于当代精神文明的建设有所帮助与启迪,便不枉出版社和责任编辑的一番苦心,也算对得起我们的先人们了。
读书人网 >历史

热点推荐